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讨

2020-12-31 16:3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育人思政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引言

我国对于教育工作的提升和开展始终投入了众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当前我国面对的状况是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时代下,如何通过全新的创新方法为学生带来有效的思政教育成果,任何一门课程都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重视思政理论的一个具体表现,为了达成全面育人,为社会需求提供全方位人才的目标,更需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将道德思想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公共体育课程也应该做到这一点,不单纯作为身体素质锻炼的教育内容,而要同时重视对于思想层面的引导,成为稳定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精神面貌健康成长的重要促动因素。

1、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传统教学观念而言,体育课程是作为身体素质锻炼以及增加课外活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形式,但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课程内容的单一目标性将导致教学方式僵硬缺乏创新,因此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应该融入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途径和预期成果,并且也应该保证教育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所关联,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点上,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并不冲突,尤其是在目标问题上,两者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上为学生打造对应的学习环境,不过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公共体育课程相互融合,是在目前高校教学问题当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内容,一般来说,身体健康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在传统观念中和心理素质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但是在现代体育运动中,心理素质的锻炼同样成为了重点,运动员在比赛以及身体天赋上虽然能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缺乏过关的心理素质,那么其临场发挥以及表现力也会相对较差,因此需要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层面的建设把握,帮助学生提升精神层面的稳固性,而这一工作的展开就与思政教育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了。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机制是通过全面化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更为积极的引导效果,所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都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思政教育课程正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学生的精神素质面貌带来极大的提升效果,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同一性,同时也让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更加紧密。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德育资源的蕴涵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也是非常明显的,体育赛事中对于仪式流程的注重还有礼仪方面的关注都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这也是一种规则形态下的竞技运动最佳的展现方式,通过思政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方面的引导,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在体育竞技过程中遵守规则、按照礼仪标准进行比拼的精神状态,同时体育运动所倡导的合作精神以及团队意识也正是思政教育中对于学生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层面,任何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都需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团队合作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将导致群体中的孤立现象,通过在体育运动中的渗透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这种合作意识的真谛,也对于其健康成长还有融入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在体育运动中进行思政素质教育,是非常有效的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行动相互结合的途径,以往的体育锻炼只单纯作为身体素质提升的方式,但如果能够将思政课程中的合作以及团队观念融入其中,学生就能够从更加实际的角度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的重要性,从足球比赛到篮球排球等运动都能够很好的践行这一点,成为思政教育的良好范本。

2、现行教育体制中对于体育思政模式的结合问题

体育锻炼中也曾经强调德育品质的提升,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但是除此之外,安全意识、全面观点却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只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中的愉悦和经济所带来的素质提升,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展开中也忽视了体育锻炼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属性,单纯将其作为身体素质训练的途径,通过跑步或者运动模式的变更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效果,却忽视了在精神层面的素质提升,并且将这一工作推诿给文化教育课程,甚至对于思政教师融入课程内容到体育教学的做法表示反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一点是,体育教师同样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要内容,而在全面提升精神素养以及思政教育品质的当下时代,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必要配合这一需求进行拓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科知识内容体系中,这一过程并非只有文化课程才具备必要性,公共体育除了身体锻炼的必要性之外,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团队配合以及比拼竞争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于学生的社会属性以及交往能力的有效锻炼过程,教师如果忽略这一环节的重要性,那么其教学工作将难以产生真正的提升和效果。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学生的认知之外,首先应该着重于提升教师在这一方面的针对意识,让公共体育教师认识到融入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对于课程效果的提升性。德育仍旧是体育课程中的重点,但是在新时代其体现方式转变成为了和思政教育内容相互结合的情况,只有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够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以及价值意义实现方式。

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实践结合理论的方式和效果,思政教育不是单纯的加入到体育课程中,而是需要实际的环节予以渗透和体现,教师不能够在体育课程中通过长篇大论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是需要从运动的角度,将锻炼过程中所需要的配合以及相应的比赛规则传达给学生,并适度解释其中的价值内涵,同时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对应的环境,让学生自行理解设定规则的意义,从思想层面上进行自我升华和提升,这样才能够行之有效的带动学生思想素质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才能够加强思政教育以及公共体育课程的同一性。

3、通过有效途径时间思政和体育教育的融合

对于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除了运动技能的传授之外,还需要通过健康知识以及相应的医疗保健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而这些知识技能不单纯是通过教与学完成的,而是需要以知识技能作为基础,将价值引导作为关键要素进行教育过程的展开。

从实践角度来说,体育课程的育人方式和传统文化教学的确存在不同的定位,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化的人才,而在这一目标上,思政课程能够充分和公共体育不谋而合,在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不变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尝试融合新的锻炼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将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精神文明的提升效果并重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还有课程内容优化提升来达到对应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在社会适应性还有社会交往能力上达到对应的需求。

优化教学内容需要思政课程和体育运动课程之间进行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地将其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例如思政教育在体育素养方面的价值,可以通过赛事过程中的意外状况作为案例,例如马拉松赛跑中比赛竞争对手忽然中暑晕倒,作为竞争者的运动员首先应该尝试帮助其恢复意识,而不是将比赛作为第一位的要素,尝试将正确的价值理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是公共体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准则的重要平台,避免学生在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方面出现错误的印象。

同时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将实践过程和讲解内容的比例进行充分的调整,将讲解内容放在简单易懂的环节进行,而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自我进行感受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还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做到对于精神层面的正确把控,同时这也是为了社会人才的需求能够得到正当的满足,而且学生也能够在这一类型的课程中获益匪浅。

4、在教育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思政体育评价机制

除了对于过程内容的关注,教师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德育效果能够在课程测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标准应该逐步转变,从原本的体能达标变成综合化的知识考核,将实际操作以及综合评价作为同样分量的评价内容加入到期末考核的过程中,这样也是对于教师的育人模式的一个重点考核,是否能够将学习方法做到正确的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尤其是思政教育内容的结合性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点,教师在促进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观念的同时,也不应该放松对于身体素质的需求以及体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素质锻炼需求,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于其学习成果的点评,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评价体系。

从正确的角度出发,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作用和引导意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和后续的社会工作、学习生活能够更好的达成接轨效果,是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公共体育课程结合的关键重点。

5、结束语

从当前的教育现行状况而言,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有效平台,体育教师也应该在思想教育层面有所加强,一方面提升自身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程度水平,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让体育教学的价值理念能够在实践环节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教育行业所抱有的期许,是凸显体育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综合化、全面化的素质型人才的必要举措。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锻炼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