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六安市人大代表王芳来说,可谓是一个丰收年:一是经她与众多专家呼吁,霍山石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正式收录。从此,“霍山石斛”这一民间仙草终于有了“国家身份”;二是由她栽种的霍山石斛原料经省卫健委推荐,获得《安徽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认定,其“食用”部分的产品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正式流通。由此,霍山石斛“药”“食”两个部分均已完成身份认定。
王芳原是霍山县太平畈乡政府食堂的一名厨师,后来辞职跟随“老药王”何云峙学习栽种霍山石斛,并学习石斛枫斗产品中的独门秘技——“龙头凤尾”的制作技术。
“栽种石斛的目的就是要让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只有把他们教会了,石斛才能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幸福草。”王芳说,那个时候当地兴起了一股种植石斛热潮,仅“老药王”所在的姚家湾村民组22户农户中,就有20户种石斛。何云峙和王芳白天一家一户指导他们进行石斛栽种、除草、治病、施肥、采摘,夜晚在家里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授种植户们制作“龙头凤尾”。
“办培训班不仅不收一分钱费用,还要付给学员们误工补贴,同时还免费给贫困户赠送一些石斛种苗。”王芳介绍说:“我们分期开设了20多个学习班,学员们学会后再回去带徒弟,实行滚动式发展。”目前霍山县在岗的5000多名制作“龙头凤尾”的工人师傅,几乎全是她的徒弟。如今,大多数徒弟依靠这门手艺脱了贫、致了富。
王芳(右)手把手指导村民制作“龙头凤尾”。
王芳(右三)在石斛原种基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当选六安市人大代表后,王芳提出了“关于加强霍山石斛原种保护的建议”,希望能够推动霍山石斛的产业化发展和市场保护。在她的呼吁和推动下,霍山石斛原种保护基地已从最初的5亩发展到50亩。几年来,王芳联合相关单位创建的“霍山石斛原种保护基地”已投入1000多万元,将原种石斛数量从480多丛发展到60多万丛。建成小型气象站1座,该气象站每15秒发布一次温度、湿度、采光等气象数据,且长期保存;建成红外监控20多个,可以对基地及周边地区实行无死角全覆盖;建成预防害虫和野生动物的24小时保护系统。两年前,该基地的霍山石斛“原种基因”已得到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认定。
为了做大做强霍山石斛产业,王芳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就发展石斛产业多次进行调研。经深入思考后提出了“关于创办农民合作社,发展霍山石斛的建议”。在她的建议和助力下,太平畈乡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2019年就创办了300多家,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蔡家畈村聪达合作社是一家制作“龙头凤尾”的石斛企业,高度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贫困户万珍珠是肢体残疾人,平时只能坐在椅子上,无法外出打工。2017年5月,她来到这家合作社工作,学习“龙头凤尾”制作技术。她在照料好两个女儿、料理好家庭生活的同时,每年在合作社可领到1万多元的工资。如今,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大学毕业已参加工作。她家已于2017年12月脱贫,成为该村第一批脱贫的贫困户。常年拄双拐行动不便的何凤,在何家坊街道开了一家小店,平时小店也离不开人,加之自己不能走远路,无法到合作社上班,但她却十分渴望成为合作社的一名员工。于是,合作社每月把炒制好的石斛送到何凤的小店内,让她修剪、缠绕、打理,然后再收回。这样,何凤每个月又能增收三五百元。何凤说:“我在意的不是这三五百元钱,而是让大家看到我也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杜秀原是王家店村的一名贫困户,家有两个孩子,自己又患有鼻咽癌。2013年患病以来,杜秀不能长久站立,还不能低头,干不了重活。2017年10月加入王芳的公司后,在王芳手把手的指导下,杜秀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学会了“龙头凤尾”的制作技术。此后,她每月可以领取1500元的工资。近年来,她依靠这一手艺,一方面可以自食其力,精神压力大大减轻,疾病也在逐渐好转;一方面可以让丈夫放心地外出打工,供两个小孩上学。目前大女儿大学已毕业,且在无锡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小儿子正在沈阳读大学。2019年12月,杜秀家也脱了贫。
如今,王芳的“帮扶计划”还在继续,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石斛产业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