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顺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多研究写作技巧,记录自我情感或者经历,收集大量写作素材,探索自己的写作风格,使作文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人爱好,布置更符合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方式,提升作文水平。
很多学生在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参与感不强,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不过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因此,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热情,应付了事,写出的作文质量不高。所以,教师要及时改变课堂指导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其从心理上重视写作,用写作表达情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乐于将所闻所感所见记录下来。其中,即便是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可以写入作文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而且学生通过写作,能丰富阅历,宣泄情绪。
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设计作文题目,优质的作文题目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如果学生能放飞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那么将会产生许多优秀作文。教师可以不断变换命题角度和写作对象,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文题材和作文形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个作文题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比喻手法,既要介绍网络好的一面,又要介绍网络可能存在的危害。而“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作文题目能够很好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引用“诗圣”杜甫的诗句,富有文采,描述了当前初中生的精神状态,是十分适合学生写作的题目。
文学作品基本都是从生活中取材,然后进行更高级的艺术创作形成的。想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就要记录实际的事物或者有生动的情节。学生在写作时,最需要具备的就是如实记录的能力。初中生阅历较少,对世界的认知也不够深刻,教师在指导他们写作时,应当以让他们能够在作文中体现出更广阔的世界为目标,引导他们从写作练习中明白更多人生哲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感官深入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将观察结果汇总,转化为写作素材。
为了让初中生的作文更具“质感”,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去感受真实的世界。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当学生观察菊花的时候,教师要启发他们仔细观察菊花的形状、颜色与开花姿态、叶子特点、根茎形状等,然后再闻菊花的花香。还可以小心地触碰菊花,感受其质感。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深入体会,学生对菊花有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写与“菊花”有关的作文时,便会很轻松地将当时的记忆调动起来,将菊花的形状、气味、品相等都描绘出来。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写出更加规范的作文,往往会提供一些作文模板。这些模板虽然适用于平时的考试,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没有明显的助益。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结尾进行训练,要让学生将主旨在文章结尾处展现出来,这样才能紧扣题目,画龙点睛。无论是怎样的作文结尾,都需要学生大量练习,自己深入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写作方面闯出一片天地。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萧乾的《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情感,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短短的几句话紧扣主题,体现出作者对国家的热爱。读完文章,读者也能从结尾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之情。学生受到启发,在以后的写作练习中,尽可能使用简练的语句扣题。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才能在结尾进行转折,实现“峰回路转”。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平时带领学生多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通过耳濡目染,学生会意识到精彩富有转折的结局对整篇文章能够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他们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赋予人物更加鲜活的个性,让读者读完作文有意犹未尽之感。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优化作文指导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生活并进行观察与总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