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2021-01-01 02:12陈茹苑
雨露风 2021年10期
关键词:考古意义价值

摘要:曾侯乙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的一件战国早期文物,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恢宏的一套编钟。本文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曾侯乙编钟;音乐;考古;意义;价值

考古学定义为运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考古调查和发掘所产生的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科学。那么对于音乐考古来说,其研究对象的实物主要指向与音乐相关的遗存、遗迹、遗址,遗存主要包括乐器、樂谱以及描绘有音乐生活图景的古代造型艺术作品。音乐考古无论是对音乐史的研究还是对文化整体的重建和解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音乐考古中最突出的成就。接下来我从考古学的三大目标来谈谈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

一、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

(一)重建文化历史

曾侯乙编钟共65枚,12个半音齐备,可以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编钟上还记载着三千多字的铭文,记载着曾国的音律系统,曾认为在汉代建立的十二律,其实早已铭刻在曾侯乙的编钟之上,将中国古代的十二律音乐系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至战国时代。曾侯乙编钟的出土结合其他曾国墓葬的文物发掘可以了解到曾国音乐的发展历史,西周早期是一个镈钟加四个编钟,到春秋早期的十个钮钟,正五声开始出现,到了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体系完备。因此,曾侯乙编钟对于重建音乐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建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早期没有记谱法,更没有现如今发达的录音设备,因此现代人们很难有机会再现古人的音乐。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两千四百年前的音律形态,还让我们有机会听到两千四百年前的音乐。另外,前文提及的彩漆木雕鸳鸯盒上面的图案描绘了战国时代编钟演奏的场景,立体地再现了两千四百年前的音乐文化形态。中国古代极为重视礼乐,《礼记·乐记》中说道“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编钟属于宗庙之器,一般用于贵族举行祭祀、宴飨、征伐、丧葬等重大礼仪活动的场合,古人对编钟的制造和使用无一不是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因此数量如此之大、规格之高的编钟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顶尖水平,又体现了曾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又是礼乐文化集大成的表现,让我们对于战国时期的曾国社会文化形态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三)解释文化过程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九鼎八簋,按照周朝的礼制,天子祭祀、宴飨、随葬才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不能越级使用,曾国作为楚国的附属,竟可享受天子的礼制可说明曾国当时社会地位之高。同时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六千余件,总重量达到十吨,当时的铜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财力的象征,为什么曾国作为楚国的附属国,一个蕞尔小邦为何社会地位高于其他诸侯国,为何可以拥有数量如此之大、规模如此之高的青铜器呢?结合曾侯舆的墓葬发掘及相关文献可作出一定的推测。曾侯舆是曾侯乙的祖辈,在曾侯舆墓中出土的一个巨大甬钟,钟身上镌刻金文169字,详细地记录了在著名的吴楚之战中曾国国君曾候舆在危急关头救了楚昭王的命。根据相关文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僭越礼制的现象也变得寻常可见,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力雄厚又桀骜不驯的楚国在诸侯中最先跳出来,问鼎之轻重,自封为王。根据文献记载,诸侯死于王事可加一等,即对天子有巨大贡献者可以加一等,甬钟上记载的曾侯舆救楚王正是曾候舆对楚王的巨大贡献,而那时楚王已称王。这就是为何曾侯舆的孙子曾侯乙的墓中可使用九鼎八簋的原因所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张昌平认为曾国繁盛的原因之一在于曾楚之间友好的关系,这从曾侯救楚王的历史记录及曾侯乙以九鼎八簋做葬品都可以看出;原因之二在于曾国处于青铜原料向中原腹地输送的运输线路上,春秋早期曾国有“金道锡行”的使命,而曾国位于从南方往北方输送铜和锡的通道,容易得到大量的铜。因此,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结合曾侯舆墓中的甬钟,参照历史文献资料可对曾国异常强盛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

二、曾侯乙编钟的音乐考古的价值

(一)情感价值

相较于现代音乐,原生态音乐意味着自然、传承和延续,似乎和宗教、民族主义一样,原生态音乐能够对生与死的意义做出回应。追求原声态音乐是种反现代的行为,但原生态音乐脱嵌于“原生态”环境转而在舞台上表演这一现象却是现代性的体现,对原生态的关注实际上是对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追求。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国两千四百年前的乐器,作为中国人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和原生态音乐一样,向我们诉说着祖先的伟大与智慧,诉说着过去,诉说传承和延续的过程,抚慰着人们的情感,满足现代人对身份的归属和民族的归属的情感需要。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曾侯乙编钟原件第一次搬上舞台,被用于演奏谭盾先生创作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这首乐曲从音乐主题到写作技法上都彰显了纵观古今、融汇中外的包容与大气。在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这首乐曲引发了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命运共同的启迪,带给了人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感与历史使命感。这都是曾侯乙编钟带给人们的情感抚慰与引导。

(二)理性价值

在礼乐盛行的年代,曾侯乙编钟既是乐器同时也是礼器,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礼乐文化,社会制度的认识。曾侯乙编钟除了让人们窥见古人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以外,还检验了音乐史学研究成果,所谓的“一钟双音”就是在一件编钟上可以发出两个乐音,一个在正鼓部,一个在侧鼓部,一般呈三度关系,这一现象黄翔鹏等音乐学家在考察西周钟时已经出现,然而唯有在曾侯乙编钟出土后,编钟上明确无误的标音铭文,才得以让“一钟双音”在学术界普遍承认。曾侯乙编钟的举世无双,让人们几乎不敢过多地去触碰它,别说是进行演奏了。但为了将这一中国奇迹传承并发扬下去,编钟的复制势在必行,因此探究编钟的制造之谜备受关注。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专家项绍清几十年来投身于编钟制造,钻研出一套古法编钟制造工艺流程,即失蜡法制造,首先雕刻蜡膜,接着用耐高温的石英砂填充内芯和敷成外范,再置入火炉焚烧,蜡膜流失,浇灌铜水,冷却凝固后剥离石英砂,最后通过研磨编钟的厚度来精确调音。探索编钟制造工艺揭开了古代编钟制作的谜团,让人们了解到当时的编钟制作工艺,同时也为编钟文化的发扬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结语

对于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将其视为一套乐器,也不应将其进行孤立研究,而应将其放在历史的语境当中来研究。本文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综合考量曾侯乙编钟及相关的遗物、遗迹和遗址,总结出曾侯乙编钟重建文化历史、重建文化形态和解释文化过程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情感价值和理性价值。

作者简介:陈茹苑(1998—)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参考文献:

〔1〕冯光生.曾侯乙编钟文化属性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03):9-16.

〔2〕曾燕凌.曾侯乙编钟的纹饰造型[J].文物天地,2016(11):23-28.

〔3〕方建军.音乐考古学研究:对象和方法[J].音乐研究,2018(04):40-44,102.

〔4〕王子初.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学科[J].中国音乐学,2001(01):53-59.

猜你喜欢
考古意义价值
有意义的一天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