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敏 祝学伟
我国的光学产业最早与军工企业密切相关,直至新中国成立,光学产业才逐渐转向民用领域,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照相机产业。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照相机行业开始复苏,诸如杭州照相机厂、哈尔滨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等照相机厂纷纷成立或重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3年7月,浙江余姚县城北公社与浙江大学光仪厂签订了技术骨干培训协议,希望能办一家有科技含量的工厂。在“以老带新”的原则下,公社派出了时任余姚电容电器厂质检员的王文鉴带队前往浙江大学光仪厂学习光学冷加工技术。次年,37岁的王文鉴学成归来,凭借着六万元的贷款和余姚城北胶木厂的四间厂房,成立了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这正是未来年销售额过百亿的舜宇光学集团的前身。
时值20世纪80年代,国内商品供不应求的宏观环境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国家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措施,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和信贷发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光学行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培训前浙江大学光仪厂承诺给舜宇的加工业务也不了了之。原本以为水到渠成的舜宇刚刚成立就陷入了危机,眼下只有找到业务,工厂才能存活。几经周折,王文鉴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终于从余姚四中校办工厂接到了第一笔业务——为该厂的“香烟缺支警报器”提供镜片的加工生产,这也成为了公司成立后生产的第一款产品。而后,浙江大学光仪厂给舜宇提供了教学产品“太阳高度测量仪”的加工生产业务,后来舜宇又为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供应喉镜镜片。凭借这些业务,舜宇得以暂时存活,但也仅限于维持工厂的运营。此时的舜宇还只是一个以加工为主的小工厂,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1984年年末,机缘巧合下,王文鉴从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了解到一条关于国内未来照相机市场存在巨大需求缺口的预测信息,加上余姚市新开办了照相机厂,这些市场情况让王文鉴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下定决心进军照相机镜头领域。1985年下半年,舜宇几经周折终于成功与浙江照相机一厂达成合作,为其主要产品“海燕I型”照相机配套生产镜片和镜头。依靠与浙江照相机一厂合作生产傻瓜相机镜片等基础的光学产品,舜宇积累了一定的照相机镜头生产经验。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王文鉴认为舜宇的好日子就要到来的时候,现实又给舜宇一记重击——浙江照相机一厂照相机产品的更新使得没有足够技术基础的舜宇无法再为其提供加工生产服务。舜宇与浙江照相机一厂的合作关系中断,只能被迫寻找新的出路。
屡屡遭受挫折的舜宇并未灰心,两次被迫中断合作让舜宇意识到要想在行业中站稳就得有过硬的技术。舜宇开始注重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首先,舜宇采用了“借鸡生蛋”的办法——聘用10余名外地老师傅,把浙江大学的试制性工艺改为批量生产工艺。其次,舜宇再次派人到浙江大学培训学习,并邀请专业人士传授生产经验。通过这些办法,舜宇培养了一批生产骨干。在技术上,此时的舜宇已经能够适应照相机镜头生产的需要。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86年,在偶然得知天津照相机厂的东方S4相机正扩大生产批量需要镜头加工基地后,舜宇立即毛遂自荐。经杭照所的引荐,舜宇与天津照相机厂取得了联系。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刚起步的舜宇仅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乡镇企业,而天津照相机厂是国内顶尖的国营照相机企业,身份的悬殊让舜宇合作的意愿被拒,但在舜宇的坚持下,天津照相机厂最终还是答应给舜宇一次试制机会。然而,试制的条件非常苛刻——舜宇必须在75天内完成1,000套合格的镜片,而且还有上海南汇光仪厂与南京的军工企业一同参与竞争。为了抓住这次试制机会,舜宇做了充足的生产准备。首先,舜宇将胶木厂的仓库改造为生产车间;其次,舜宇聘请了江光厂的老师傅做技术指导;最后,舜宇从北京停产的日企购买了二手精磨抛光设备。做好了生产准备,舜宇立即投入生产,经过两个多月日夜不休的奋斗,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镜片的试制。在镜片送往天津照相机厂前,舜宇还邀请了海鸥照相机厂的老师傅对镜片进行复检。最终,舜宇这批试制的镜片以百分百的合格率通过了天津照相机厂的检验,而同与舜宇竞争的上海南汇光仪厂与南京军工企业都没能及时完成试制,就这样舜宇成功成为天津照相机厂的镜头供应商。
就在次年,舜宇與天津照相机厂订立了《关于天津照相机公司与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联营合同书》,舜宇与天津照相机厂的合作关系由原先一般性加工变成了紧密型的配套生产。在配套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舜宇引进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进行技术改造,将古典抛光改为微粉精磨和高速抛光,使磨砂时间由原先的半小时减少为20秒,抛光时间由原先的两个半小时减少为15分钟。这一“借水行舟”的技术改进大大提高了舜宇的工艺技术能力,使得舜宇的生产效率远远超过了当时国内许多大厂。除此之外,舜宇在合作的过程中还从天津照相机厂获得更为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了舜宇职工的技术能力。这些举措都变成了现实的资产与利润,仅仅短短一年时间的联营,就让舜宇的不变价产值从51.29万元直接增加到321.36万元,利润由原先的13.14万元猛增到46.34万元,年生产任务增至10万套。
