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洲
书法创作,讲究意在笔先。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写道:“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此义后来引申,也适用于作画、写文章,意思是先构思成熟,再落笔画或写。其实,写文章除了意在笔先,“诚”在笔先,也很重要。
“诚”在笔先,就是诚实,要知晓自己所写的事物,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虚情假意。
在学习写作之初,就应培养“诚”在笔先的习惯。历史学家、文章大家吴晗同志在《三家村札记·谈写作》中写道:
“小学生也要写作文,有的还写得很不错,北京出版社在过去几年选辑了几批写得较好的文章,出了几本书,很受欢迎。把这些出版的文章,仔细研究一下,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全写的是小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情。小学生生活中实际中的事情,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校生活:老师、同学、班上、课外活动等等;另一个方面是家庭生活,家里的人: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扩大一点,还有同院的人、街坊、邻居等等。超过这两个范围,要他们写外地、外国,写工业、农业(农村的小学生当然可以写一些)、商业、部队等就不行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不知道,不熟悉,不了解。”
吴晗同志由此得出结论:“写作必须写自己生活实际中的事情,而不去写那些不知道、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应该为经常寫作的人所理解的。”看来,吴晗同志是赞同“诚”在笔先的。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先生也是“诚”在笔先的赞成派。他不仅在《作文论》中专辟章节论述作者要讲“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且,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还给出了老师引导学生作文时“诚”在笔先的方法: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命题作文之办法。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是以教者命题,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或使推究,或使整理,或使抒其情绪,或使表其意志。至于无谓之翻案,空泛之论断,即学生有作,尚宜亟为矫正;若以之命题,自当切戒。”
叶圣陶先生主张小学作文教学,少用命题作文。不得已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题目内容也应是小学生熟知的,以便其在分析、剪裁、抒情、明志时能够“诚”在笔先。至于大而无当超出小学生认知的空洞题目,使小学生无法“诚”在笔先的,应戒除。
文如其人。小学生作文起首就“诚”在笔先,不仅有益于写作,而且,对培养诚信品质也大有裨益。
文风即作风。报告、论文、文学作品写作“诚”在笔先,不仅能客观准确地宣事明理、表情达意,而且,是防止浮夸瞒报、文过饰非、无病呻吟的良方,是实事求是之风的力行。
毛主席曾开列出党八股之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这八大罪状,从写作的角度考察,皆有违背“诚”在笔先原则的痕迹。
“诚”在笔先,既要从娃娃作文抓起,又要革除成人文章中弄虚作假、矫揉造作的病灶,须扶正与祛邪双管齐下,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