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碧 谢玲姣 刘嘉敏
【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BCT)在下颌前磨牙复杂根管形态评价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下颌前磨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选择了100名来中山市人民医院行 CBCT 影像检查的患者,包括26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其中包括重复的图像)。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解剖形态进行分型。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平均长度为(22.09±0.92)mm,最长为28.54 mm,最短为16.03 mm,牙根平均长度为(15.42±1.29)mm,最长为20.24 mm,最短为11.39 mm。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管203颗,占76.89%,双根管47颗,占17.80%,三根管4颗,占1.52%, IX 型根管10颗,占3.79%,下颌第一前磨牙大多为单根管,其中一些为多根管。结论:CBCT放射剂量较小,其分辨率清晰,且具有无创的优点,扫描的图像真实性较高,操作便捷,呈现出的三维立体图像更加直观,适合于大样本量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CBCT;下颌前磨牙;根管形态;根尖分叉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2-0210-02
临床上,下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在于下颌前磨牙根管数多,而根管遗漏是治疗失败的关键。查阅相关文献[1-2],下颌前磨牙根管形态十分复杂,其中多根的发生率较高,对于根管治疗其难度较大。传统对于根尖X线投照的角度为颊舌向,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牙齿和周围组织的近中、远中结构,但不能清楚地观察到颊舌结构[3]。最近几年,三维重建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锥形束CT(CBCT),对研究根管形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手段[4]。本文研究通过 CBCT图像,对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根管数分布以及根管形态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加准确地评价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变异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选择100例来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进行 CBCT影像检查的患者,其中包含26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100例患者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16~74(40.13±10.13)岁。
纳入标准:(1)无牙龋和牙体缺损;(2)无任何充填体和修复体;(3)无根尖周病;(4)无根管治疗既往史:(5)无牙根内外吸收以及根管钙化等;(6)CBCT 摄片清晰。
排除标准:(1)治疗依从性差;(2)恶性肿瘤;(3)精神和认知障碍;(4)存在血液、免疫系统疾病;(5)中途退出研究者。1.2方法
患者保持站立位,上前牙与下前牙咬于定位槽中,法兰克福平面、中线与定位线重叠,图像扫描采用sinoradorthophos xg3d 口腔 CT。扫描野为180 mm ×180 mm。扫描条件为管电流8 mA,管电压64 kV。曝光时间为14 s,用CT 图像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水平、冠状、矢状和三维重建图像。重建的图像层厚2 mm。 Led 显示屏分辨率1920×1024。测量并记录264顆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长度、根管数、根管形态等。牙齿和牙根长度的测量级根管分歧位置的确定,于冠状面采用图像处理软件提供的测量工具测量牙尖到根尖的距离作为齿长,牙釉质-牙骨质边界到根尖的距离为牙根长度。测量牙釉质-牙骨质边界至根管分叉处的距离,确定根管分叉的位置。如果牙根数为根尖分叉大于根长的1/4~1/3,则视为两个独立的牙根。
1.3根管分类
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解剖形态进行分型,Ⅰ(1-1)型为由髓腔延伸至根尖孔的单一根管;Ⅱ(2-1)型为2个分开的根管离开髓腔,再合为一个根管,根尖为一个根尖孔;Ⅲ(1-2-1)型为一个根管离开髓腔,后分为2个,再合成一个,根尖为一个根尖孔;Ⅳ(2-2)型为2个分开的根管从髓腔延伸至根尖,根尖为2个根尖孔;Ⅴ(1-2)型为一个根管离开髓腔,后分为2个,根尖为2个根尖孔;Ⅵ(2-1-2)型为2个分开的根管离开髓腔,后合为1个,再分成2个,根尖为2个根尖孔;Ⅶ(1-2-1-2)型为1个根管离开髓腔,后分为2个,再合成1个,再分成2个,根尖为2个根尖孔;Ⅷ(3-3)型为由髓腔延伸至根尖孔的3个独立根管;Ⅸ型(双根双根管)为颊舌2根或近远中2根内各有1个根管,从髓腔延伸至根尖,分别为1个根尖孔;Ⅹ型(其他)为不能归为上述类型;另外发现5种多根管形态不在其分型范围分别为3-3-2,3-5-3,4-2-1,1-2-2,2-1-3-1,3-4-2-1。
1.4图像阅读
由一位有经验的口腔科医生和一位放射科医生独立进行。首先,在水平位置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数;其次,通过冠状位、矢状位和三维重建图像观察根管形态,再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进行分型。若口腔医生和影像学医师图像阅读时存在意见分歧,一位副主任医师再次阅读图像以确定最终结果。
1.5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所有患者的牙根和根管数以及根管分型比例。
2结果
2.1牙根和根管数
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平均长度为(22.09±0.92)mm,最长为28.54 mm,最短为16.03 mm,牙根平均长度为(15.42±1.29)mm,最长为20.24 mm,最短为11.39 mm。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管203颗,占76.89%,双根管47颗,占17.80%,三根管4颗,占1.52%,Ⅸ型根管10颗,占3.79%,下颌第一前磨牙大多为单根管,其中一些有多根管。多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牙釉质-牙骨质边界至根管分叉位置的平均距离为(7.89±1.06)mm。根管分叉位置在根中部或根尖的三分之一处,且根中三分之一处者更多,见表1。