这次成功的横向联营使舜宇尝到了甜头。1988年开始,舜宇开始“复制”这一成功,积极拓展自己“横向联营”的伙伴:1988年1月,舜宇与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合作,成立“凤凰照相机(集团)公司余姚光学元件厂”,并成为凤凰照相机集团的成员之一;1988年2月,舜宇与杭州照相机机械研究所联营,成立“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杭州照相机机械研究所余姚联营厂”,并与其联合研制生产了XY-1型、XY-2型一步成像翻拍相机。这两个型号的相机都通过了部级鉴定会,填补当时我国该类产品的空白,达到了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借助“横向联营”,到1988年下半年,舜宇照相机镜头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35万套。同时,舜宇与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研发的相机通过了鉴定,消息登报后使得舜宇名气大振,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急剧增加。终于,初生的舜宇寻得了一条光明的出路并开始迅速成长,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光学镜头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技术被更多的行业所需求和应用。在光学产业内,生产厂商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内光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低镜头、镜片需求却与日俱增。某次舜宇在与浙江大学的合作的过程中偶然接触到了香港客户,这一契机让舜宇意识到是否可以将自己的市场扩展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去,乃至扩展到全世界去?
伴随这一想法,舜宇在1988年下半年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战略:“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变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并举,由单一的元件加工转变为元件加工、整机生产并举”。但是在那个年代同外商做生意并不容易,外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价格低。最为关键的是在那个年代外商掌握着交易的主动权,对于销售的产品外商说要就要,说不要就不要,生产厂商只能自己担负交易失败的风险。
面临这一机遇,舜宇显示出了巨大的决心,不仅提出了战略,更付诸了行动。舜宇再次找到浙江大学,希望借助浙江大学的研发力量进军国际市场。对舜宇而言,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原来“按图生产”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需求。舜宇必须根据外商提供的技术参数,由专家进行设计,而后才能进行生产。至于显微镜等整机生产,就更需要设计力量。如果要舜宇在短时间内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若能与浙江大学合作,借助浙江大学的研发力量就能使自己的产品很快进入到国际市场。对浙江大学而言,拥有好的技术却没有生产能力也是其痛点。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舜宇与浙江大学光电技术开发公司组成科技生产联合体,凭借着“浙大设计、舜宇生产”的模式进行合作生产。随着联营生产的深入以及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1994年联营公司改组为浙江大学余姚光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在进军国际的过程中,舜宇不是单纯与港台地区的客户进行业务往来,而是希望通过与当地的企业合作来进一步拓展市场。在接下来两三年内,舜宇成功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三家公司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来拓展市场:1991年舜宇与香港裕隆企业公司合资,建立了余姚裕盛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在1992年舜宇又分别与香港力达贸易公司、台湾领东企业公司合资,组建了宁波华达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与宁波领东光电仪器有限公司。通过合资企业,舜宇的产品得以顺利进入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市场。例如,1992年,舜宇与亚洲最大的一家相机公司香港宝源基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为其供应平视取景照相机镜头。在起了一个好头之后,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了,舜宇开始进入到更多发达市场,比如在1994年下半年,舜宇就为韩国三星在天津的光电子有限公司配套生产FF222、FF333和3*ZOOM等三款镜头。
