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语言学专栏·
再论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分析
王 寅 (3.1)
句法作用于词法的体认语言学探讨
廖光蓉, 尹铂淳 (3.6)
体验认知与语言表征之间呈等值对应关系吗?
刘国辉 (3.15)
基于多重互动识解模型的语篇意义建构
刘玉梅,魏 涛 (3.25)
体认语言学:缘起、现状及前瞻
贾 娟,彭志斌 (3.31)
·语言学研究·
“把”+构式的演化
程琪龙 (1.1)
构式属性和结构限制影响英语岛屿结构中介语表征的认知动因研究
马志刚 (1.9)
汉语专著自序与他序人格诉诸对比研究
经友萍,李 克 (1.20)
概念隐喻视角下俄语文学语篇连贯分析
胡旖怩 (1.27)
外文研究:亲知、反思与悟道
黄忠廉 (2.1)
多模态隐喻视阈下央视公益广告之文化隐喻识解
孙小孟 (2.8)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 okay 话语功能的会话分析
彭 卓 (2.15)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名转动词及其新生搭配研究——以工具动词google为例
张 晓 (2.23)
“彭斯讲话”的日本新闻话语分析
杜文博,张佩霞 (2.32)
进行体构式压制对状态情状体的认知方式的影响研究
潘晓瑜 (3.37)
外交语篇引用的修辞功能
魏新强 (3.46)
轻动词句法理论下“again/又”附加语的歧义研究
黄靖雯,姜 玲 (3.53)
“战斗民族”的“战争-疾病”隐喻认知模式探析
陈广秋 (3.58)
隐喻思维理解之点式机制研究
孙秋花 (3.66)
主观语义的核心特征与主观语义系统
卢军羽 汪国萍 (4.1)
对汉语反语意义认知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李 然 (4.9)
空间体:从“了”的意外用法说起
顾一鸣 (4.17)
多模态语篇互动意义构建研究——以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
桑修月 (4.26)
国外视觉修辞研究的动态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祝欣琳 (4.33)
·文学研究·
穿梭于文本间的“幽灵”——幽灵批评视角下的《螺丝在拧紧》
金太东 (1.33)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麦凯恩关于跨国移民的世界主义立场
吴国杰 (1.40)
18世纪的法国文学场——以克洛德·维拉雷为例
张茜茹 (1.47)
论作为序跋文体家的哈罗德·布鲁姆
曾洪伟 (2.40)
从讲述者到阐释者——朱诺·迪亚斯《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中的解构策略
金太东 (2.47)
《教区纪事》中的苏格兰乡村共同体
王卫新,蔡娜娜 (2.54)
《虹》中的性别空间与流动性
曾 魁 (2.60)
从时空体理论看《呼啸山庄》中田园世界的式微
白林梅 (2.66)
《约拿的葫芦蔓》中原始性与现代性的困境
张健然 (3.70)
真爱的救赎——《他们眼望上苍》的心理分析解读
张玉红 (3.79)
后现代叙事表层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澳大利亚“新派”小说家迈克尔·怀尔丁
施云波 (3.84)
言说不可言说——论《耶路撒冷乞丐》的空间叙事
敬南菲,吕安琪 (3.92)
伊娃·菲吉斯《日子》中的异质时间结构
连 旭 (3.99)
《无影人》中记忆伦理的认知悖论
刘晓燕 (4.41)
《朋友》中的空间转换与动物伦理
张山鸣 (4.47)
《大江健三郎《水死》的戏剧叙事与伦理指向
兰立亮 (4.54)
·翻译研究·
文本呈现过程研究——朱生豪翻译手稿与刊印本的历时描写分析
张 汨 (1.52)
翻译作为一种“诗歌活动”:郑敏对美国当代诗歌的译介
赵美欧 (1.60)
修辞劝说视角下企业外宣翻译策略的分析——以华为官网的公司简介为例
李乐乐 (1.67)
不忠实之忠实——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下自译诗集《守夜人》的改译研究
朱锦曦,曹蓉蓉 (1.73)
文本量化特征与汉译英机评分数的关系研究
王 建,方 舟 (1.79)
汉俄语名词回指对比与翻译
陆 持 (1.86)
汉学家蓝诗玲英译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语义张力重制
吕 奇,王树槐 (2.72)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译文杂合——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胡作友,钟莎莉 (2.81)
变译伦理:立论路径与研究框架
杨荣广 (2.89)
学生译员的口译学能发展路径研究
刘建珠,万文娟 (4.62)
跨界融合视角下的口笔译再思考
邹德艳,刘芷岑 (4.68)
新世纪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陈双双 (4.75)
宇文所安《文心雕龙》“文体”释义
杨 柳 (4.84)
·书刊述评·
厘清源流 格物致知——读乔国强的《贝娄学术史研究》
李伟民 (1.93)
《语用学及其界面研究》评介
钱永红 (1.97)
《拿破仑统治下的语言问题》评介
蹇 敏 (1.101)
生成音系学视阈下音系特征研究新视野——《音系特征理论》评介
郭中子 (2.95)
幽默话语研究的关联理论视角——评Francisco Yus教授的《幽默与关联》
周 永 (2.99)
体验性心智、意义与理性:我们的身体如何产生理解》评介
马应聪, 洪展展 (2.102)
语言哲学、汉语、中国哲学:建设性交锋-交融》引介
王晓伟 (4.90)
理论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的创新融合研究——《语义修辞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述评
邱 晋 (4.95)
《更好地认识转喻》评述
田钰涵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