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模式探析

2020-12-31 15:57王朔
外国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动名词俄语本体

王朔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0 引言

抽象名词是事物属性、过程、状态、关系、评价及性状等本质特征在人类语言心智中的凝练和体现,在现实、认知、语言的互动、转化过程中,它既包含客观经验的累积,又离不开人的思想主观能动性,其语义内容源于“语言载体的心智活动与精神体验”(Шведова,2003:149),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活动的产物”(彭玉海,2015:8),反映出人类思维活动和精神世界在有关于“语言—现实”的信息处理和精细化加工过程中的积极认知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讲,抽象名词本源上即为认知性的,它在语言语义的意识根源上折射出语词内容的心智体验特性,是语言认知思维方式在意义表达层面的缩影,包含丰富的同语义思维、概念化原则和机制相关联的内容和信息。以往的相关研究往往局限于抽象名词的语义分类描写及静态语义特征描写、抽象名词的空间隐喻概念化分析和文化认知语义分析等,隐藏在抽象名词语义中的许多语言认知问题尚未得到系统、深入的揭示,尤其是抽象名词的多义语义衍生问题亟待系统分析和探讨。抽象名词语义衍生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机制,该机制的核心是据以实现语义延展的认知模式。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主要从认知隐喻、转喻模式着手,重点分析两者的认知语义特质和具体运作模式,解析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内部认知构造,细致考察抽象名词语义概念化中的基本认知原则,挖掘隐藏在抽象名词语义迁移背后的认知思维特点和心智活动规律。相关分析有助于深入挖掘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操作手段和认知工作机制及其实质,拓宽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理论的研究视野,从认知维度有力推动词汇多义语义理论的纵深发展。

1 抽象名词的语义衍生

抽象名词的语义蕴含客观现实、思维与认知的融合和对接,其语义问题与认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机制:隐喻是意义的偏移,用于理解和表达世界;转喻是所指的偏移,用于指称、具化世界,“本质是一种替代关系”(孙毅,2015:20)。隐喻依赖于“相似性”,隐喻凸显“相邻性”,通过认知映射,隐喻和转喻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认知意义联系:隐喻将物理空间结构映射到心理意象结构,将具体事物概念结构映射至抽象概念结构;转喻建立在凸显事物典型特征基础上,通过焦点迁移进而产生认知联想并转指目标事物。

进一步讲,隐喻和转喻不是符号意义上的一般语言表达手段,而是“以某种事物描写或替代另一关联事物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赵艳芳,2000:96),已然成为创造性的语言思维与意义构建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隐喻以已知描写未知、以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转喻以语义信息相对丰富、具体的关联事物来激活和引导相对抽象而笼统的事物。此外,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驱动力,是多义现象的源泉,在隐喻和转喻机制作用下,词语的中心义项扩展派生出其他关联义项,二者构成“新语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据”(李雪,2012:61)。抽象名词语义衍生面相当广,其意义转化过程涉及丰富多样的认知衍生模式,其中隐喻、转喻是其语义向外伸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正是凭借隐喻、转喻机制,抽象名词获得了丰富、独特的认知语义内容并拥有极具个性的语义表征特点。下面分别从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两方面对俄语抽象名词的认知语义衍生模式展开讨论。

2 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隐喻模式

“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隐喻机制的”(孙毅,2010:45),隐喻在认知语义的衍生中扮演重要角色。隐喻根植于认知系统,它激活人头脑中的概念系统,调动人的概念化能力和认知潜能,以不相类为类、“在不同之中寻找相同”(Арутюнова,1998:367),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使人能够在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微妙、细小的联系,确立相似性,促发认知系统积极开动以处理、适应看似矛盾的语言思维现象,从而对“可阐释的悖异”(Арутюнова,1998:346)作出合理解读。本质而言,隐喻是两个不同认知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以源域的认知布局为基础,将源域的特征、结构系统性、选择性地迁移并投射至目标域,以施喻者所认定的喻体核心特征刻画描写本体,赋予本体以新的认知内涵和概念意义。隐喻是人们感知和理解抽象概念并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隐喻有助于揭示非实体事物范畴的本质”(Арутюнова,1998:364),是通往“隐形世界”的认知通道。隐喻凭借其特有的模式化语义产出机制和突出的语义衍生能力,成为体现人类抽象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隐喻认知模式演变而来的丰富意义资源和相应词汇方式也构成描写和刻画人类思想世界的积极手段。

