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因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成为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作品迷人的风格魅力,与他所使用的绘画技法有着紧密的联系。伦勃朗因其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及对油画材料的运用,使他通过《夜巡》这幅杰作崭露头角,成为后人审美的参考典范。伦勃朗不仅在主题、构图、黑白灰等画面元素的构思上技艺高超,在油画材料的运用上也独树一帜,其绘画技法将他对艺术的追求推向巅峰,成了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画家。
关键词:伦勃朗;油画;技法;油画材料
一、伟大画家的一生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作品涉猎广泛。伦勃朗在21岁时便掌握了油画技法,绘画水平也因阅历的提升而在其中年时期达到顶峰。伦勃朗的油画作品多以肖像人物为主,他创作了数量众多的自画像。伦勃朗尽管后半生生活贫困,却没有放弃他对艺术的追求。桑垂阿特(Sandrart)曾说,“伦勃朗大胆地对艺术规则、透视画法以及古代雕塑的效用,对拉斐尔作为绘画行家的娴熟技法,甚至对美术行业所必需的专业学校的价值提出质疑和反对”。[1]伦勃朗沿袭了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等荷兰画家的技法,并使用了“厚涂法”制造画面的肌理效果,从而让画面显得更加厚实立体。
1642年《夜巡》(The Night Watch布面油画359×438cm 1642)诞生,这幅画代表了伦勃朗绘画生涯的巅峰,但他也因为这幅作品落寞贫穷。在构思《夜巡》时,伦勃朗构思了一个巡视场景,他把16名保安射手安排在画中。但因为在画中,伦勃朗为使人物服从画面的构思效果,而有意识地将人物放进了不同的位置。少数人物被光照耀,而大部分的人物隐藏在了黑暗之中。这惹怒了16名保安射手,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着同样的待遇。都想尽可能地站在显眼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并没有将他们平等地安排在画面之中,所以这群人将伦勃朗告上法庭。这件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闹得沸沸扬扬,很少有人再买他的作品。
二、伦勃朗的黑白灰画面构成
描绘画像的构图形式,影响着观众对画面的感受,合适的图底关系[3]能够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伦勃朗的《夜巡》长4.38米,高3.59米,在这种巨幅尺寸的作品中,画面的人物与真人的大小相同。这样等身的比例能让人感觉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仿佛自己就是画中的某位人物,让观众身临其境。伦勃朗在描绘《夜巡》时,展现出富有秩序的构图方式:他让人物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人物神态各异、秩序井然。
伦勃朗擅长运用暗色,从图2的分析图可以看出,《夜巡》是以重色形作为底色,而灰色形与白色形作为画面的“图”[3]用来丰富画面。灰色形中的过渡非常丰富,大多数的颜色都归纳在灰色之中,只是灰色的明度较低,大部分人物的衣着的颜色明度都归于灰色形之中。而画中黑色形与灰色形却比较均衡,各占约一半的面积,这使得画面平衡感很好。中心的亮色则突出了核心人物,运用黑色形与白色形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了中间的人物身上。从画面的黑白灰形的分布来看,能够将众多的人物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足以体现出伦勃朗对画面出色的规划能力,以及对色彩微妙变化的控制力。
三、笔触与肌理
伦勃朗的厚实笔触让他的作品有非常明显的厚重感,伦勃朗在作品提白的阶段使用了铅白,这种颜料干燥速度很快,而且覆盖力极强,运用在底层的提白罩染时,能很好地表现出画面的厚重感。伦勃朗使用猪鬃笔与牛毛或者貂毛笔,这样在大面积厚涂时,猪鬃的笔触能够在画面中划出线条感,亮色能为画增加空间感;在画圆润的形状时,比如颧骨或者下巴,用铅白画出平滑过渡的效果;而在局部如眼睛的线条时,会使用柔软的牛毛或者貂毛笔,可以实现柔和的效果。
强烈的对比与柔和的过渡,这样的技巧在伦勃朗的肖像画中经常出现。在经过罩染处理后,为了让颜色更加的厚实,伦勃朗可能使用了少量的白垩混合在不透明的颜料中,用刮刀进行涂擦,再使用软笔在未干燥的颜料上画上线条,所以在大部分肖像画上,能看见刮刀的痕迹。不仅笔触厚实,伦勃朗在作画时笔法轻松随意,这使得他的作品磅礴大气,不拘泥于微弱的细节,能通过狂放的笔触,感受到他作品的魅力。
晚年时期的伦勃朗经受了岁月的沧桑,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磨难。艰难的生活使得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同时他也将这种生活的不易体现在了画布上。他的作品不再迎合观众的感受,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情感的抒发。狂放的笔触体现了他的内心,他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精神,为此希望能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体现在作品上。
四、伦勃朗技法研究
