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健 刘美业
(文山州工商信息管理学校,云南 文山 6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发展旅游经济要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两种产业的融合势必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符合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1]。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旅游业的文化性、参与性、体验性高度契合。因此,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把民族文化产业的特色转化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既可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
文山州是云南省的东大门,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高地”,转身向海就是开放前沿。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
文山州将旅游业发张列入全州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编制了《文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18—2025)》,努力把文山建设成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新高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旅游新亮点,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文山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文山州文旅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目标,努力将文山建设成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新高地,全力打造国际化、特色化的康养旅游目的地。
文山目前同时拥有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水运等现代交通体系。民航方面,文山机场现已开通昆明、重庆、成都、深圳、南宁、贵阳、杭州、长沙等11条航线;铁路方面,云贵高铁覆盖广西、湖南、广东、上海等省区;高速公路方面,广昆高速横穿文山全境,2021年实现高速公路全州县市全覆盖。云南出海最近的港口“富宁港”正加快建设,富宁港建成后沿珠江航道可直达防城港、北海港和广州港。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文山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这里有着4000多年前的麻栗坡大王岩崖画、5万年前的西畴县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和丘北县曰者镇狮子山“鸟图腾”古岩画以及广南句町古国、昊天阁、孔庙、富宁归朝土司衙署、丘北彩云观、马关茅坪国门等。
文山民族文化浓郁,生活着汉、壮、苗、彝、瑶、蒙、回、傣、白、布依、仡佬等11个兄弟民族,全州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较为集中地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有苗族花山节、壮族陇端节、彝族花脸节、汤谷女子太阳节等。
文山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以普者黑、坝美、驮娘江、老君山高原风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风光资源,又有以壮苗文化为主,融合中原文化、两广文化、民族文化和边疆文化的多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近年来,文山州通过深入实施《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实施意见》,着眼于“讲好文山故事,多出文化精品,提升文化品牌”,积极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强化文化传承保护,着力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民族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文山州全力打造文山三七、坡芽歌书、铜鼓文化、“拳王”熊朝忠等地域文化品牌。组织拍摄和创作了一大批以《倮恋》《坡芽情歌》《铜鼓姑娘》等为代表的反映文山特色和文化精髓的文艺作品,全面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山地域文化。大型壮族歌舞诗画《坡芽情歌》获得2015年央视《合唱先锋》年度总决赛桂冠和2016年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无伴奏组金奖第三名的好成绩。文山州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1项、省级重点文保单位3项,31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文山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代表性传承人80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3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项16处,为创建和丰富文旅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至2020年,全州共接待旅游者1.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516.43亿元,年均增长15.56%和16.88%。旅游业对全州GDP的贡献几近“半壁江山”。目前,全州拥有43家国家级旅游景区,其中普者黑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南坝美等8个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待批),富宁鸟王山等34个景区获批为国家3A级景区;同时获批一批省级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旅游扶贫示范县、示范乡村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普者黑仙人洞村、广南县董堡乡牡露村、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村等已成为集农家乐、田园风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亮点;有旅行社22家、分社11家、服务网点39家,注册导游184人;星级饭店15家,精品饭店6家、五星级旅游民宿9家、四星级旅游民宿5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15万人。
融合发展为文山旅游发展注入文化新内涵。通过加大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文山州从更好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大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通过打好历史文化牌,红色文化牌,民族文化牌、节日文化牌、美食文化牌、生态文化牌和名人文化牌,提升了文山旅游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引导文化精品向文艺产品、文化遗产向文创商品的转换,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开展文旅融合宣传营销,推动休闲旅游、跨境旅游、乡村旅游和旅游演艺、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例如,围绕满足游客品尝文山打造了一批文山民族美食、地域美食、三七美食等美食小镇,围绕让旅游感受文山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等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小镇,通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打造了丘北普者黑、广南坝美、丘北云水度假小镇、普者黑·阿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西洋江大峡谷旅游区等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民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品牌旅游目的地。
文山州旅游资源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起点不高,与文化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度不强。
(1)缺乏高起点的规划。局部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没有从云南省及文山州旅游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从而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创新和深度不足。例如文山州广南县的坝美景区、西洋江大峡谷景区、八宝景区的规划设计各自为阵,仍以局部景区为主,没有将当地的壮族特色民族文化与全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发展。