“认知隐喻模式化本质上是一种意义衍推和意义生成的基本思维法则和推导方式,具有很强的客观实在性”(彭玉海,2018:165)。有关隐喻认知模式问题上,Lakoff和Johnson以认知域的概念本质为线索,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大类,该分类实质上是对隐喻模式内在机制的考察,具有很强的动态模式化特征。本文将借鉴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模式分类基本思想,同时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认知表现模式作出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俄语抽象名词隐喻模式次范畴进行分析,考察其隐喻派生机制的运作模式和认知特点。

抽象名词隐喻模式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它在进行认知映射的时候,所涉及的始源域实际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结构,一方面作为隐喻思维的起始点,相比于目标域的概念意义属性而言,它总是处于相对具体、实在的端面,在这一意义上,其认知本体属性所代表的仍属于物理空间域。但另一方面从语类的概念语义属性上看,它又带有抽象范畴的基本意义特点,“其所指是与物质世界现实不具有直接关联和依存关系的精神世界的抽象个体”(王朔,2017:54)。此时,概念映射的初始对象的特殊物质实在性确保了其相对易于感知、辨识度相对高的特性(如动名词性抽象名词包含的空间运动、感知活动、物理动作等概念指称关系),同时它的抽象名词范畴意义属性又滞留了其隐喻对象事物(目标域事物)的概念功能特性。因此可以认为,抽象名词隐喻映射中的源域是特殊的“抽象—具体域”即包含一定抽象特征的具体概念域①事实上,在认知语义的理解中,抽象与具体是相对的,“所谓‘抽象’与‘具体’……与认知储备、认知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一般概念意义上的界定”(彭玉海等,2014:11)。。这形成抽象名词隐喻有别于其他语义范畴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机制。可见,抽象名词隐喻本质上是以相对易于理解和感知的“抽象—具体”概念域来构建更为复杂、抽象的精神、思维、心智概念域,其概念衍射、运转背后是抽象思维活动纵向深化、发展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抽象名词凭借语义本体同喻体的认知互动、关联,其表层组配中的语义矛盾或显性“语义错置”得以协调、消解(彭玉海,2018:54-61),认知新义得以衍生。下面对俄语抽象名词多义语义的隐喻衍生模式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2.1 结构隐喻模式

结构隐喻模式在认知语义衍生中具有重要而基本的建构性作用,“隐喻模式中,结构隐喻是基本、核心的,其他隐喻模式本质上或多或少都与结构隐喻有关”(彭玉海,2018:168)。俄语抽象名词的结构隐喻是以一个抽象名词的结构关系来构建另一抽象概念,将喻体概念的显著特征用于谈论本体抽象概念,其隐喻认知基础在于,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的经验结构框架,凭借概念结构相似性的跨域映射,本体抽象概念获得新的抽象隐喻意义和内涵。这里的结构本质上所反映的是物质构造的观念形态或概念化形态,是事体结构关系、位序特点以及关联性等在认知意识中的一种抽象转化和布局。比较典型的俄语抽象名词结构隐喻多见于物理活动动名词(即“动名词性抽象名词”)的认知语义衍生之中,借此实现物理实体行为域语义向抽象的社会、心理、心智活动域的转移。以下分别举例分析与说明。

(1)结构隐喻的社会活动模式。 动名词 вклад 原指物理动作“投入,放入”:вклад письмо в конверт(将信放入信封),当抽象名词取代具体事物名词占据动名词语义结构客体位时,动名词获得新的社会活动隐喻意义“贡献,献给”:вклад энергии в науку(献身科学)。 其间喻体物理动作概念到本体概念域的语义迁移源于动名词所含动作结构方式、特征、结果的跨概念域映射,它激活人头脑中对相似动作、行为结构关系的辨识和概括能力,在具体、实在的物理动作域和抽象的社会活动域之间建立起了认知语义上的映照与联系。

