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李漱芳

2020-12-31 07:29郑深宇
廉政瞭望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乾隆帝御史老李

郑深宇

清乾隆年间,四川渠县人李漱芳因“参奏当时权要,言人所不敢言”,有“铁面御史”之称。

李漱芳原名李清芳,其父希望他像兰草一样“奕奕清芳”,成为正直高雅的君子。

从四川盆地到华北平原,李清芳学优登仕,一气呵成。在母亲去世后,他承担起照顾幼弟的担子,一边“包裹布与巾,中夜再三起;邻媪乞乳尽,软嚼糜粥饲”,一边“背灯究经史”,过了6年“放声口若钳,回顾泪渍纸”的日子。在这6年间,他先后通过府试、乡试、会试、殿试,以24岁的年纪进士及第,踏入仕途。

高山大河阻挡不住李清芳的进取之路,渠县的一介布衣,转眼已是六部京官。但进京后不久,李清芳就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北京也有个李清芳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清芳入京为官。很快,户部主事李清芳就发现“京官有与同名者”。万万没想到,时任兵部侍郎也叫李清芳。

“老李”比“小李”年长30多岁。当福建人“老李”以新科进士的身份入翰林院学习时,四川人“小李”才刚刚学会走路。“老李”不仅年龄大、资历老,身上还有几个独特的标签。

一是“学二代”。福建安溪李氏是资深的书香门第,父子兄弟皆为“考霸”“学神”,百年内曾出现过“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二是“官三代”。“老李”的叔祖父李光地曾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父亲李锺侨出身翰林院编修,哥哥李清时曾任山东巡抚,可以称得上“世代簪缨”。三是“刚直御史”。“老李”先后做过广东道监察御史和兵科、刑科给事中,虽因冒犯皇帝被多次“严加申饬”,但始终刚正直言,凡有关国计民生之事“无不奏陈”,比如他建议放宽奉天海禁等,奏折一上,即被采纳推行。

出于对前辈的尊重,初涉庙堂的“小李”当年就“呈部改漱芳”。

李漱芳“学优才赡,崇尚气节”,在户部任职不到一年,就被任命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直言敢谏的“老李”对李漱芳影响非常大。“御史之设,所以防壅弊,必取特立独行、无所依傍者”,对照着“老李”的话,“小李”特别注意慎独慎友。他“在京都时,耿介自处,不妄交一人。除上朝预班,入部办事外,即闭门静坐,貌若高僧”。

铁面御史的“厉害”

福隆安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富察皇后的亲侄儿,乾隆帝的四女婿,年纪轻轻就做到工部尚书一职。随着權力越来越大,他手下的人也越来越放肆,一个名叫栾大(一作蓝大)的家奴倚仗着主人的权势,经常“招徕无赖辈,肆行市衢间”。一天晚上,栾大和朋友们照例在金陵楼喝酒,不知何故竟互相扭打起来,闹得满城风雨。巡城御史永明和陈憬知道后,因畏惧福隆安的势力,既不制止,也不上报。专管治安的巡城御史尚且如此敷衍,其余官员就更不敢吱声了,一时之间,城内“无人敢过而问者”。

碰巧的是,李漱芳当晚“巡视中城”,亲眼见到栾大闹事、官员袖手的一幕。他当即下令将栾大抓捕,取证审判后,上了一道弹劾奏章,如实报告了栾大的劣迹,并指出这种仗势欺人的风气如果日益滋长,将“贻累于椒房(皇后),其攸关甚巨”,必须对栾大严肃处理。巡城御史徇顾私情,更该受罚。福隆安“以忠谨传家”却没有管好家奴,亦难辞咎。

史书记载,乾隆帝看完奏折后朱批“所奏甚是”,立刻召见李漱芳,当面称赞他“据实参劾,甚属可嘉”,并提拔他担任工科给事中——直接监督福隆安主管的部门。此案的处理结果是:栾大交付“刑部从重治罪”,两名巡城御史“严加议处”,福隆安被点名“明白回奏”并罚俸为诫。

