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进
(山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莱芜 271100)
电子产品涉及领域广,涵盖种类多,主要包括通信电子产品、雷达产品、计算机产品、各种家用电器以及航天、医学领域应用的高尖端电子产品。正是由于电子产品的特殊应用功能,才使得产品具有较高的普及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电子产品经常出现功能丧失、性能下降等质量问题,不仅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而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电子产品由若干微型的元器件组成,因此,对生产作业环境要求较高。比如生产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灰尘、照明等环境指标,如果这些指标超出了电子元器件的最大限值,就会严重影响元器件性能。比如作业区灰尘较大,灰尘颗粒就会附着在元器件表面,导致元器件功能丧失。
目前,电子产品生产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如果操作系统中的写入程序发生错误,就会影响元器件的生产精度,严重的还会产生报废件,因此,电子产品对系统的程序参数要求、定位装置的可靠性要求、生产设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
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家也有所不同,而由于每一个生产商的生产工艺水平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尤其在工艺参数设定、切削精度、切削走位等重要工序,一旦工艺水平受限,就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制约生产进度。
生产电子产品所用的材料多为高精密材料,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特别高,如果生产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出现质量问题,极易生产出不合格品或者次品,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也使企业信誉受到负面影响[1]。
由于生产作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缺失责任心,在生产过程中,不遵照生产作业流程,盲目操作,导致电子产品产生质量缺陷。加之,部分作业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缺少岗前培训环节,而在实际操作当中,错误频发,也埋下了重大的产品质量隐患。
由于电子产品成本较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生产企业将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规范操作流程,理顺生产工序,加强质量控制,企业应当结合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制订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比如作业人员由于个人疏忽,在半成品组装过程中,未能按照规定将半成品组件嵌入到零部件当中,而产生不合格品,针对这种情况,在管理制度当中应当明确处罚细则,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为了快速查找和确认第一责任人,生产企业可以制定责任追溯机制,即针对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准确记录工序作业人员的姓名、工序内容、从业时间等信息,而且这些详实个人信息记录与操作人员的岗位变动同步流转,这样,在处理责任人时能够有据可查,以此规范作业人员的个人行为。
材料与设备是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要素,生产企业应当从材料采购源头抓起,结合原材料的型号、规格、质地等参数指标,建立一个优质供应商数据库,并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在众多材料供应商中间选择信誉好、服务好、售后好、产品性价比高的优秀供应商,以确保采购的原材料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在材料入库、使用、保管过程中,全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履行材料出入库手续,并进一步加强对半成品及相关材料的技术检验力度,做到无审批不出库,无生产批次不出库,无序列号不出库,以规避质量风险。
另外,设备管理人员应做好生产设备的管理工作,制定日常巡检机制、维修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设备运转精度下降,摩擦损耗增大或者出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必须及时予以调试或者维修,以免影响生产进度。在日常巡检或者专项检查工作中,应利用看、听、闻、嗅、摸等直观的方法,及时排除设备的故障隐患,并不定期对设备采取清洁、润滑以及紧固等措施,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运转可靠性与稳定性[2]。
检验预防是电子产品生产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因此,生产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工序控制图的预防作用,参照工序控制图对不同批次的产品进行检验,以获取多组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的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和处理,以准确判定各个生产批次的不合格品。此外,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应当针对某一批次的产品采取首检的方式,首检时,可以抽取一件产品,也可以抽取多件产品,当首检合格后,方可以大批量生产。首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大批量不合格品的出现。如果缺失首检环节,当正式批量投产后,一旦出现大量的次品或者不合格品,将会给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技术人员在日常检查过程中,针对生产作业人员的操作工序,或者发现不合格品,应当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将不合格品的出现几率降到最低点。
质量管理始终是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近几年,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市场竞争当中赢得先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将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将由人、机、料、工序、环境产生的质量影响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