(2)结构隐喻的心智活动模式。动名词напряжение原指物理动作“拉紧,使紧张、紧绷”,表示动作主体对客体有意识地施加外部作用力,以使其处于紧张、收缩状态:напряжениемускулов(绷紧肌肉),借助结构上的相似,将喻体动作中客体所受的外力影响转用于描写人在心智活动中积极开动思维、集中心神和意志的精神状态,衍生出隐喻意义“集中(精力、注意力)完成、实现某项活动”:напряжение внимания(集中注意力),напряжениедушевной энергии(集中心神和力量/凝心聚力)。 总体上,这里喻体动作概念中的动作特征、方式、目标等结构要素同本体动作概念的认知相似是语义迁移得以实现的基础,利用相对具体、熟悉的身体经验上的紧张感来呈现精神、心智体验状态下的紧张感和意志调动度,以此达成喻体动作由物理感知域向抽象心智活动域的结构性概念认知转移,使本体动作获得了生动、鲜明的具象化表现,同时表达出抽象名词新的语义。

(3)结构隐喻的心理活动模式。动名词давление原指物理动作致使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即压力:давлениевоздуха(空气压力),隐喻过程中,将事物承载的物理挤压力转用于描写心理知觉上所遭遇、承受的压力,以物理感知域所承受的重量感和挤压力来刻画、描写心理感受,显示出本体和喻体抽象概念结构蕴涵的受外力挤压动作方式、作用结构特征的相似性,由此派生隐喻意义“心理压力”:давлениесо стороны бизнеса(生意上的压力)。 同理,动名词 облегчение原指“减轻重量、负担”:облегчениевесапостройки(减轻建筑物的重量),而其本体意义指“缓解心理状态,缓和形势”:облегчениеумственн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舒缓精神压力/宁心安神),这是以喻体动作“物理质感的减轻、压力缓解”同本体动作“心理状态、精神感受的纾解、缓和”在动作方式、结构方面的相似性为认知手段,通过相对熟悉、具体、易感知的喻体动作来描写抽象心理活动和体验,抽象名词由此衍生出了新的语义。

2.2 本体隐喻模式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表达、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形成本体隐喻”(彭玉海等,2014:10)。本体隐喻模式的实质是通过具体、实在的物化概念来表现抽象、无形的概念和事物,赋予认识、把握和感知该事物以空间物化方面的实体感,其核心点是回归人对事物最为本真、实在的物质经验体认和心灵领悟,借助现实可感的行为来表现人抽象的精神、意志世界。抽象名词的本体隐喻是以物理事象域的事物和概念关系来体现抽象概念域的思维、心智、情感活动和精神体验等。通过本体隐喻,动作、事物的抽象性质、状态、特征可以被指称、量化和评价。总体上讲,俄语抽象名词的本体隐喻语义衍生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主要出现在动名词性抽象名词之中:

(1)本体隐喻的精神活动(属性)模式。精神本身是物质的属性,“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一定意义上表明了精神的物质性、能量性,因此自然语言时常通过物质层面的事物来外现、刻画非可见层次的精神世界活动,将物理实体域的事象(包括事物、属性、过程、现象等)映射到抽象的精神意志域,喻体概念的物理属性、特征为人们把握和体验自身内在状态和感受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手段。试对比:затеять борьбу(搏斗起来)— борьбазасвободу(为自由奋斗)①破折号左侧体现的是抽象名词基本义,右侧为它的隐喻衍生义,下同。,выдержканагрузки(承受住负荷)— проявить большую выдержку(表现出极强的克制力),возвышениеголоса(提高嗓门)— возвышениедуха(精神升华/使心地善良纯洁)。语言现实中,本原上表示物理域事体的抽象名词可以大量衍生以表现精神活动意义,该语义描写模式成为十分活跃的一种本体隐喻模式。

(2)本体隐喻的社会活动(现象)模式。如抽象名词утечка表示的物理行为“流失,漏失”作为始源域可以表示社会活动域事件“人才等流散,外流”:утечкаумов/рабочей силы(人才流失/劳动力外流)。抽象名词бегство原本表示实体运动行为“逃走,逃跑”,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本体隐喻运作,可以衍生出“(资本、货币)外流,外逃”这一社会领域中的金融活动事件意义:бегство капитала/имущества(资本外流/资产流失)。 又如:давлениетяжести(重物的压力)— дваление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мнения(社会舆论的压力),обмен рукопожатия(相互握手)— обмен опытом(交流经验)。

