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位于地球第三极的青海,就是这大美的“集大成者”。从西到东,随着气候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出现冰川湖泊、森林草原、湿地沙丘、河谷幽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千万种姿态融合汇聚,滋养着这里的生灵万物。
美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青海最响亮的名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中共青海省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塑造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示范样板。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需要我们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我们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站在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需要我们深刻领悟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意义,坚持以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青海样板,向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全省各族人民交新卷。
自2020年8月起,按照《三年行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两市两州10个县6.3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和综合整治,根据卫星遥感影像和实地核查,最终确定“问题图斑”798个。
一年来,“798”成了青海各级领导干部常挂在嘴边的“热词”,生态环境整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场重塑绿水青山的攻坚战,在青海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798个问题图斑的整治,修复了祁连山南麓的“生态之伤”。789个问题图斑,个个落实责任,党政“一把手”都成了督办责任人,各级领导干部都被“带”到了生态环境整治现场。轰轰烈烈的生态环境整治行动,成了“两山”理念生动的“实践课堂”。
一批干部在这场攻坚战中履职尽责,展现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能力,并得到了充分锻炼;一批干部通过亲身参与整治,丰富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知识;各职能部门分工联动、默契配合,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大家管”的良好局面。
而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不少领导干部表示,再也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了,再也不能等着被上级“点名”整改了,而是要主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秋日的祁连山,树林草甸被秋风浸染,雪山在望,溪水潺潺,金黄红白蓝绿错落交织,岩羊、野驴、原羚、猎隼不时出没,于静谧之中增加了动感。综合整治后的项目区满眼苍翠,草木茂盛,呈现出绿水青山原有的模样,展现出错落有致生机盎然的景象。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梦想成真,惟有实干。我们还要继续前行,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高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