苏庆华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特别重视、格外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叮嘱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因时而异、因地制宜的,具体翔实,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近年来,贵州省秉持这些指示精神,积极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千篇一律,实际上是不可以复制的,各地区要根据当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各自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贵州作为一个内陆省,一度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贫困程度深。正因为经济文化的落后,党和政府给予贵州更多的关怀和厚爱,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关怀备至,把脉问诊,多次针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指示。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他进一步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那么思路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相应地发展生产力。”[2]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指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所以,他要求贵州:“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1]
2017 年10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对贵州提出了新的希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贵州精神培育起来并弘扬光大,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3]
2021年2月3日至5日,正值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视察贵州,对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4]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贵州寄予了的新期待:“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历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的。鉴于贵州的特殊省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这些指导性意见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精髓要义。
(一)关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著名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新境界,是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生作用。如果说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5]。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将自然是作为一种生产力来看待的,即自然生产力,那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解放生产力,更要发展生产力,相应的,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生态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发展绿色生产力。唯有如此,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才算真正抓住了战略重点,才能保证战略方向不偏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
(二)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其实就是绿色发展理念,他所讲的绿水青山是指环境、自然价值和生态效益,而金山银山是指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马克思曾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一般性的活劳动必须与其他的生产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就贵州而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兼顾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发展理念昭示贵州,必须立足生态优势,在此基础上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搞起来,让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有机融合,双向发力,进而让贵州的自然生态优势向经济社会优势转变。应该说,习近平总书记富有创意的发展理念为贵州指明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三)关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社会的各种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7]。同样道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有机整体论也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治理。正因为贵州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在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时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而要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8]。常言道: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同志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8]这些重要论述为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我们必须根据生态的系统性来谋划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既不顾此失彼又不因小失大,既考虑当前也着眼长远,奋力推进贵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四)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在系统性开展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9]“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9]“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9]在他眼里,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即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和维护,反映了贵州各族民众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热切期待。生态环境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它关系到党的使命宗旨;生态环境作为重大社会问题,它关系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贵州既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一旦遭受破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难以得到保障,从这个层面来看,再多的金山银山也换不回绿水青山。因此,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务必将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列上议事日程,真心实意地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贵州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让贵州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不断地得到切实保护,让贵州老百姓抬头能看到蓝天白云,低头能闻到鸟语花香,回家能享受窗明几净,出门能欣赏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10]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贵州各族人民群众苦干实干,到2020年底,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66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减贫人数、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紧跟全国的步伐,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11]。尽管脱贫攻坚任务压头,但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贵州各族民众勠力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美丽贵州、多彩贵州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一)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1],贵州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决贯彻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于2016 年10 月出台了《贵州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引导目录(试行)》,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四型”产业,即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全省发布并实施332 个大生态工程包、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投资总额达2 534 亿元,目前已开工252 个项目,完成投资458 亿元[12]。全省组织遴选20个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示范项目,投资总额达504亿元。[12]另外,全省以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为主抓手,通过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存量改造。截至2017 年底,全省1 597 家“千企改造”工程企业,共涉及1 643个项目,总值达943亿元的技改投资顺利完成[12]。2016年和2017年,全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33%和37%[12]。今日的贵州在国人眼里,不仅是创新贵州而且是智慧贵州,不仅是数据贵州而且是生态贵州,不仅是康养贵州而且是游娱贵州,贵州的新名片不仅越来越多,而且一张比一张亮丽。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国土面积中有65.7%属于长江流域,88 个县市区中有69 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13]。为了响应并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和省政府统一认识、统一部署,不仅要求增强“上游意识”,而且要求扛起“上游责任”,确保长江和珠江清水长流、泽被后世。为此,贵州重拳出击,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映的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以壮士断腕之勇气进行整改,并以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为抓手,坚持不懈地实施“双十工程”,并将乌江等流域治理的工作引向深入,乌江在全省率先做到全流域取缔网箱养殖,贵州域内长江重点水域的退捕禁捕工作圆满完成。另外,贵州省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从2018 年开始,磷石膏综合利用处置力度不断加大,磷石膏堆存量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乌江和清水江历经多年悬而未决的磷污染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销平衡。每年开展五级河长巡河,持续推进绿色贵州建设,抓好植树造林、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 988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 211万亩,治理石漠化785.2万亩[13]。截至2020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0%,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12]。