(3)本体隐喻的心智活动模式。抽象名词погасание原本表示物理意义动作“熄灭”,借助本体隐喻,可以引申出“(思想、意识等)消失,消散,平息”这一心智概念域的动作意义。 试对比:погасаниемыслей(思想消失不见)— погасаниесознания(意识消失/丧失知觉)。 головокружение本义上表示身体感知行为方面的实体动作“头晕”,通过动作体征、性状的相似和动作概念意象的隐喻映射转而表示抽象的心智行为。 试对比:головокружениеотусталости(累得头发昏)— головокружениеотуспеха(被胜利冲昏头脑)。

(4)本体隐喻的情感活动模式。抽象名词зевота(哈欠)原本为生理活动域的行为,表示身体感官由于困倦、疲乏而发出的生理信号:“Зевотанапалананего.”(他开始不住地打哈欠)该身体感知活动可转用于表现人的情绪、情感,以实体化的认知概念转移方式衍生出情感范畴的隐喻意义“烦闷,无聊”:“Зевотамучитменя.”(无聊的心绪折磨着我)显示出生理、情感事件在感知体验方面的相似、相通之处。其他如:почувствоватьтошноту(觉着恶心)— тошнотаотего слов(对他说的话感到厌恶),спазмав желудке(胃抽搐/痉挛)—спазманегодования(怒气大作)。

2.3 方位隐喻模式

空间方位感是人探求世界、同世界打交道所最为倚重的一种认知手段,同时也是人最为基本与实在的认知世界、推展语义关系的意识操作点,从语言语义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则是最为简单、便捷的由此及彼的认知语义衍推方式。因此,方位隐喻模式在抽象名词的语义衍生中同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认知路径。俄语抽象名词的方位隐喻是指通过涉及空间、方位关系的喻体抽象概念或概念结构来描写和组织非空间、方位意义的抽象概念。在喻体概念的动作方位感和空间动作经验基础上,结合人的生活经验和概念化意识,赋予本体抽象概念以特殊的空间、方位概念内涵。在这一认知转化过程中,喻体概念的空间、方位经验从具体认知域过渡到抽象认知域,使隐喻本体的概念意象和内涵有了新的组织和建构形式。

方位隐喻模式的语义运作机制中,认知意象上蕴含空间方位的过程意义和语义关系,隐喻之时正是利用认知结构中的这一方位变化关系来表现目标域行为中的事物关系特征。这在具有“自动”和“他动”运动、移动意义的俄语动名词性抽象名词中大量存在。此时,由具体的空间方位关系映射出来的抽象方位意义兑换、转化为“好或坏、积极或消极方面或者中立的目标(对象)、职务、状态”等认知语义特征。例如,分别表示“自动”和“他动”的俄语动名词 падение(跌落,下降)和 повышение(提高,升高),二者语义结构中包含的空间方位移动概念均可以转用于建构非空间性质的本体概念,赋予它们的语义结构以特殊的方位意义成分,使非空间本体在抽象认知域中获得某种类似于方位实体的空间形象和具象化表现,分别表示“堕落,滑坡,蜕化”(向下坠落)和“提高……水平、完善”(向上提升)意义。 试对比:падениес лошади(从 马 上 跌 落)— падениеморали (道 德 滑 坡);повышениетемпературы ( 温 度 升 高)—повышениеквалификации(业务水准提高)。

总体上讲,方位隐喻主要通过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和心智活动认知模式衍生抽象名词新的语义内容,基本上也主要出现在俄语动名词性抽象名词当中。分析如下:

(1)方位隐喻的精神活动模式。 试对比:попаданиеизсадав дом(从花园进到房子里)— попадание под благотворноевлияние(受到良好熏陶),следованиезабригадиром(跟在队长后面/紧跟队长走)—следованиедухувремени(顺应/遵循时代精神)。

