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仙顺
(浙江省台州市东魁杨梅专业技术协会 黄岩 318020)
本地早蜜橘(CiturssuceosaHort.ex Tanaka)原产黄岩,是具有黄岩地方特色的优质柑橘品种,主要种植于永宁江两岸平原地带,栽培历史200余年,因味甜少酸,汁多化渣,风味独特,名扬四方,“为黄岩橘中品质之最佳者”,曾多次获得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1,2]。日本专家研究发现黄岩蜜橘果实中含有大量色素β-玉米黄质,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3]。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几年,尽管受到多个柑橘新品种引进的影响,但本地早蜜橘始终是黄岩蜜橘的金名片,仍然是柑橘类栽培品种中的翘楚。本地早蜜橘栽培技术与其他柑橘品种栽管有差异,如果栽管措施不当,不仅会影响单位面积产量,还会影响果实品质。为提高本地早蜜橘产量和优质果率,提高种橘效益,笔者在基层从事柑橘栽培技术指导,着眼于生产实践对本地早蜜橘从橘园地道路、排水沟渠、行株距、筑墩和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参考有关文献总结出一套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这对黄岩蜜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蜜橘文化有积极意义。
1.1.1 道路建设。在柑橘果园规划建设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产品、农资运输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要求[4]。
主干道路:橘园面积在2.0~3.3 hm2的,除在果园四周建造主路外,在果园内部也要规划建设两条纵横交叉的主路,路面宽度为3.5~4.0 m,如果是大面积成片果园,以每间隔150~200m建1条主路为宜,主干道路要硬化,并与村村通公路连接,直通县乡公路、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
支路:一般以每间隔8~10行橘树建1条支路,路面宽度为2.0~2.5 m,与主路相连。果园支路多少要以果园实际面积和果园地形来确定。
操作便道:每2行橘树建1条操作道为宜,操作道与支路连接,宽度为1.0~1.5 m。
1.1.2 沟渠配套建设。橘园内规划建设沟渠主要是能确保受涝时能及时排水,干旱时能及时灌水抗旱,遭遇极端低温寒潮时能及时灌水提高土壤温度,预防橘树冻害,沟渠南北走向。
总沟渠:在橘园四周建排灌系统后再建总沟渠,沟渠深度为1m,宽度为80cm,按照高标准果园建设要求,两面用空心砖砌护墙,用水泥砂灰粉刷保护,沟渠底用混凝土浇注,总沟渠道要保持排灌方便。
内水沟:橘园内每间隔2行橘树挖一条水沟,深度为60~80 cm,宽度为30~40 cm,比总渠道浅20 cm以上,园内水沟与总沟渠相通,保持园地不积水。
蓄水池:在橘园中间主路或分支路旁边建4×3×1.5 m的蓄水池,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用砖砌结构,蓄水池连接水沟,蓄水池上面盖上空心板。以橘园面积2 hm2建2~3个蓄水池,以此类推。蓄水池可以连接橘园内的滴灌或喷灌系统。另外,橘园内也要配置有外接电源。
1.2.1 株行距优化。本地早橘树经济寿命长达百年以上[5]。因此,确定橘树株行距时要结合柑橘树温光利用,以及橘园道路、操作便道和排给水沟渠等综合考虑,做好总体规划。提供2种株行距模式供选择:一是株距4m,行距5m;二是株距5m,行距6m,并建议成年树移栽,提早盛产。丈量好行距后,确定排水沟渠和操作便道位置,再量定株距,插上橘树定植标记,并与相邻行之间定植位置错开,提高通风透光能力。
1.2.2 筑墩栽培。柑橘筑墩是一种科学的栽培技术:一是可抗御涝灾,以利排水;二是在移栽橘苗时直根的下面放瓦缸片阻止主根深入和枝条徒长,有利于提早成花结果;三是便于控制橘园水分,提高果实糖度;四是可以方便肥料深施。柑橘筑墩栽培既是一种传统技术,也是一种橘文化,更是一种农业文化遗产[6]。2020年黄岩“柑橘筑墩栽培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柑橘筑墩在橘园确定株距后进行。根据不同橘园类型,选择不同的筑墩方法。
园地排水不畅的橘园,在冬季或早春定株后进行预筑土墩,土墩高度为80~100 cm,长×宽为80×80 cm或100×100 cm,用泥块或泥土一层一层筑实。
园地排水通畅的橘园,在定株后预筑土墩,土墩高度为50~60 cm,长×宽为80×80 cm或100×100 cm,用泥块或泥土层层筑实。
园地在山坡上的橘园,在定株后进行平面筑墩,土墩高为30~50 cm,长宽度为80×80 cm或100×100 cm,用泥土筑实。
2.1.1 施肥技术。施肥时间分橘果采后、花前和花后3次施肥。施肥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菜籽饼,腐熟豆饼、腐熟羊粪、腐熟鸭粪、猪粪、农家草木灰、商品有机肥等。施肥方法为环状施肥、放射状施肥、长沟状施肥等。
