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编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对贯彻中央对上海发展总体要求,完成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贡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审查批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责。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要求,积极践行“全过程民主”重要理念,发挥人大制度优势,精心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倾听民声民意,凝聚民心民力,为科学编制人民城市发展蓝图奠定坚实民意基础。
充分发挥人大主要民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科学谋划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尤其需要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充分发扬民主,倾听人民呼声,使人民群众通过民主途径参与城市治理,把发展的目标、改革的任务转化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自今年3月上旬正式启动“十四五”规则编制专题调研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民意主渠道作用,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切实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民意直通车”作用,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参与,使专题调研成为集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过程,成为践行“全过程民主”的广泛政治实践。
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今年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十四五”民生保障开展代表联系社区活动。全市6000多个“家、站、点”积极发挥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作用,通过在社区广泛张贴活动通知、开设“线下实体店” “云端全天候”问题反映平台、组织走访调研等途径,方便选民找得到代表、加强与代表互动。在此次活动中,本市3570多位代表深入社区、企业、楼宇、园区、学校、养老机构等,共开展座谈、视察、走访970多场,与12000多位居民群众面对面讲真言、谋良策、话实招。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逐条研究3900多条市民建议,感同身受人民群众对增加公办养老床位、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增加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农村旧房改建、提升民营经济信心活力的热切期盼,从基层痛点追溯制度堵点,按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归集分析机制发送相关部门,为完善“十四五”顶层设计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为提升民意调查的科学性、精准性,6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面向全市13000余位四级人大代表开展“十四五”规划征询建议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159份,回收书面意见建议1390条。统计显示,在上海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方面,50.74%的代表认为要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40.86%的代表认为要提高居民收入,近三分之一的代表重视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在民生发展方面,代表最为关注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养老服务(61.55%)、医疗卫生(56.45%)和勞动就业(38.33%)。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形成了民生调研报告,推动规划从战略性、全局性的角度提出解决方略,切实形成“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问政于民,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的调查研究
市人大常委会深刻把握人民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聚焦上海未来五年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人口结构优化、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9个专题开展调研。各调研组认真制订调研方案,精心组织调研活动,深入城镇农村、学校医院、文艺院团、企业车间、科研院所,与人大代表、工人农民、专家学者进行座谈,认真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尽最大努力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
“深”字着眼。在调研重点上坚持“少而精、深而实”,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形势新变化、新风险新挑战。如生态环保调研聚焦水环境治理和固废污染防治;营商环境调研聚焦政策法规的透明性规范性、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人口结构调研聚焦产业人口优化升级、深度老龄化应对等,努力找准症结所在,提出管用建议。
“统”字入手。在调研组织上坚持综合研究与专项突破相统一,不和政府重复开展调研,加强委员会协作协同,把调研重点放在各部门之间、各规划之间、各区域之间、各功能之间、各产业之间的衔接统筹上,着力克服部门工作局限,打破部门工作边界,提出服务全市大局的整体性建议。
“实”字落脚。在对策建议上力求准确研判发展环境、深刻把握发展机遇、透彻分析困难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如科技创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调研,对标科创中心建设战略定位,对全市15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按照“一台一策”的原则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通过“小切口”查找“大问题”,从机制体制上解决创新成果信息不对称、成果交易不通畅等问题,助推本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问需于民,把基层呼声反映到全市规划编制中
市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调研中十分注重听取各区人大意见,凝聚基层群众共识,两次召开区人大“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座谈会,组织调研组赴16个区开展调研,促进国家战略、市级规划、区级规划有效衔接,促进各区有共性的重要事项得到市级层面的关注和支持,努力实现市区两级人大民意归集的纵向流通,推动基层呼声进入全市“十四五”规划蓝图。
支持中心城区发展。围绕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深入调研,积极反映中心城区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并举、释放中心城区发展新空间的期盼;积极反映虹口北外滩、杨浦滨江、黄浦世博浦西园、徐汇滨江等地区强化集聚效应、提升城区经济密度的需求;积极推动“金色中环发展带”作为全市新一轮重点发展区域,努力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新亮点。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争取全国人大支持,为浦东新区大胆闯、大胆试提供制度性赋能。
助力五大新城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组建新城建设调研组,赴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新城调研,专门听取基层代表、一线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意见。调研组提出,贯彻市委新城发力要求,改变将新城作为中心城人口疏导地区的认识和做法,把新城建设放在全局工作中更加重要位置,按照独立城市的定位,推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加快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链配套,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努力把新城打造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主要增长极。
问计于邻,合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十四五”期间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专题调研,成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跨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大数据政务信息一网通办、公共服务资源互惠互利、区域立法联动协同等6个调研小组,努力使三省一市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建议在本市“十四五”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坚持换位思考,找到协同发展最大公约数。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凝心聚力,真诚倾听三省对接上海的意见建议,促进各方携手,由“联”到“融”,实现一体化发展。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江苏、浙江、安徽人大,与三省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研讨交流,当面听取三省意见和需求。对于三省提出的合作需求,分门别类送交市政府职能部门,促进共同研究加强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具体项目。
坚持务求实效,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着眼国家发展大局所需,按照具备一定现实基础、积极回应三省需求的定位,调研组先后赴本市发改、交通、经信、人社、卫健等15个职能部门等实地逐条逐项听取意见,摸准合作需求,列出拟近期推进的合作项目建议清单,努力为推动一体化发展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