(2)方位隐喻的社会活动模式。 试对比:выход насцену(走上舞台)— выход в отставку/изиграы(退休/退出比赛),приход гостей(客人到来)— приход к власти(夺得/取得政权)。

(3)方位隐喻的心智活动模式。 试对比:подход к позициям(通往阵地的路径/要道)— подход к вопросам(解决问题的方法),подниманиесполукниги(从地上拣起书)— подниманиессоры(挑起争论)。

通过以上三类隐喻认知模式分析可以看出,俄语抽象名词的隐喻认知模式主要表现在动名词类抽象名词之中。俄语动名词蕴含语义思维中的紧缩命题,是认知语义的概括表现形式,在抽象名词的隐喻语义衍生机制中表现尤为活跃。俄语动名词隐喻是通过相对清晰、具体的抽象概念的结构框架来说明和描写更为抽象概念的结构关系,当认知联想与目标域抽象概念语义特征相吻合,喻体的相似结构和类同特征得以迁移到本体抽象概念结构,新的抽象概念关系便得以在认知结构中确立下来,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名词语义关系内容。非常重要的是,同一动名词通过不同隐喻模式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内容,这也充分反映出抽象名词的多义语义衍生同认知模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上分析还显示,俄语抽象名词的隐喻语义衍生机制是对词义的横向扩展和延伸,辩证来看,词义拓展实质上是语义精细化的产物,一方面通过认知联想我们得以将抽象名词跨域应用于表达另一认知域的抽象概念、性质、事件等,抽象名词词义变化和发展往往“借助隐喻为催化剂从一个概念场发展出另一概念场”(王文斌,2007:16),进而扩大其语义范畴。另一方面某些俄语抽象名词的派生义项会从不同侧面对基本义项的词义信息进行精确和细化,形成所谓的“语义反哺”,使该义项在语义内涵上更为丰富、细致,搭配限制和语境要求相应会更严格,体现出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内部认知构造和关系特点。观察发现,俄语动名词参与下的名词性短语隐喻往往是在同另一抽象名词的搭配组构中实现的。试对比:банкротство телекомпании(电视广播公司的破产)— банкротство мысли(思想的破灭),увеличениенародонаселения(人口的增加)— увеличениевласти и славы(权势和声望的争强/扩大权势和声望)。 这都表明俄语动名词性抽象名词的隐喻一般需要其他抽象名词的语义协同和配合,相应其语义变化、衍生是两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在词汇语义组合层面上反映出抽象名词语义转化背后的认知思维特点和心智活动规律。

3 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转喻模式

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认知原则为基础,是以源域替换和指称目标域的认知操作过程、方式。不同于隐喻的跨概念域映射,转喻的源域和目标域隶属同一概念域系统,它是在同一概念系统内部所作的带有突出认知目标性的两个实体之间的概念替换操作,意味着相关物、邻接物之间的概念关系映射。Lakoff(1987)曾指出,转喻是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替代关系的写照。进一步讲,转喻是理解目标概念的认知参照点,是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搭建的认知心理通道(Radden et al.,1999:21),它为认知特征突显的概念实体激活、目标概念实体的置换提供现实认知基础和操作可行性。

有关转喻类型这一问题,学界相对认可和推崇的是Radden和Kovescses(1999)的转喻分类模式,其以同一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原始概念和目标概念的关系为线索,对转喻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系统性阐释,将转喻划分为整体与部分、隶属整体的部分与部分转喻两大类别。本文转喻分析的焦点是俄语抽象名词的转喻派生,即以事物某方面的相邻性或邻近性(смежность)为基础,以作为某一事物名称的语词转而指称另一事物的现象。俄语中的动名词性抽象名词认知语义衍生中,转喻现象表现较为突出,这里我们着重以它为分析对象,就其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转喻认知模式进行分析。