经此一事,李漱芳声震京门。同时,以福隆安为代表的名公巨卿知道了“铁面御史”的厉害,开始管教门人家丁,权臣家奴的骄横风气明显收敛。

直言惹来“穿小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寿张县王伦打着“清水教”的旗号起义。聚集的农民军一路攻占寿张、临清等地,不仅打砸县衙,还控制了临清境内的运河,阻断漕运。消息从山东传到北京,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众说纷纭之际,李漱芳默默递上了奏折。

他直言农民聚众滋事是饥寒所迫,“虽曰奸民”,实则是“无告之饥民”。因为那年山东“雨泽稀少,麦收歉薄”,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不如实上报收成情况。而督抚官员不知灾情,反而额外增加赋税,才导致了“不法之徒乘机起衅”。

他还说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主张要平定起义,必须先安抚饥民,建议乾隆帝停止征剿,尽快查清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再“宽其徭役,给其耔种,俾得豫为来春之计”。

李漱芳掌握的情况基本客观,但却惹恼了乾隆帝。他看完奏疏,也是当场就回复了意见,只是这次的意见与上次截然相反。

“李漱芳所奏一折实大不是!”

皇帝的关注点根本不在“是否饥民”上,只要“聚众叛逆,劫库杀官”,就属于谋逆,对这种行为必须严惩。他严重怀疑李漱芳和自己不是一条心,有沽名钓誉的不良意图,不然怎会“置顺逆大义于不问”,一心为叛逆者辩护?

奏折触犯“龙颜”的第二处,在于捅破了饥荒严重、官吏推诿的窗户纸,刺破了乾隆帝的“盛世梦”。

“若果歉收,各村庄何从得有粮食,以供贼攫掠?”

“若系灾民,岂有见仓粮不取之理?”

“若地方官讳匿灾伤,又岂肯请发仓米?”

乾隆帝连发三问,似乎是在论证王伦一伙是奸民非饥民,指责李漱芳不该夸大灾情。但说到底,他是在倔强地维护“盛世明君”的尊严。

为此,他专门派人带着李漱芳到卢沟桥等京郊城镇实地查看,结果发现“无流民”。起义平定后,又命令李漱芳到审讯俘虏的现场“旁视”,结果没有一人承认是饥寒所迫,问到收成时都说“秋收尚及半”。

乾隆帝对调查结果和证人口供很满意,王伦起义纯属邪教图谋,清朝的统治绝无问题。他开始思考要如何处置李漱芳。“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是乾隆帝惯用的招数,他一面指出李漱芳“代奸民解说,心术不可问”,必须撤去谏官之职;一面又抬出圣人的“恕道”,网开一面将他降为礼部主事。

李漱芳因直言被贬,在清廷也引起不小震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敢言事”。

实际上,乾隆帝的恼怒并未轻易消除。4年后,李漱芳因工作出色,吏部尚书永贵保举他晋升员外郎。但乾隆帝不但驳回永贵的推荐,还责备他“擅专邀誉,涉明季党援朋比之习”,将其“削职夺花翎”。又过了几年,李漱芳才升任该职。

接连经历家人去世后,在京沉浮近30年的李漱芳决定辞官回家。当船只慢慢靠近渠江码头时,父老乡亲们站了好几排,争先恐后地想看看这位“直声播中外”的家乡名人。

走上码头的李漱芳,举止谦恭,一点都没有朝臣的架子。老乡们亲切地称呼他为“乡先生”。令大家吃惊的是,船上搬下一个又一个大箱子,打开一看,没有金银钱财,全是新书。原来,李漱芳考虑到川蜀多人才,但“经籍半残阙,后生失宗仰”,所以希望培养家乡人的好学之风,教育后辈儿孙不贪不腐、清廉刚正。

“尚闻归蜀日,无那陨星何。”回川才几个月,李漱芳就一病不起,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去世,年仅52岁。据说,当地官员和其好友都做了同样一个梦,梦到李漱芳被“彩仗旗帜”接走,成为当地城隍,护佑全县平安。

猜你喜欢
乾隆帝御史老李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
“狡猾”的老李
试析明代成化初期御史刷卷政策的变化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霍志军《唐代御史与文学》一书出版
乾隆帝御用藏密瑜伽修行寶典《究竟定》編譯背景考*——附論乾隆帝的藏傳佛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