(三)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贵州坚持不懈地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贵州的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积极举办“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绿色文化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贵州坚持所有中小学把生态文明知识“三进”工作落到实处,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硬性规定每周至少要安排1 课时进行生态文明知识授课;同时,对所有的大中小学生还要开展江河湖库管理保护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贵州高校强化生态文明重点学科和学位授权点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博士和硕士授权点达20个,其中贵州大学的生态学成功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2]。目前,绿色创建活动在贵州各地广泛开展,比如创建“绿色学校”“节水型学校”“文明单位”等,已完成11 所绿色大学和50 余所文明校园的创建[12]。总之,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和创新工作亮点纷呈,生态文明成为新风尚。
(四)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贵州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许多不可触碰的生态底线,究竟如何才能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生态底线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从制度入手,从法治入手,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首先,贵州紧抓重点领域的立法,先后颁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和水污染防治条例,已有5 部法规进入正式立法程序。其次,贵州加快生态文明司法机构改革,在一些地区的检察机关设立生态环保检察室,让生态环保检察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当地的重点环保部门;省市县三级法院专门化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持续增加,由以前的10个扩展到目前的29个[12]。再次,在全省深入环境公益诉讼。一批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成为典型案例,推广到全国,扩大了影响;生态司法修复机制日趋成熟,“六个一律”、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等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发力。另外,制订了绿色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评价考核;出台了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最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重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健全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启动开展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
(五)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贵州智慧”。作为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贵州,先后提出了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为了更好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大生态战略行动,以绿色富省和绿色惠民为总目标,以形成“五个绿色”为具体任务,那就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建造绿色家园,不断完善绿色制度,用心筑牢绿色屏障,精心培育绿色文化。作为试验区,贵州敢想敢干,先行先试,不断地将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引向深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3项重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另外,2020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贵州省13 个方面共30 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家认可,并被列入推广清单。尤值一提的是,贵州持之以恒地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论坛年会致贺信。目前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十余年,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贵州乃至中国生态文明成果的知名平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过程中,对贵州寄予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新期待,为此,《贵州“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以贯彻落实《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抓手,坚决贯彻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把优良生态环境这个最大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巩固好发挥好,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做得更精彩,让美丽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贵州人民永久的“幸福不动产”,而且要成为不断能给贵州人民带来财富的“绿色提款机”。具体说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14]近年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离不开全省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更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所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要想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绩,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省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俗话说,“成也观念,败也观念”“一念之差,天上地下”“观念一变天地宽”,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效果。2017 年5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15]这就昭示我们,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观念先行。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一味地追求GDP 的增长,而视保护环境、降耗减排为经济发展的掣肘和阻碍,一意孤行地采取粗放型发展方式追求经济利益;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坚决摈弃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超量消费,去追求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追求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向追求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面需求。一个人的消费取向、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反映出消费者自身的生态人格和文明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6]
(三)大力发展环保科技和生物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环保科技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方式,还是资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全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贵州,科技一直是我们难以启齿的短板,落后的生产技术使当地的自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在原始的、传统的技术水平下,只能继续靠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来满足需求,从而形成贫困,进而导致生态脆弱,而生态脆弱反过来又加剧贫困,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后果是,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贵州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让其既为经济建设发力又为环境保护服务,同时也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进而实现贵州高质量发展。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贵州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广大人才积极投身贵州高质量发展,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抓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贵州生态环境减负降压。对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来说,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直至现在生态文明崛起之路,这是历史的必然。基于对发展历史的反思、实践经验的总结、比较优势的分析和时代潮流的把握,走生态文明崛起之路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由于社会历史、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思想观念上,贵州明显落后于全国先进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即使与中部地区相比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这样,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的牵制。但贵州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那就是生态环境良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贵州的“命根子”,又是贵州的“钱袋子”,青山秀水藏财富。事实已经表明,生态环境优势在贵州逐步转化成了经济优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事实必将再次证明,生态环境优势也是顺利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并跻身全国前列的根本保证。
(五)加强环保法律制度建设,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17]“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8]诚如斯言,法律制度是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利器。贵州的生态、资源、环境保护:论成就,有法律制度的重要贡献;讲问题,也有法律制度不到位造成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强大震慑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贵州本地民间组织和民族习惯法、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才能保障源头预防和过程控制顺利开展及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落到实处,才能明确党委、政府、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各自职责,才能保证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从而及时校正现实的环境利益分配中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的非正义现象,最终确保人人享有生态福利,人人感受生态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