2.2根管分型
在根管形态上,Ⅰ型根管占下颌第一前磨牙的70.45%,其次是Ⅴ型根管,占17.42%;Ⅸ型根管的发生率也较高,为1.52%,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以单根管I型为主,多根管以 V型根管较多,见表2。
3讨论
对根管形态进行全面掌握,了解其变异情况,有助于在根管治疗的过程中进行精准的根管探查,这是保证根管治疗不失败的关键[5]。本文研究中患者的年龄在16~74岁,由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发育不全,16岁以下患者的根管形态可能存在一些异常。26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平均长度为(22.09±0.92)mm,平均根长为(15.42±1.29)mm。国内研究人员对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平均长度进行了测量为20.9 mm,牙根平均长度为12.3 mm[6]。
本文研究是按戴德华[7]等的标准对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进行确定的,即根尖分叉>根长1/4-1/3者被认定为2个独立牙根,根尖分叉>根长1/4-1/3者均可在下颌前磨牙根近中面看到一个V形槽,即存在根尖分叉的情况,此变异结构被认定为从单根到多根牙的过渡类型也叫托马斯根。下颌第一前磨牙大多数为单根,此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然而国外研究者在伊朗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的研究中发现,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占86.4%,双根占13.6%[8]。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种族的差异。
本文研究中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管203颗,占76.89%,双根管47颗,占17.80%,三根管4颗,占1.52%, IX 型根管10颗,占3.79%。从根管形态来看,下颌第一前磨牙中I型占70.45%;其次为V型,占17.42%; IX型根管的发生率也较高,为1.52%,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以单根管I 型为主,多根管以V型根管较多。此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针对单根管和多根管的发生率,其研究结果也存在不同之处,国外研究学者在台湾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的研究中发现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单根管发生率超过了50%,国外研究学者指出在伊朗人中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单根管68.1%,双根管31.9%。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和地区差异有关[9]。本文研究也仅发现了1例这类型的V型根管,并且是双根的。然而无论是颊舌方向双根管还是近远中方向双根管,其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分叉大部分位于牙根中下段。由于根管分叉大部分位于牙根中下段,故下颌第一前磨牙具有同一根管口进入多个根管的特征,部分根管与主根管偏离较大,上牙冠舌侧倾斜,使器械容易进入颊根管,继而造成根管遗漏[10]。
本文研究发现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大部分是颊舌方向分布,故X线投照的角度为颊舌向者通常会呈现出单根管图像。然而这类型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的X线片具有一个特点:根管的图像于牙根中央、根尖1/3处,分叉角变窄直到消失。当下颌第一前磨牙X线片出现此情况时,需注意可能存在双根管,可采用CBCT 进一步确认。CBCT放射剂量较小,其分辨率清晰,且具有无创的优点,扫描的图像真实性较高,操作便捷,呈现出的三维立体图像更加直观,适合于大样本量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姚雪芹,李海燕,李向明,等.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CT 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9,27(2):100-104.
[2] 秦琨,祝旭,张东坡,等.下颌前磨牙牙根形态和根管系统的锥形束 CT 研究[J].口腔医学,2018,38(4):63-68.
[3] 武红梅.锥形束 CT 在上颌前磨牙根管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2):56-57.
[4] 郭静,梁学萍.新疆维吾尔族成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形态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6(1):59-62.
[5] 陆亚倩,杨晨露,刘亚文,等.下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的 CBCT 研究[J].口腔医学,2020,40(5):443-447.
[6] 倪彩霞,胡雪凌,余程.下颌第一磨牙近中中央根管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臨床口腔医学杂志,2020,36(1):36-38.
[7] 戴德华,陈军霞,魏薇,等.下颌前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 CT 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6,26(5):301-305.
[8] 曹浩.锥形束 CT 在发现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2019,23(12):2389-2391.
[9] 慈博雯,吴补领,麻丹丹,等.应用锥形束 CT 对华南地区924颗下颌第1磨牙的根管形态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35(3):261-265.
[10]陈黎,黄华,邱荣敏.下颌第一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 CBCT 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34(6):817-821.
(收稿日期: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