采后肥:时间为11月中下旬,挖深沟30~40 cm,施腐熟有机肥按15~22.5 t/hm2,看树势、树龄、结果量来调节施肥量,晴天要喷水施肥。在施肥时进行一年一次的采后松土,有机肥不得撒施在地表。
花前肥: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挖深沟30~40 cm,施腐熟有机肥按7.5~15 t/hm2,加入优质中微量元素,先施有机肥,再施中微量元素,然后盖土。碰到干燥晴天,适量喷水。
花后肥: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谢花后进行施肥。挖环状沟20 cm左右,施高钾复合肥225~300 kg/hm2,加硼砂22.5~25 kg/hm2,施后覆土。
2.1.2 土壤管理。生草保护,一般在草长20~30 cm时用割草机割草,时间为4月份、9月份。果园不使用化学除草剂。
地膜覆盖,用防草布或黑色地膜进行覆盖,通常为花前的3~4月份,采前的9~10月份。或全年用防草布覆盖,在覆盖同时园地要配滴灌设施。
冬季深翻,橘园地在冬季橘果采收后进行深翻深施腐熟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通透性。
2.1.3 控水避雨栽培。果实成熟期对土壤进行水分控制,控制水分的主要措施有地膜覆盖和大棚避雨栽培[2],避雨栽培可以提高柑橘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使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含量明显上升[7]。本地早蜜橘避雨栽培为阶段性避雨,在9月底至采摘期之间进行,要配有滴灌设施。在橘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搭建避雨棚,根据果园面积进行规划。避雨棚按照浙江省钢架大棚标准搭建,一般肩高3.0 m,顶高5.0 m,在9月底开始盖膜,四周用防虫网作护栏。
2.2.1 采后修剪。时间11月中下旬,采后修剪也是冬季修剪,以轻剪为主,主要剪掉重叠层枝、交叉枝及病虫枝。以锯或剪结合,根据树冠长势和结果量多少进行修剪。修剪要以树冠造型矮化为目标,达到分层透光的效果,修剪后及时涂伤口保护剂。
2.2.2 花前修剪。花前修剪也是春季修剪,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以细、重剪为主,在冬季修剪的基础上,剪去交叉枝,细弱枝及病虫枝,看树修剪,花多剪多、花少剪少。本地早花前修剪,以修剪大枝中枝为主,适量修剪小枝。花前修剪把造型、分层、矮化、精细重剪结合一起,使树冠矮化,突出层次,通光通风。
2.2.3 挂果期修剪。挂果期修剪也是秋季修剪,总体要达到枝梢均匀排列,内密外稀,下密上稀[2]。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以辅助修剪,剪掉过密枝、交叉重叠枝,看树结果数量和长势进行轻剪。
根据花量和树势实行疏枝控花。花量较多时,以短截、回缩修剪为主;花期补剪,适量剪去花枝,多保留有叶花。花量较少时,以疏删部分强势营养枝,尽量保留花量为主,只剪除畸形花、病虫花等。对花量中等的强势树实行控梢保果,适当疏去树冠顶部及外部的春梢,及时抹去夏梢;对花量多的弱势树采用营养保果,不定期选用0.3%磷酸二氢钾和高效稀土肥等进行根外追肥;环割保果是黄岩本地早蜜橘传统的保果方法,根据树势和花量采用一次或多次环剥技术保果,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花谢2/3时进行[2]。
2.4.1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田间每隔50 m安装1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蛾类、金龟子等飞虫。趋性诱杀,利用拟小黄卷叶蛾等害虫对糖醋液有趋性进行诱杀;利用麦麸或生草诱集处理蜗牛;利用黄板诱集蚜虫、木虱和果蝇等害虫。寄主诱杀,在嘴壶夜蛾发生严重的地区,可在橘园四周种植害虫嗜好植物木防已,引诱成虫产卵,再用药剂杀灭幼虫。人工捕杀,人工捕捉天牛、蚱蝉、金龟子等。
2.4.2 生物防治。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利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创造不利于病虫滋生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饲、放天敌。从病虫害老发区引进天敌,通过饲养繁殖后释放到橘园,如用异色瓢虫控制蚜虫和柑橘木虱等,座壳孢菌控制柑橘粉虱,用尼氏钝绥螨等控制螨类等。
生物源农药。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减少橘园面源污染。
2.4.3 化学防治。
为害本地早蜜橘的病虫害主要有:柑橘疮痂病、黑点病、柑橘黄龙病、红蜘蛛、潜叶蛾、介壳虫等。病虫害防治要掌握防治适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
本地早蜜橘春季萌芽前清园用石硫合剂或松碱合剂,减少越冬病虫害数量。黑点病、疮痂病等在谢花后选用苯醚甲环唑加代森锰锌喷幼果,每隔15~20 d喷1次,连喷5次。潜叶蛾、柑橘木虱等在春夏秋三梢生长期选用吡虫啉或阿维菌素进行防治。红蜘蛛用炔螨特或哒螨灵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