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渊,李宏昌,罗仕蓉,焦娜娜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遵义 563006)
无论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还是培育养老服务产业人才的客观需要以及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都需要建设一批覆盖老年护理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群)、引领卫生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因此,本文以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团队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能力、协同育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以及国际交流等建设方面着手,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的教学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与水平[1]。
坚持专家引领与自主创新并重,对老年服务与管理办学情况展开精准化调研,契合“健康中国”战略高质量社会服务、培养养老服务产业高素质人才、卫生高等职业教育高品位发展等背景需求,按照国内同类、国际发达国家或地区高职教育护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标准,校院行企共同编制建设方案。
组建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团队,形成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知识结构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2],团队包含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相关专业,既改变传统以教研室为基础进行教学团队建设[3],又避免团队师资力量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尴尬[2]。而把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有机融合到一起,使其发挥“1+1>2”的效果不是易事[4],那么提升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构建团队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就尤为重要[5-6],因此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条例》《团队建设方案实施细则》等团队管理制度。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优绩优酬与问责追责并重。按照“计划性实施+项目单(任务单)落地+标志性成果”的建设思路,根据团队成员岗位职责,聚焦项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坚持目标管理与目标考核为重点,完善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岗位监督办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人员选拔任用制度》等制度。
聘请护理、康复、健康管理名师名家,指导团队申报教学改革课题、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引领团队教学创新发展;践行跨界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建成护理、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专家工作室”;通过全职聘任、柔性引进或项目合作,将团队高职称占比提高10%、硕士博士高学历占比提高10%,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
整合与重构老年护理、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实施跨课程模块化教学;坚持“人才需求、培养目标、教学成果”三位一体导向,聚焦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岗位核心能力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升团队教师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坚持常规与专项培训并重,通过混合式、情景式等专业教学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课程开发技术,清华“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信息技术应用等常规培训,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通过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专业教学标准、1+X证书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团队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学校支持团队教师每年到医院或养老机构实践不少于两个月,学习护理、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等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考察学习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养老模式,建设综合康复护理院,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推进深度合作,打造校院企命运共同体。按照结构优化、功能升级、管理科学的要求,引进北京中军华创实业有限公司、遵义金控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共建“康养护示范基地”;将现有省级现代护理开放实训基地、省级中医健康服务开放实训基地打造成国家级康养护开放实训基地;与贵州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和孝养老集团、上海太平洋养老产业有限公司、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共同开发老年护理、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等模块化课程教学资源,推进老年照护1+X证书制度试点,编制《老年照护》《老年康复技术》《老年营养学》《养生保健技术》等业内认可的高水平工作手册式或活页式教材,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融入老年照护1+X证书制度试点相关标准,契合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岗位高素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与贵州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和孝养老集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深度合作院企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老年照护、老年康复技术、养生保健技术等课程标准融入护理、康复、养生保健等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岗位工作过程、核心能力或典型任务重构护理、康复、养生保健等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老年服务与管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促进老年照护1+X证书制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建成“夯实底层共享+打造核心模块+聚焦临床实践”理实一体化课程新体系。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岗位核心能力或典型工作任务需求,编制护理、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等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基于清华“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智慧教学平台,引进养老服务行业及上海和孝养老集团等领军企业优质资源,推进混合式教学方法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融合,分专业、有步骤、递进式开发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专业核心模块单元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性成长,坚持分层分类培养,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做新做优老年护理、老年康复技术、养生保健技术等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承医学人文精神为重点,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老年护理与管理人才;聘请全国道德模范、国家思政教学名师等为客座教授,引领共建“思政大课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军烈士卫生员龙思泉等本土红色文化,办好“思泉学堂”,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培育工匠精神;践行“颂杏林红·铸五行魂”校园品牌文化,将孝老爱亲、医者仁心、仁术立业、天使情怀等专业特色思政元素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契合岗位需求、推进集成创新,聚焦老年护理与管理岗位核心能力、典型工作任务,支持每位教师探索“行动导向”教学、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融合CBL和PBL教学方法,形成特色教学风格,共同推进模块化教学落小落细落实;根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护理、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等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标准升级、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分工,分解建设内容及任务,推进跨专业与跨课程融合,协同实施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实践教学效果。
加强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交流与合作,引入德国、日本、瑞士等养老护理相关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学习借鉴老年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先进做法与成功经验,不断改进本团队建设方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校院企协同育人、模块化教学实施、课岗证融合成才”教学模式,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开发中医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等课程模块化教学6项标准;建成中医护理实训室等国际共享实践教学资源;拓展中外联合办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养老服务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