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格 裴丹萍
(陕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近些年来所暴露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件,如康美药业、獐子岛、瑞幸咖啡等财务造假事件,无不严重地危害着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更是极大地侵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因此,基于证监会公布因财务造假而被处罚的上市公司为对象,深入地分析诱发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动因,识别并归纳其所运用的造假手段,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方法减少财务造假现象的增生,应对屡出不穷的财务造假现象。
(1)经济周期不断下行,企业转型升级愈来愈难。我国步入了新的经济周期,随着市场化程度高度发展,面对着经济发展不断下行的大趋势,上市公司最先接收到了来自于经济下行所传导出的市场信息,同时不得不面临由经济周期下行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面对经济大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那些仍处于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不得不承受巨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因此,要么投入公司的主要财力,抓住转型升级的机遇,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要么放弃自救,业务量大幅下降,业绩利润不断下滑,等待企业破产的宣告。然而,当失败的或者转型升级遭遇重挫的上市公司试图于背水一战时,往往会走上利用财务造假的道路帮助企业度过艰难的经营期间。以“新中基”为例,资金供求日益矛盾,当新中基不仅要面对经营利润的不断下降,还要背负与日俱增的偿债压力时,财务造假的动机便会变得愈来愈强烈。
(2)准则导向偏差。上市公司采用的《企业会计准则》所使用的原则日益呈现导向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的会计标准处理方法日益减少。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金融工具的实施、新收入准则的颁布、商誉的减值测试等出现,都呈现出了会计处理日益估计化。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差异,对同一项经济业务进行差异化会计处理,最终导致了财务报表所呈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以獐子岛随意计提减值准备为例,獐子岛通过计提和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来人为的操纵企业的利润。自2012年始,獐子岛公司通过在账务处理上,大量的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导致了獐子岛营业利润的大幅度削减。一方面在獐子岛的营业利润本就呈现大幅亏损的年度内(2014 年、2015年和 2017 年),更是加剧了獐子岛的经营亏损程度。另一方面,獐子岛利用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来改善企业亏损年度的经营业绩,如獐子岛在2018年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占比较大,大约占到了当年净利润的46%,为獐子岛当年净利润的大幅度增加,献出了一份不小的力量。
随着企业对再融资需求的增加,保壳维持上市的的压力增大,导致企业越来越偏向财务造假。面对经济周期的下行,受此影响波动较大的上市公司,试图寻找隐秘的财务造假手段来维持其上市要求,或者为了吸收更多的资金企图满足企业扩大再融资的需求。然而按照我国《证券法》与《公司法》的相关法律规定,有上市需求的企业必须满足相关的财务条件,即: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良好的持续盈利能力。一些企业为了符合公司能够上市的要求,便有了虚增利润的出发点,进而增加股票的发行价格,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汲取了更多的企业融资资金。以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的借壳上市为例,在2015年11月经证监会调查发现,为了达到上市要求的九好集团,企图借助上市公司鞍山重型矿山及其股份有限公司这副虚壳,利用虚增企业营业收入和虚构货币资金等财务造假手段进行虚假的财务重组。与此同时,《公司法》和《证券法》也规定了公司股票若想发行和上市,必须在连续三年内持续盈利。那么对于一些经营状况差,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就获得大幅提高的上市公司而言,若想继续发行股票和避免退市的威胁,则可能走入财务舞弊的歧途,以维持企业连续三年的盈利。以康得新的保壳压力为例,康得新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净利润已经连续四年为负数,即将面临被退市的威胁,为了达到上市要求便开始了虚增利润的财务造假筹划。
有些上市公司盲目的签订业绩赌约,一方面,期望企业的高业绩,能够在重组时获得更好的溢价;另一方面,想通过对赌协议向资本市场传递利好信息,以维持公司股价的不断上涨,为后续企业的再融资奠定基础。但是对于那些签订的对赌协议与自身经营实力不符的企业而言,如果对赌协议的承兑期满时,企业并未达到协议所约定的高业绩,那么为了避免偿付高额的补偿,企图通过财务造假的方法来实现高业绩,避免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以“雅百特”为例,根据雅百特原股东与中联电气所签署的业绩补偿协议,雅百特必须在 2015年~2017年,按照协议所承诺的净利润要求兑现,然而通过雅百特所公布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到,在 2015年~2017年雅百特要想实现此净利润数以达到对赌要求简直是痴人说梦,在双重利益和压力的驱使下,雅百特为了避免对中联电气进行对赌补偿,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将企业高管的薪酬、晋升的考核机制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紧密相结合,通过激励企业高管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例如,通过设立与企业经营业绩息息相关的年终奖、期权、年终分成与绩效奖等奖励,以此达到高管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密不可分的效果。但是当企业的经营状况运转不周,财务业绩呈现大幅下跌时,高管为了取得与自身利益相挂钩的个人利益,可能会不惜以财务造假为代价,通过财务造假的方法来满足自己追求利益的需求。
当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失效时,内部控制部门将会呈现缺陷化管理,企业的治理机制在公司实际运营中也会被当作视同虚设。在现代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很多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深受其实际控制人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大多都听从于实际控制人的指令。企业的治理结构缺失,对企业拥有所有权的投资者权利被大大地弱化,既无能力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也无权利处置企业的财产。在这种越位管理的情况下,掌握经营权的管理层所作出的财务行为会更多地受到实际控制人的指令和经营决策影响。以日本东芝公司为例,从治理架构的形式出发,看似完善的日本东芝公司,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却形同虚设,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并未发挥其应发挥出的治理作用,独立外部董事也未发挥其独立性,社长西田厚聪作为实际控制人,将企业的决策权与经营权集于一手,使企业的内部监事制度形同虚设。