(2)缺乏高标准的建设。由于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在景区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缺少高科技的注入,低层次开发、低标准建设现象突出。在建设过程中特色文化产业的打造不足,品位不高。
(3)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文旅产业的开发仍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不能激发游客的兴趣和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无法凸显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开发极不对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产业的转换能力不足,整体处于低水平的开发状态[2]。例如通过对普者黑景区游客的走访调查,游客提出景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基本很难感受到彝族撒尼人的民族风情,仅仅是领略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几乎没有体验参与性的项目,至今仍没有特色民族演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突出的反映了当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不够。
(4)缺乏高水平的管理。当地政府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旅游文化转型升级的要求,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导致部分景区在经营管理上,粗放经营、盲目模仿。例如普者黑景区的民居管理上,曾规划设计了10套彝族风格的民居改造图,但在实践中,彝族群众一套都没有采用,而是自己钻研改建了一批游客喜欢的特色民居,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方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导致景区内的建筑形式混乱,民族特色性不强。
相比而言,文山州的创意资源比较缺乏,由于文山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且长期缺乏资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人才、科技等资本的吸引力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传承,更多的是固守,难以进行一些创新的尝试,没有形成诸如丽江的纳西族文化、香格里拉的藏族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由于文山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数处于偏远的民族地区,交通相对封闭,社区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比较落后,使得多数旅游地的开发和管理缺乏社区的参与,被排斥在旅游业的发展之外,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3]。例如坝美景区的壮族原居民基本只能通过制售纪念品、提供划船或马车服务及简单的农家乐参与旅游业活动,没有真正参与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中去,这有悖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初衷。
(1)树立先进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从“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出发,积极建立健全与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4]。政府全面梳理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出有利于产业融合的积极政策和制度保障,结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为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3]。
(2)树立大旅游理念,坚持把文山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布局。按照一核(全州旅游业发展核心区域——普者黑旅游区)、 两带(沿高速公路旅游带:丘—砚—文—麻; 沿高速铁路旅游带:丘—广—富)、三片(文砚丘平旅游片区;西麻马旅游片区;广富旅游片区)[5]的布局,坚围绕现代消费新趋势,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彰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文山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深入挖掘文山州各民族、各支系的民族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和提升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品味,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深度融合,逐渐构筑旅游六大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融合经营体系。
(2)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基础,因地制宜,灵活创新各种开发模式,促进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形式,通过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村寨、民族博物馆、民族特色演出及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形式,发挥民族文化优势,进行特色深度开发,使旅游者能主动参与到文化旅游活动中来,提升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吸引力。
(4)构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2]。依托壮族文化、苗族文化、彝族文化等打造特有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产品包装和推介,从产品、宣传、设施、监督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度打造,塑造文山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技术创新与文山本地民族文化相结合,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金量,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例如对“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的推广使用,不仅在大数据层面提供了支持,而且促进了旅游区的宣传及诚信评价体系的建立,游客体验有了较大提升。
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对于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培养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型、科研型和实践型的专业人才队伍,强化在职员工的培训,建立积极的人才引入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本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支持与培养,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在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培养传承人才的服务意识,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一是加强民族地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二是提升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应保障当地居民的决策权和发言权,重视居民意愿。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拓宽就业培训渠道,引导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三是改善分配体系,让当地居民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增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文山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同时民族文化产业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只有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塑造文山文旅融合品牌,注重技术手段支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及强化社区与产业的融合等策略,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为文山跨越式、高质量的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风光旅游目的地,建成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