“名词和动词共享许多语义特征”(项成东,2018:34),俄语动名词性抽象名词往往继承和保留其生产动词基本概念义子和相应的题元结构,因此它的认知转喻与题元意义联系密切,某种意义上转喻现象可视为是动名词题元结构变异的具体表现和产物。Апресян(1995:193-200)总结归纳出12种题元意义名词的常规多义派生模式,很大程度上讲,该分类模式服务于动名词转喻派生机制的描写,本文对俄语动名词性抽象名词的转喻模式分析将在此基础上展开。在我们看来,伴随题元结构变异,动名词性抽象名词相应会丧失部分承袭于生产动词的行为性质语义成素,与此同时增添名词性的概念语义成分,进而构成新的意义单位、衍生新的认知语义。根据抽象名词名词转喻时所衍生的动作情景参与者类型的不同,转喻模式主要分三种基本类型,即动作事件→动作主体、动作事件→动作客体、动作事件→动作配体。其中,主体、客体为情景事件必需参与者,而动作配体为情景非必需参与者即情景事件中的次要成分。具体分析如下:

3.1 主体转喻模式

动作→动作主体:под руководством президента(在总统的领导下)—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руководство балета(芭蕾舞艺术指导),нести охрану(值守/执行守卫任务)— в сопровождении охраны(有警卫队随同)。

3.2 客体转喻模式

动作→动作客体:приобретениеопыта(收获经验)— новоеприобретение(新购置的物品),поручение емуважного дела(委托他重要事情)— исполнитьпоручение(执行任务),сочинениепьесы(写剧本)—показаниепоследнего сочинения(呈现最新创作)。

3.3 配体转喻模式

所谓“配体”是指情景事件核心参与者(主、客体)之外的、配合和协调动作情景得以充分展现的事件要素和相应语义成分,其功能在于丰富情景事件语义内容、细化动作行为的语义表现。该类转喻模式具体涉及的次要情景语义要素较多,相应可进一步区分出以下五类转喻模式:

动作→动作结果:сооружениепамятника(修建纪念碑)— монументальноесооружение(纪念性建筑),выпуск нового сортаткани(生产纺织品的新品种)— выпуск тканей(布匹产量)。

动作→动作过程的物化。它为上一模式的变体,是对动作过程实体化的理解,转喻后的名词多用复数形式,表示动作物象化结果:исправлениетекста(修改文本)— снятьвсеисправления(删除所有修改内容),изменениеи дополнениепрограмм(修正和充实项目设计)— изменения и дополнения программ(项目的修改和补充内容)。

动作→动作材料:упаковкавещей(包装物品)— картонная упаковка(硬纸盒包装材料),отдать костюм в краску(把衣服送去染色)— краскадля тканей(织物染料)。

动作→动作工具:повязкапередника(束上/穿上围裙)— наложениеповязки(用绷带裹上/包扎上),сортировкакартофеля(分选马铃薯)— картофельная сортировка(马铃薯筛分机)。

动作→动作地点:выезд заграницу(出国)— навыездеизгорода(在城门口),провал моста(桥塌了)— провал в горах(山中塌陷的地方),поворотголовы(转头)— наповоротедороги(道路转弯处)。

动作→动作时间:приглашатьнаобед(邀请赴宴)— прийти в самый обед(开宴时到达),получка зарплаты(领取工资)— занятьденьги до получки(发工资之前预支)。

4 抽象名词语义衍生认知模式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隐喻、转喻模式的分析发现,俄语抽象名词具有极强的语义衍生能力和认知张力。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察。限于篇幅,这里主要仍以俄语动名词性抽象名词为对象,对此进行集中分析。俄语动名词性抽象名词词义扩展或具体化现象的背后是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思维机制的共同作用。基于二者的结合度和关联性、将它们放在整体考察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则不难看出,影响动名词隐喻的主要是具体→抽象的认知机制,它将动名词的动作概念从相对具体的认知域投射到相对抽象、复杂的认知域,究其本质是对动名词语义的横向拓展(派生新义项)和纵向深化(从具体到抽象);而动名词转喻主要是抽象动作物象化、具象化的过程,其语义背后是相邻、相关事物相互作用和认知突显的结果。在语义衍生的整体链上,基于语义认知的共同目标和语义关系认知思维的融通性,隐喻和转喻运作机制会形成交叉并行、相互融合的工作模式,并且两种思维机制的运行方向并非单向的,其运动方向具有可逆性、互转性,某个义项可能是一种认知机制的派生结果,进而以此义项为语义基点,通过另一种思维机制的反向操作,相应派生出新的义项,由此产生隐喻和转喻方式相互转换、合力作用的动名词语义派生现象,客观上形成中抽象名词语义衍生中独特的复合认知模式。下面结合具体例证加以描写、说明。