进入国际市场后,因为国际客户的严要求、高标准,以及与浙江大学的深度合作,使得舜宇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到1992年下半年舜宇在产品的档次、销售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舜宇的供货对象已经由开始的中小企业逐步发展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比如香港宝源基业有限公司,日产照相机能力达到4万架,占全世界照相机总产量的1/10,当时舜宇的主要产品“135平视取景照相机镜头”已与该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相配套。同时,舜宇的市场已经发展到美国、加拿大等地,比如美国的POC公司对舜宇生产的各类镜头和光学元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至此,舜宇已经与真正的“老外”打上了交道,整个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新产品开发的同时,舜宇内部还狠抓工艺的改进和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在元件生产中,还是在显微镜等整机的生产中,舜宇的技术人员都把生产工艺的改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此举有力地促进了舜宇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同外商接触的过程中,舜宇的经营人员始终注意着怎么样引进他们的新工艺、新技术,光学冷加工抛光工艺的成功引进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例子。1991年,舜宇在与台湾光仪股份有限公司接触中遇到产品价格问题,他们明明有着更高的劳务费,却能生产出比自己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产品,这引起了营销人员的疑惑。经过多方的沟通,舜宇最终从外商那找到原因所在:台湾地区的同行将聚氨酯做镜头的抛光原料,这一抛光原料的不同使得他们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抛光生产效率。这项技术原本只能在加工精度较低的光学零件中使用,但是舜宇希望将其运用于更高加工精度的照相机镜头的生产中。历经舜宇技术人员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成功实现技术的改进,而这一次成功的技术改进使得舜宇的抛光生产效率提高了3-4倍。
而后,舜宇又引进了国家光学攻关项目的新成果來改进生产工艺,将抛光效率再度提高。
此外,舜宇还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1992年,除了购置常规性设备外,舜宇还从日本进口了6台高精度磨边机,全年投入科技改革资金400万元,是建厂以来最多的一年。与此同时,舜宇的厂房面积也不断扩大。1992年,舜宇新建了建筑面积达3267平方米的光学六层楼,下半年又新建1347平方米的厂房。这些举措都使得舜宇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1995年,舜宇升格为省批企业集团,开始启用“舜宇”商号、商标,并更名为“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对光学领域的多项科研计划开始有了成果,尤其是对光电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光学行业开始由传统光学技术迈向现代光电技术。同时,国内开始研究相机市场发展和照相机镜头生产厂商迅速增加,传统照相机镜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入国际市场后的舜宇发现市场的需求不再只满足于传统照相机镜头,市场对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需求非常旺盛。
面对这种情况舜宇提出了“两个新的转变”的战略决策:“在产品方向上,要从单一的传统光学,转变为传统光学与现代光电并举;在经营方式上,要从单一的产品经营,转变为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
1998年,舜宇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终于突破了多年形成的生产传统相机镜头的格局,进入CCD镜头生产领域;开发了连续变倍显微镜,使显微镜生产实现了从中低档到中高档的升级;开发了自动安平水准仪,进入了测量仪器生产的新领域。1999年,舜宇的产品已基本形成4大类并形成了自己的系列:光学镜头从传统的“傻瓜相机”跨入了计算机激光扫描仪镜头的新领域;显微镜的十几个规格,完成了由低档向中高档的过渡;自动安平水准仪开始量产;30余种规格的天文望远镜,占国际市场同类产品50%以上。
为了更好地实现“两个转变”战略,1999年,舜宇成立了光电信息事业部。该事业部主要从事光电结合的研发与制造。光电事业部在初期大胆尝试了各类产品,如:可视电话、教育系统的投影仪、背投等图像获取等产品。但由于这些市场本身没有发展起来或者就算起来了也很快没落,导致这些产品的市场反响不佳。随后,光电事业部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所、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进行了深度合作。1999年,光电事业部研发出了电脑摄像头等光电产品,终于让舜宇搭上了光电技术的快车。
2003年下半年,舜宇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竞争态势后,制定了“立足光电产业,成为国际知名企业的名配角”的发展战略,决定走“名配角”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阶段,舜宇加大了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开发费用由原先销售额的2.5%提高到3.5%。同时,通过引进人才,舜宇成功开发了CCD镜头和CMOS镜头。到2002年,舜宇已经引进了博士3人、硕士5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近300名。
进入21世纪后,IT产业开始兴起,电脑、手机市场的兴起对光学市场产生了新的需求——现代光电产品。特别是带有摄像功能手机的兴起,让舜宇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为了抢占这一市场,舜宇开始布局电脑和手机摄像模组的研发生产。
