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作为祭祀、姓氏、宗法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具象产物,研究祠堂就相當于研究中国千百年的历史。祠堂不仅仅是华夏儿女一生的精神家园,也是支撑集权统治的文明框架,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灵魂归宿。本书是《根在河南》系列丛书之一,是第一部能系统、详实的记录河南省内大多数祠堂的书籍,历时三个多月,调研全省祠堂370余处,其中不乏优秀的历史遗迹,因篇幅所限,有部分祠堂保存状态较差或处于荒废中,本书仅遴选部分有详细记录、保存较为完好、有历史研究价值的300处祠堂呈现出来。
郑州市区
郑州,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在调研祠堂活动中,发现以新密、荥阳、巩义、新郑祠堂最多,密集程度高,保存状态好,也是本次祠堂调研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七区彭公祠
彭公祠位于郑州市二七区西太康路人民公园西门,落成于1925年10月10日,是纪念彭象乾的建筑,故名“彭公祠”。
彭公祠于1996年被拆除,现存五座攒尖亭子,中间亭为八角,其他四亭为六角,各角高挑,绿琉璃瓦顶,呈梅花点布局。
彭象乾,民国初期驻守郑州,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为保卫郑州而牺牲。地方工商界为其建造铭功园和骑马铜像,树碑铭功,以示纪念,碑上刻“护国佑民”四个大字以及阵亡将土姓名。铜像和石碑先后在抗日战争和“文革”中被毁。
二七区胡公祠
胡公祠位于郑州市二七区西太康路人民公园南门。祠堂由大门、大殿组成。大门为歇山绿琉璃瓦顶,面阔三间。大门两侧有八字墙。进门有90米长甬道。大殿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建在二层高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斗拱为外侧九踩。胡公祠是纪念胡景翼的建筑。
胡景翼(1892—1925),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主政河南期间与共产党人交往颇多。任河南督军和河南省省长时政绩显著,受到中原百姓爱戴。1925年4月胡景翼在开封病逝。1932年,冯玉祥、于右任等人筹资,在郑州选址为其修建祠堂以示纪念。1936年秋,历时4年建造的胡公祠终于完工,占地23亩,有殿、亭,并有一塑像,翠柏红垣,古色古香,为当时郑州一景。南门两侧的楹联,乃是有“当代书圣”之称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撰写的:“ 百战奠山河革命勋勤昭国史,万人空道路中原庙祀报元戎。”这是于右任专门为胡景翼祠所作。他和胡景翼为陕西同乡,曾向孙中山举荐胡景翼,两个人有着极深厚的感情。
胡公祠为仿清式建筑,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2008年,郑州市拨款对胡公祠大殿进行修复,使祠堂得以焕然一新。 目前胡公祠保存大殿、祠门、古树等,虽仍作为人民公园南门,但祠园格局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