(1)会计操纵。在收入舞弊中最为常见的操纵方法,即:企业高管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随意的追溯调整与变更处理。对于那些将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的企业,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聚集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选择更有益于自己的会计估计方法,利用收入确认的条件,提前或跨会计年度确认企业的销售收入是会计操纵使用最多的手段。
会计操纵手段 :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收入确认条件将收入进行提前确认,利用会计准则呈现差异化的会计政策实现营业收入的虚增,对于销售但是已退回的期后事项迟迟不进行收入的调减,提前对母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通过客户和供应商或者虚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虚假的交易,以此虚增企业的营业利润。
(2)交易造假。主要体现在企业高管为使企业实现已预先计划好的高营业收入目标,常常选择通过虚构企业的往来交易方法,最普遍采用的手段是通过与关联方客户或者虚构客户和供应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收入进行财务舞弊。
交易造假手段:借助真实的国内客户和供应商,海外客户和海外供应商,虚构的国内往来客户和供应商协助企业虚构企业经营业务及营业收入,专门为造假而设立一家空壳公司协助完成企业营业收入的造假,为提高企业经营收入而不合理地增加合同的单价和总价格,等等。
费用舞弊最为常见的手段是跨期间调节费用、费用进行体外循环、费用转入往来款项所属的科目等。
费用舞弊手段:不合理地计提企业费用,本该计提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进行了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处理,费用跨会计年度进行调节,将企业的费用调整至应付账款进行挂账,企业设立空壳公司,以此构建企业的资金循环,将费用进行体外支付。
企业涉及货币资金舞弊最常用的方法是设置大量虚构的资金流、大量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挤占和使用与之往来的客户和供应商款项等方法虚增企业的营业收入。
资金舞弊手段:
(1)挤占和使用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利用企业向供应商支付采购款,分包方工程款等交易,伪造银行汇票,银行借款未入账,资金体外循环。
(2)借助为客户和供应商提供担保的契机 :当为客户和供应商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时,往往选择不易被监管机构所发现的信用担保方法;
(3)虚构货币资金:先用现金向下游的供应商支付款项,再以现金缴存的方式存入银行,伪造银行对账单,篡改资金收付凭证,资金转出但不入账。
成本舞弊主要通过人为的调整本应在当期进行结转的营业成本,基于对完工进度的估计,成本舞弊的特征体现了行业的强依赖性。
成本舞弊手段:人为地调减当期产成品的完工成本,利用行业对完工进度的估计方法(完工百分比法)对营业成本进行跨期结转等。
(1)对上市公司中自我运用的会计判断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关注企业在新收入准则下的收入确认是否准确,金融工具准则的运用是否适当,商誉减值测试是否合理,等等。
(2)检查上市公司的产品交易价格和主营业务收入确认的方法,重点关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为代表的关联方以及隐性关联方客户的交易,核实企业的交易是否具备真实性,防止企业出现经营业务和营业收入虚构的行为。
一方面,要检查企业的费用是否挂账至往来科目并进行资本化;另一方面,检查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科目,查看它们的账龄分析表,对企业的长期挂账行为是否及时得到处理进行重点关注。
关注与银行的往来账单,检查银行存款明细账,警惕异常的转账行为,核实未达账项的原因,确保企业不存在虚假的关联方交易、担保、虚构货币资金的现象。
关注企业对产品成本的计量,确认产品成本的核算是否归属于相应的核算期间,同时关注产品的生产、入库、储存、发出等状态,以便识别其可能的造假行为。
财务造假现象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近些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频频发生,使我国会计行业遭受到了重大的信用危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受损。如果不加以研究和治理,长此以往财务舞弊行为将会成为滋养腐败的土壤,导致国家利益流失,社会秩序受到破坏。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所运用的财务造假方法并非有多高明,舞弊的手段复杂程度也并非难以发现,通过对财务造假原因的分析,识别财务造假在收入、费用、成本、货币资金方面的手段与方法,有助于相关的监管机构建立一套严格的会计舞弊监管制度,完善相关组织对企业财务的监管体系,以此达到降低财务造假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发生的可能性的目的。
(1)加强国家调控与治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随着新经济周期的出现,企业市场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然而,对于一些未能抓住转型机遇的企业而言,转型升级之路步履维艰。为了减少财务造假现象的发生,面对转型升级困难的企业,国家应加强管理与扶持,出台调控措施与产业转型支持政策。对于那些由于资金供求紧张致使转型升级遭遇重挫的给予财政资金支持,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企业按标准主动申请,政府在评核范围内予以资金扶助。对于那些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国家可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收的目的进行税收奖励。
(2)统一会计标准与处理,减少准则导向偏差。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在企业运营中对会计政策差异、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等的的会计处理方法,却是千差万别。为了减少利用会计政策差异而导致的企业利润操纵现象,财政部应统一会计标准,加强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的会计处理方法,削弱准则的原则导向化,减少会计处理的估计化,避免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差异对同一项经济业务进行差异化处理。
(3)完善法律与法规,抑制企业利益驱动。依据《证券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我国证监会对需要上市和维持上市资格的企业有着严格的财务要求。对于那些想要通过上市或者维持上市资格的企业而言,如果财务状况不佳,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我国证监会的要求,企业受高额的融资利益诱惑,便可能出现财务造假的倾向。我国法律应加强对财务造假方面的处罚措施,采取更适用的方法抑制企业的利益驱动,同时缓和上市公司严格的财务标准要求。
(4)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平衡企业各方的利益,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发挥着显著作用。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实际控制人越位管理与控制企业的发展现象则频频发生。企业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重视对实际控制人的意识灌输与思想培训,使实际控制人放权于企业治理层,各司其职。同时,企业的内控部门应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对管理越位现象的监督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