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高保湿

2020-12-30 12:12
小资CHIC!ELEGANCE 2020年34期
关键词:水油细纹面霜

深秋时节,降水偏少,大气环境变得更加干燥,复杂的外界环境不断侵袭,让肌肤问题避无可避。基础护肤,成为了变美事业中必须攻克的决胜战。面霜,作为基础护肤的最后一步,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核心武器。

基础护肤,包括水、精华、眼霜、乳液、面霜这5步,通过有针对性的精准护肤,为肌肤及时提供所需水分和营养,防止因面部水分的过度流失,从而造成皮肤过敏、細纹增生、暗黄松弛等一系列问题。

一.面部问题123

1缺水:秋冬换季之际,不管是气温下降还是气候突变,都对皮肤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过于干燥的天气,带走了肌肤所需水分,导致面部极易起皮等。

2爆痘:肌肤由于过度缺水,造成面部整体水油不平衡、修护屏障受损,修复能力、再生能力由此减弱,从而产生皮肤过敏、爆痘等问题。

3衰老:肌肤老化,始于两大源头:胶原流失、肌肤氧化。胶原蛋白的流失,造成皮肤松弛、肌肤细纹增多等;而干燥的环境,让肌肤长期处于缺水环境中变得日渐粗糙,从而加速肌肤氧化,皮肤变得黯淡无光,肌肤更易衰老。

二.如何正确选择面霜?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年龄、皮肤属性、皮肤状态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从而导致造成面部问题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因此肌肤问题同样需要“对症下药”。

1年龄差异化

年龄,虽然是女性最大的秘密之一,但能够对自身肌肤年龄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定,是正确护肤的第一步。

25周岁之前,由于我们的皮肤处于相对年轻的状态,自身新陈代谢和防御修护能力较好。因此在护肤上,我们只需要选择以补水保湿为主的面霜即可。25周岁之后,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人体自身新陈代谢能力减缓,皮肤胶原蛋白开始逐渐流失,抵御外部环境侵害能力开始减弱,从而出现细纹增长、皮肤松弛等衰老现象。因此在护肤上,除了需要大量补水,具备抗皱、抗氧化、

2修护肌肤屏障等多功能的面霜才是关键之选。

根据皮肤的水油状况不同,我们的肌肤可以分为干性、油性、混合性这3大类。干性肌肤对于水的需求最大,所以在基础护肤上,除了水、乳这两步外,面霜更是关键。由于面霜质地较厚,因此选择补水性强、保湿性好的面霜,不仅可以完成“供水”,更可以保证“强劲锁水”。油性肌肤由于自身油脂分泌过剩,所以需要选择质地清爽的面霜来调整面部整体水油平衡,提高肌肤自身对于外界的防御能力。混合性肌肤由于存在不同部位水油不均的状况,通常而言,“T”形区油,“V”形区干。因此,可以选择质地较为清爽、补水性强的滋润型面霜,根据肌肤“缺水”和“出油”差异变化,合理控制使用量。

3水”和“出油”差异变化,合理控制使用量。

由于四季交替,湿度、温度,紫外线,光照,含氧量等多种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的皮肤也会突然“亮红灯”,毛孔粗大、黑头、暗疮、粉刺、爆痘等问题,避无可避。因此跟随环境变化选择面霜,同样非常重要。在深秋季节,由于全国各地普遍降水减少,气温降低,气候干燥,因此在面霜选择上,需要格外注重保湿。使用保湿性好,滋润度高,修复能力强的面霜,在秋冬季非常重要。

三.面霜的推荐

黑绷带面霜

HR赫莲娜

RMB3,480/50ml

蕴含30%的高浓度玻色因,直达肌底,强韧皮肤屏障,层层修护肌肤。同时,将玻色因融合玻尿酸、甘草酸等多种舒缓成分,促进粘多糖生成,抗皱紧实,淡化纹路,使肌肤更加丰弹精致。

精华面霜

LAMER海蓝之谜RMB2,680/60ml

秋冬季,肌肤干燥、脆弱、敏感,急需深澈滋养,修护肌肤损伤。这款面霜,萃取深海巨藻活性成分,发酵出肌肤所需微营养,可以卓效修护肌肤,加速自然新生。同时,蕴含酸橙茶精萃,帮助肌肤抵御外界侵害,全面抗氧,淡化细纹,预防和减缓肌肤老化。

大红瓶面霜

SK-II

RMB1,440/100g

天然发酵萃取物,内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有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补水保湿的同时,更能全面修护肌肤,使肌肤由内而外更显透亮。蕴含槲皮素、马蹄莲、芍药等多种能量成分,从肌肤各个层面补充能量,隐形毛孔,抚平细纹,提升肌肤饱满度。

菁纯臻颜面霜Lanc?me兰蔻RMB2,680/60ml

选育高活玫瑰,提炼50倍高浓玫瑰凝萃,帮助肌肤卓效抗氧;同时,注入高精准度玻色因配比,加速胶原蛋白合成,紧致轮廓,延缓衰老。取珍珠颗粒大小的面霜,以指腹轻拍于面部肌肤,五维提拉,打圈按摩至吸收。

高保湿面霜KIEHL'S科颜氏RMB580/125ml

从天然橄榄提取角鲨烷成分,强韧皮脂膜屏障,在补充肌肤所需水分的基础上,强效锁水,防止水分流失;蕴含南极冰川保护蛋白,修护肌肤脆弱角质层,保护肌肤免受外界环境侵扰。实现补水、锁水、修护“三合一”。

猜你喜欢
水油细纹面霜
水油轻松分离
上市储量评估中水驱曲线分年产量计算新方法
细纹刻纸
面霜时代
乐清细纹刻纸的艺术特点及传承性研究
尝一口年底最面霜
水平井水窜类型识别方法及适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