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党中央提出制定国家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草案,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遵循。从1953年到现在,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13个五年发展规划,持续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一国家治理方式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优势。
走向“十四五”的中国,成功经受了百年一遇的疫情考验,展现出最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内循环优势,展现出14亿人口大市场的广阔回旋空间,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可以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离开我们,但必须承认,挑战更甚。“十四五”时期区别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前瞻“十四五”的上海,要在纷繁复杂环境中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必须有艰苦付出。未来就在当下,当下怎么做,未来就怎么样。此时此刻,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尤显重要。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重要指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面向社会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牵头,开展了9项专题调研;面向全市四级人大代表开展问卷调查,8000多名人大代表参与;开展两次以“十四五”规划民生建议为主题的代表集中联系社区活动,收集意见建议上千条。
调研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上海要坚定不移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在直面困难挑战中实现凤凰涅槃,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经济腾飞的翅膀,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海必须扭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战略关键,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破解方案。要充分利用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实现均衡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海要重塑战略空间,必须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重要战略任务,解决好郊区乡村这个重中之重大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五大新城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抓手,是上海超越底线约束的极限机遇,必须集聚全市之力,激发内生动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务求成功。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动人底色。上海要迈向卓越,首先必须宜居宜业,让郁郁绿色满目可见、低碳生活无处不在。要坚持不懈推进PM2.5持续下降,着眼治本解决河道黑臭问题,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切实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有效制止粮食浪费,建立最严格的绿色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
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上海要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抓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让广大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齐头并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必须坚持共享发展。抗击疫情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8000多名代表问卷显示,上海市民最关切的是提升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品质,提高居民收入。无论怎样的发展,人民幸福是终极目标,是最高境界。上海各级国家机关要齐心协力,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紧构建确保城市安全的防控体系,提供更加充分、可及的养老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加快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让资源更多向教育、醫疗等民生领域倾斜,早日建成近悦远来、人人共享的人民城市。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