21世纪初,国内几乎没有自己的手机品牌,大多数厂商只是单纯为国外手机品牌做组装。这些手机厂商可以为舜宇提供订单给国外的手机厂商,但利润不高。舜宇希望能够直接与手机设计厂商对接,将自己的摄像模组置入他们的手机中获取更高的利润。彼时,正好处于手机PHK技术的发展阶段,这种技术催生了许多一站式的软硬件相结合的手机设计工作室。于是,舜宇通过与这些手机设计工作室合作为国内山寨手机制作手机摄像机镜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国外手机品牌做组装的国内山寨手机厂商具有订单小、品种多、交付周期短等特点。为此,舜宇对自身的运营系统进行了柔性化改造以满足国内山寨手机厂商的需求。舜宇一是和手机设计公司合作,提供相对核心的配套技术。通过手机设计公司,舜宇与摩托罗拉、中兴通讯等成功建立合作关系。二是舜宇发展自身的柔性技术能力,研发过程中的器件、载具,舜宇改用中国本土的,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流程切换品种的时间,也降低了成本。三是在系統软件开发商层面,舜宇依托于1999年成立的软件开发团队,以及与浙江大学的深度合作,不断对手机类图像获取和传输能力进行判断、测试和定位,实现硬件技术和软件匹配,再与手机设计公司配合销售,让舜宇的手机镜头做得有声有色。
仅仅依靠山寨手机作为客户必然不是一个长久的发展战略,舜宇认为手机摄像未来发展的方向必定是更高的像素和更好的图像素质,为此有必要对手机摄像模组的像素进行提升,而之前舜宇为山寨手机厂商用的CSP封装技术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趋势。在一段时间的搜寻后,舜宇将目光锁定在国际较为成熟的COB封装技术上,凭借COB封装技术能够做出30万以上像素的手机摄像模组。2006年舜宇成立COB项目组,2007年舜宇选择从香港的ASIP公司以近亿元的成本收购了一条COB生产线。经过一年的技术摸索,舜宇成功掌握COB生产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由此,舜宇抓住了COB技术的先机,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较早掌握COB技术的公司。
现实不总尽如人意。尽管舜宇预测到了手机摄像模组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得手机市场严重受挫。手机价格战的打响使得手机质量发生倒退,这使得舜宇研发的高像素摄像模组无用武之地。面对这种情况,舜宇的技术团队迅速反应,利用COB技术研发了VGA回流焊接技术,即能耐高温、直接贴到线板上的贴片技术。这一技术将镜头、感光芯片、IPS以及软板整合在一起,封装测试后即可交给组装厂,因此有更好的良率控制,还具有生产流程短、节约空间等优点。在市场转型阶段,舜宇这样的适应性技术可以让其大批量生产放入库存的标准品。这不仅让舜宇在金融危机中存活,更吸引了国内华为、联想、天一、朗通等客户和韩国的供应商,并且让舜宇在随后到来的高像素手机摄像模组浪潮中占尽先机。
2007年6月15日,舜宇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光学行业最早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企业。上市后,拥有资本的舜宇开始了对国际先进厂商的收购,2008年,舜宇收购了韩国力量光学54.9%的股份,使舜宇具备了设计和生产高端手机镜头的能力。为实现传统光学与现代光电并举的战略目标,舜宇在传统光学领域还与日本美能达、美国柯达等国际大公司进行技术合作。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发展而来的智能光学技术开始出现。动态光学调制技术、动态光学探测技术、智能光学系统三类智能光学技术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舜宇结合工业2.0应时提出了数字化工厂的概念。2014年,舜宇提出:“要从光学产品制造商向智能光学系统方案解决商以及从仪器产品制造商向智能光学系统方案集成商的转变”。同年,舜宇成立了浙江舜宇智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和舜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这两家子公司都是提供智能光学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
同时,舜宇在多个相关技术领域进行了布局。在机器视觉技术领域,2014年,舜宇投资以色列3D视觉公司Manti Vision,获得了3D结构光技术,开始布局新一代3D摄像头。同年舜宇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厂商 Meade(米德),并在公司三十周年庆典上提出了“千亿战略规划”,规划到2015年实现千亿元目标。2015年,舜宇成立了浙江舜宇智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和舜宇智能科技有效公司。这两家子公司秉持着“从摄像模组供应商转变成光学影像系统方案解决商”的理念,聚焦于光电机器视觉技术的研发。此时,舜宇研发中心已有1,000多人。
2016年,舜宇与加拿大Bubl Technology公司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新一代智能全景相机。2017年,舜宇又与艾迈斯半导体公司达成合作,结合双方在光学传感和成像空间领域的各自优势,开发高性能3D影像产品。2018年,舜宇与浙江大学共同构建“浙大舜宇智慧光学研究中心”,主要研发方向包括新型光子数字化成像器件与技术、计算成像光学、增强现实显示、智慧影像处理、光学芯片以及微纳光学制造等先进技术。至此舜宇已经完成了对国际先进厂商的追赶,成为国内领先光学产品制造商。但随着光学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舜宇面临的仍将是未知的挑战。
回顾舜宇的发展历程,舜宇从最简单的傻瓜相机镜头到复杂的光学仪器,再到现如今高精尖的摄像模组,充分展现了我国企业由小及大、由弱到强的技术赶超历程。纵观舜宇的发展史,始终坚持做一个“配角”,坚守幕后,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成为了“配角”中的“主角”。相信舜宇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破浪前行,在光学领域大展身手。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71772097)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