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惠美
如今,全球正在掀起汽车电动化浪潮,而在汽车生产历史最悠久的德国,电动汽车却迟迟未能普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德国民众不愿购买电动汽车?
今年,欧洲实施了史上最为严格的燃油限制措施,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汽车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欧洲汽车厂商已经将重点置于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车(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中长期竞争上。作为过渡,有助于汽车启停的轻度混合动力(Mild Hybrid)技术正在被各厂商积极采用。可见,如今各类电动汽车的驱动技术都在如火如荼地研发中。
| 技术革命驱动历史发展 |
任何技术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被一项新的技术取代,这不足为奇。蒸汽机车刚问世时,一直沿用的马车被替代;电车出现时,蒸汽机车随即退出历史舞台。而向电动汽车的转换就像一场产业革命,它不仅令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既得利益者失去利益,而且使一直延续至今的汽车产业结构行将崩溃。
与此同时,大量工人失业的危机感袭来。但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技术革命之后不久,就业形势就会再次好转,经济也会恢复如初。如此看来,如今用电动汽车逐步取代汽、柴油车的技术革命尽管会给许多人带来不安,但终将平稳结束。
| 政府介入 |
二战后的西德采取的是介于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第三种经济模式,即在以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加入完善福利政策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就是说,德国通过完善的福利制度来适当调节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西德不仅实现了奇迹复兴式的经济急速增长,而且成为一个对工人剩余价值剥削少、比较平等的社会。依靠这些,西德在所有方面都与东德拉开了巨大差距。同时,德国人还在自由经济体制下不断创新,让“德国制造”驰名于世。
德国汽车业的发展在该经济模式下获得复兴,且倍受世界关注。然而此前,技术转换均发生在自由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而此次,德国不断推进的由内燃发动机向电动马达的转换,却因为政府的介入,无论怎么看都与以往不一样,这让德国人感觉仿佛步入了计划经济。
企业推进创新的最大动机是提高自身利润,而非为他人作贡献。因此企业会准确把握和开发消费者所需商品,创新在供需平衡中自然产生。若新商品能为改善环境作贡献,则不仅能提升企业形象,更能使其从中获益。
然而在此经济模式背景下,欧盟及德国的汽车业向电动汽车转换的自然动机甚微,加之与市场和消费者意愿不符,国家只有利用税金的力量来强行推进。这就好比把水从低处送往高处,很难顺利进行。
| 城乡分歧大 |
处于社会底层、无法表态或不愿表态的德国人,到底是如何看待这场产业革命的呢?实际上,他们虽然也关心环境问题,但更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对他们而言,价格昂贵的电动汽车只是一种经济负担。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多因为没有固定居所,还会面临充电不便的困扰。
德国的城外公共交通体系一直就不太完善。许多依赖汽车出行的城外居民都对在城里居住的那些环保活动家们所发出的普及电动汽车的倡导感到不满。但由于这样的倡导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反对者或许难以公开表态。如今,德国人还对限制汽车行驶速度极为抵触,他们认为在长途中高速行驶本就是件很自然的事,但在环保运动势头异常高涨的背景下,他们只能“忍气吞声”。
德国环保运动的倡导者主要是城市精英阶层,而居住在偏远农村、与大气污染毫不相干的人们,似乎并不会与城市环保活动家们“保护地球”的活动产生共鸣。他们认为,用价格昂贵的电动汽车来替代燃油车就是在开玩笑。但若直接这样说出口,就可能被贴上“环保意识低下”的标签。于是,他们只好对此保持沉默。
2018年,法國政府为鼓励民众使用电动汽车,对燃油汽车加征燃油税,持续一年多的“黄马甲运动”由此开始,怒火直指马克龙政权。德国亦如此,一旦沉默的人们发起怒来,也可能爆发同样的骚乱。
| 利用高额补贴推进计划 |
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政府之所以热衷于鼓励民众使用电动汽车,是因为他们认为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对决已成定局。电动汽车是一项对投资者极具吸引力的新兴产业,因为它与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先进科技息息相关。对于政治家们来说,不加入到电动汽车阵营中,就会落后于形势,致使国家产业衰退,最重要的是无法保障自身权益。因此,他们必须亲手推进向电动汽车的转换。
在德国,为推动停滞不前的电动汽车的发展,各级政府均采取了高额补贴的方式。纵观世界,政界和产业界都以资金为媒介保持着紧密关系。换句话说,传统的汽车产业如果不迅速改变方针,成功向电动汽车转换,就会面临被政界抛弃的风险。
实际上,新的产业结构转换计划尚未进入正常轨道。德国政府虽然对购买电动汽车给予补贴,但在已经登记的小轿车中,电动汽车所占比例还不到0.1%。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奈地决定继续延长购车补贴政策。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20年6月4日称,政府将拿出1300亿欧元用于提振经济。其中,对购买总价在4万欧元以下的电动汽车的补贴增加至6000欧元。不过,由于补贴资金来源于税收,因此为购买昂贵电动汽车的补贴买单的,实际上是全体国民。
为实现今年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德国政府准备拿出15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和蓄电池的研发,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扩充。在联合执政党于今年6月3日共同达成的经济振兴一揽子计划中,特别提到了扩充充电基础设施的内容:统一充电设施的付费系统,推进在国内所有加油站设置电动汽车专用充电桩等。德国政府希望通过设立专用充电桩来弥补电动汽车续航不足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普及电动汽车。
除了加油站,德国还在其他许多地方设置了方便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桩。据德国联邦能源和自来水行业联合会在今年6月8日公布的数据,德国国内公共充电设施截至今年4月24日已达27730个,与2019年5月同比增加了6成。其中,快速充电设施约占总数的14%。
按照各州划分,公共充电桩数量最多的是巴伐利亚州,有6353个,其次是巴符州,有4950个。这两个德国南部州拥有的充电桩数量约占全德国的40%。按城市划分,数量最多的为慕尼黑(1185个),其次是汉堡(1096个)和柏林(1052个)。一般认为,若想普及电动汽车,就必须不断扩充充电基础设施。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称,截至2020年1月,国内登记在册的电动汽车为136617辆,混合动力车为102175辆,合计总数虽只占登记总数的0.5%,但两类汽车分别还是比2019年增加了64.3%和52.5%。
同时,德国还将通过免除10年车船使用税,设置免费停车场、专用停车场和允许电动汽车在公交线路上行驶等措施来鼓励民众购买电动汽车。虽然政府乐观地预测,随着电动汽车的需求增加,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价格可能会下降,届时全体国民都有能力购买,销量势必会上升。但这一步似乎还很遥远,毕竟现在享受政府补贴政策优惠的汽车厂商并不只是德国品牌,还有美国特斯拉、法国雷诺和日产等竞争对手。
2016年10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到2030年禁止燃油汽车上路”的议案。虽然这只是联邦议会向政府提交的决议案,并不具法律效力,但可能由于该议案征得了超党派人士的支持,因此对德国政府今后的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就像大众汽车排放超标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一样,在内燃发动机性能很难大幅提升、限排标准一年比一年严格的情况下,燃油汽车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上都难以跟上环保的步伐。于是,该议案的通过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一旦德国政府将之作为一项法案决议通过,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其他新能源汽车也许就不愁销量了。
[编译自日本《总裁》]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