作品语言的表现力与伦勃朗所使用的材料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伦勃朗使用间接画法,这种古老的上色技术造就了伦勃朗作品所体现出的琥珀质感。晶莹透亮的油质层将底层的颜料色彩完全释放出来,色彩的饱和度变得更加通透。伦勃朗通过强烈的明暗画法,用明暗的对比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效果;灰面与亮面,不透明颜料与暗面透明颜料的对比,最大限度地将人物的空间立体效果增强,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一)特殊的间接画法对画面的影响
间接画法又称为多层覆盖画法,这一古老的技法是以分工的原理为基础的。[1]是将素描、造型和色彩分工完成。在打好素描關系底稿的基础上,再通过覆盖性颜料塑造形体,将透明颜料层层“罩”在底层的颜料上,类似于用喷漆给雕塑作品上色。通过多层色彩的叠加、互相融合,从而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种技法能够通过光在不同色层之间的反射,在视觉上混合颜色,从而形成灰色。最后在罩染后再使用直接画法,将厚实的颜料堆在罩染的色层上,通过流动的笔触,达到亮面厚实的效果。伦勃朗不顾一切地使所有绘画方法都服从于他的绘画目的。有时他画得很厚,引起别人的打趣,说捏着他画中的肖像就可把画提起来。[1]
(二)树脂颜料对画面的影响
伦勃朗的作品质感厚重,笔触的猪鬃质感强烈,人物的衣着有着琥珀般的质感。在他不少的自画像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力的笔触表现了他晚年的沧桑。造成这样厚重的笔触可能是使用了含有威尼斯树脂的亚麻油,或是使用了日光晒亚麻油作为媒介剂。日光晒亚麻油浓稠,具有蜂蜜的质感,作为媒介剂黏合色粉可形成固定形状的笔触,笔触本身能保持起伏质感。他用新研磨的浓颜料,可能是用威尼斯松脂、玛蒂脂和晒稠油研制的,能在几小时内干涸,在技法上可以获得不透明的颜料与透明色并用的效果。[1]
(三)素描、造型与色彩的分工合作
伦勃朗喜欢使用淡灰色的浅色底子[1],这种银灰色的基底层可以使色彩更加沉着稳定,色调和谐。这可能是一种使用亚麻油制作的底子,其第一层底子包含了土性颜色赭石,赭石是一种矿物质颜料。这种暖色的赭石颜料不仅快干,而且能在底层的画中透出一种淡红色。而第二层可能包含铅白、生褐。将两种颜料进行混合,可制成浅色的暖灰色。每一层可用亚麻油作为媒介剂,形成稳定、牢固的色层。每一层需要放置两到三天,使色层充分干燥,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绘画工作。
淡灰色的浅色底子适合于绘制素描,用炭笔或木炭条可以在底子上绘制素描的底稿。再用微带赭石的颜色与生褐色画出包含光影关系的素描。这层素描可以不需要特别精致,但要包含基本的素描关系与大致的效果。伦勃朗曾说过,“当画家实现了自己的意图时,那幅画就算完成了。”[1]
在素描层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灰面的提白。伦勃朗所使用的是铅白。铅白含有碱性碳酸铅,这种含有铅的白色可以加速颜料的干燥进程,从而节省绘画干燥的时间,提高绘画效率。但铅白有剧毒,仅仅吸入微量的粉尘也能导致中毒,在使用时务必谨慎使用。我在临摹作画时,使用了钛白,并在钛白中加入少量哈勒姆催干剂(Siccatif de Haarlem)由增稠油和达玛树脂光油所组成,[1]从而达到快速干燥的效果。亮面与灰面进行提白,可以充分拉开物体的空间感,利用颜料绘制一遍素描。
第一步的上色需要使用透明色,透明的颜料能够像玻璃一样覆盖在底层的不透明颜料上。通过多层透明色的覆盖,使光在不同的色层之间反射,从而形成丰富的中间色层。接下来需要过渡一些对比过于强烈的色块,可以使用半透明色或半覆盖色,用鬃毛笔调和出合适的颜色进行过渡衔接。
第二步的罩染,将透明色再次罩在不透明的颜料上,即使是没有色彩倾向的灰色,也可以进行罩染,让画面更多地进行衔接。伦勃朗娴熟地运用罩染的方法将人物隐藏于黑暗之中,使画面服从于他的创作构思之中。使用罩染技法的用油需要遵循“肥盖瘦”的原则,即含油量多的媒介要画在含油量少的媒介上,逐层增加油的含量,便可以保持油层的稳定性。
“厚涂法”是倫勃朗绘画中的秘方,用刮刀或猪鬃画笔将事先调好的颜料堆在灰面和亮面上,再通过画笔抹开颜料,可以用笔杆刮擦颜料,让颜料的走向更加符合自己的预期。高光可以在这个阶段点在画面中,可以是纯白色的颜料。等画面干燥后,可以通过染色的方法,将高光染色,从而让人物空间感加强。最终调整画面从而完成整幅作品。
五、结语
伦勃朗通过独特的油画材料技法,使他创作出的作品拥有迷人的表现力。通过研究伦勃朗的绘画技术,能够不断地发现油画艺术的奥秘。油画技法是一项严谨的技术,需要通过精心的准备,严谨的构思,对材料性能的充分了解,才能熟练地掌握这种严谨的作画方式。然而这种技法并非唯一的绘画方法,不能教条式的学习,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这需要我们向美术史上的大师们学习,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从而在创作的时候有更多选择的空间,能够用不同的视角与合适的技法,创作出符合自己所追求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简介:朱明域(1997—),男,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油画)专业,研究方向为美术(油画)。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多奈尔 著.杨红太,杨鸿晏 译.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插图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丁一林,马小腾.结构与重构:构图新概念[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滕守尧 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