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黑人街区记忆

2020-12-31 07:28DLL
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38期
关键词:德隆树林白人

DLL

埃塞俄比亚裔导演梅拉维·杰里玛的处女作《残留》(2020)是一部元电影,展示了导演回到儿时社区、试图拍摄一部街区电影的过程。多年前,杰随着条件相对富裕的父母离开华盛顿一个欠发达的黑人社区,住进大房子,到加州学电影。现在他回到出发地,想打捞Q街区的文化记忆,也想与自己儿时最好的朋友狄米崔叙叙旧。

人们对他友好而警惕,拍拍他的肩膀寒暄:这小子长这么大了!又在他离去后冷着脸说,15年没回来,(一回来)就逮着人问,万一是条子呢。杰一方面困惑于旧友们的不坦诚,同时对街区文化被逐渐侵蚀深感愤怒:家里的电话经常响起,是替投资者购房的经纪人循循善诱劝他们搬走;每个月都有几户老邻居离开……顺着全片的视点——杰焦躁的眼神,我们打量着中产白人的生活,他们偶尔聊起道听途说的Q街区的过去,“又破又乱”,“还好现在不这样了”。

电影弥漫着一种“重过阊门万事非”的伤感。想要挖取素材的杰敲响每一个邻居的门,只换来愈发深重的质疑;没有人肯带他去找狄米崔,都敷衍说似乎搬去马里兰了。创作的焦虑和身份认同的焦虑融为一体。

“我要发出我们的声音。”杰动情地说。

“带着你的破电影滚吧,”老友德隆蒂回答,“我们在拼命生活,你在加州过好日子……你以为电影可以拯救我们吗?”

这恐怕是非裔创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很多作品都在为这一族群“发出声音”,其中的佼佼者——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被許多评论抨击是赢在了“种族+性别平等”的议题;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全非裔演员阵容的漫威电影《黑豹》被指借好莱坞的猎奇塑造了神秘的非洲。

电影真的可以为一个族裔发声吗?在讲述种族身份认同的电影里,《残留》因捕捉了黑人社区集体记忆的消逝,显得与众不同。

连结过去不是一件美妙的事,随着童年纯真记忆而来的,是失去记忆场所的痛苦。就在杰决定告别街区前,对他态度最友好的迈克在毒品交易中被抓捕、击毙。影片接近尾声,杰与他童年崇拜的大哥迪昂在树林里见面,接着传来“咚咚”的噪声——那是狱警不耐的催促,至此我们才知树林是杰对现实的涂抹想象。在这里,导演将现实与回忆、想象的影像交融得十分自然,迪昂的脸色在树林的阳光和牢狱的暗影中变化。一片静好中,迪昂踩着树叶与杰告别,看不见的手铐链条发出拖拽的声音。

电影以杰的失控结束。他没有拍出所谓的街区电影,而是在某一刻突然挥拳打翻两个闲聊的、无辜的白人。“这是我们的街道!”他对闯入者发出无人在意的悲鸣,对方拨打了911。

这是电影最悲伤之处,戏内,杰选择以他最不愿意的方式——暴力,唤醒了街区记忆。戏外,导演给了寻找记忆和认同的杰一个落魄的结局。杰的愤怒被悬置在不再属于他的街道。

“我们的街道”到底是怎样的?在仅有的几个轻飘的闪回镜头里,主创没有依靠怀旧的暖黄滤镜,而是使用低像素、重颗粒感的手持DV镜头展现了杰的记忆一角:和狄米崔、德隆蒂一起玩耍;迪昂教他打架;爸妈似乎在争执关于毒品的事……这些残留终究是破碎的,观众到最后也不知道杰想要拾回的记忆是什么。

片尾,导演短暂地将视点让渡给别人:高楼阳台上一对饮酒的白人男女目睹杰被一群警察追杀,看得津津有味,获得了平淡生活中的谈资。

猜你喜欢
德隆树林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雨后的树林
感谢那个虫子
有志者德隆
绿树林
“德隆”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