动名词→隐喻→转喻:достижениевершины горы(到达山顶)— путь к достижению успеха[获得成功的道路/成功之路(通过空间运动认知域的行为隐喻抽象的心智活动域事件)]— последниедостижения[最新成果,成就(以动作转喻动作结果)];облегчениевеса(减轻重量)— облегчениедушевой боли[减轻心灵伤痛(以具体动作域事件隐喻抽象精神活动域事件)]— чувствоватьоблегчение[感到轻松(以动作转喻动作的物象化实体)];развязкаверёвки(解开绳子)— развязкасобытий[使事件有个结局(基于动作认知结构的相似性、通过概念转移,以物理动作域事件隐喻抽象的社会活动域事件)]— развязкаромана/дела[小说的结局/事情的结局(以动作行为转喻相关动作结果)]。在此,动名词隐喻使抽象名词抽象、复杂的语义结构有了物理实在上的语义意象,并为它在事物的相关性和联类比照中建立起了相应的认知心理基础,进而通过同一概念域事物之间的抽象→具体认知映射和认知凸显,动名词抓住了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语义联结,从而转喻衍生出新的义项。

动名词→转喻→隐喻:поворотголовы(扭头)— поворотдороги[道路转弯处(以动作转喻动作地点)]— поворотвойны[战争转折点(通过具体认知域事物隐喻抽象域事物对象)];выход изпорта(驶离出港)— запасный выход[安全出口(以动作转喻动作地点)]— найти выход изположения[找到摆脱困境的出路(以物理空间域概念隐喻抽象的精神域客体)];обман покупателя(欺骗顾客)— получитьденьги обманом[靠谎言获取钱财/骗取钱财(以动作转喻动作手段)]— обман чувств/воображений[错觉/幻觉(借助动作事件结构、意象的相似和概念映射进行隐喻)];ранениенавойне(在战争中负伤)— тяжёле ранение[重伤(以动作转喻动作结果)]—ранениедуши[使伤心、痛心(以物理域概念隐喻抽象的情感—心理域概念)]。这里动名词转喻赋予了事物以实在而鲜明的具象感,为隐喻提供认知相似的语义基础,相应通过具体→抽象的认知意象转移使该名词获得了结构内容和实体感知方面的概念化信息,从而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

由此可见,动名词性抽象名词的隐喻和转喻是两种语义意识、现实感知和思维机制的“认知过渡和中转”(彭玉海,2012:69),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的协同作用为动名词语义衍变提供认知理据,赋予抽象名词以新的语义生发点和强大的语义张延力。

5 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俄语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模式,通过隐喻、转喻语义衍生模式对俄语抽象名词语义发展和演变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隐喻、转喻模式在抽象名词语义衍生中的认知覆盖面相当广,两类认知模式中分别以实体隐喻和配体转喻表现最为活跃、在认知语义衍生之中使用频率也最高,并且同一名词通过不同认知模式可以衍生不同语义,折射出抽象名词多义关系同认知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内部认知构造特性,这些都极大地细化了名词多义语义表现和语义分析、描写的手段,加深了我们对抽象名词语义认知运作机制和特点的认识,不仅拓宽了词义向外延伸、扩散的路径,而且为词汇语义认知本质的深入考察提供了新的视角,便于在语义聚合、组合关系层面上进一步发掘抽象名词语义迁移背后的认知思维特点和心智活动规律。此外,文中所谈的名词语义衍生认知模式往往不是以单一、孤立的方式存在,而常常是以复合的方式协调运行、共同交织出抽象名词多义意义机制的复杂语义网络,尤其是其中的本体隐喻经常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结合在一起出现,而且方位隐喻同结构隐喻之间的结合度也颇高。篇幅所限,相关问题留待以后进一步讨论。

猜你喜欢
动名词俄语本体
眼睛是“本体”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一种基于社会选择的本体聚类与合并机制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初中英语动名词的用法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
英语中“动词+ing”的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