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0-12-30 23:48唐惠忠
中学生天地(C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大学生

阅读指津、命题及解析: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唐惠忠

材料一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有着什么样的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在沈阳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至少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因为从总数看,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而且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几乎没有分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报刊发表的多是新诗,但表示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59%,高于喜欢新诗的33%的比例。

其次,尽管喜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很多,但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从阅读量来说,自认为量较大的只占4%,绝大多数学生自认为阅读量一般,占总人数的78%,甚至有许多学生几乎不读古典诗词,这一比例高达18%。而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相信在这些自认为能写的学生中,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只是爱好罢了。因而,如何使青年学生更多地接触古典诗词,是很迫切的任务。

从调查情况来看,理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与掌握的程度都超过了文科学生。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占81%;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差距悬殊。

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传统的文本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现代传媒形式如流行歌曲、朗诵会等的影响明显加大。如学生最喜爱的诗人有苏轼,而最喜爱的作品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与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有密切关系。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学生们中熟悉屈原的却极少。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还不是那么强烈。如自认为根本没有课外阅读量的学生高达18%,关心开设相关课程的也只占少数。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等《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以诗词为媒的节目。这个节目设置了选手和百人团答题两套系统,有些题目颇有形式感,并且邀请了一些教授进行现场点评,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最重要的是,由于节目当中使用了很多被选入教材、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使得观众也有一定的参与感。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间远离诗词的人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其实仍然有限。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这是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艰巨的任务,唯有匹配较高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材料三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 《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比赛以我的别号命名,专门面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古典诗词的读诵与讲解。去年暑期,虽然我还在病中,但仍然和决赛选手们在南开大学见面,与大家一同齐声高诵我的小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此时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作为一位96 岁的老人,我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记得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曾写过一首和友人的小诗:“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千百年来传诵的古典诗词也必将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叶嘉莹《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

材料一选自一则调查报告,作者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有着什么样的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等问题进行调查,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材料二的作者肯定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对于推广古典诗词的价值和意义,并指出“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的现状,认为提升国人的文化生活水平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材料三中,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结合时事与自身经历,表达了“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的强烈心愿。

三则选文围绕当代中国人与古典诗词之间血脉相连的话题,探讨了有关古典诗词的价值、传播、普及等方面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在这一方面,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的差别不大。

B.传统的文本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现代传媒形式如流行歌曲、朗诵会等的传播影响力正在明显加大。

C.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并非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D.叶嘉莹教授认为,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在于发掘古典诗词的力量,让古典诗词鼓舞人心,成为人们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根据调查结果,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89%,但其中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

B.根据调查者的观点,在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未必精熟格律与技巧。

C.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有所减退,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D.“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一句表明,作者对此所持态度并不乐观。

3.材料一末段写道:“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请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为了使古典诗词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近,具体可做哪些“工作”。(4 分)

1.C

“文化中国并非高居于庙堂之上”一句有误,原文为“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

2.A

B 项,“绝大多数未必精熟格律与技巧”程度失当,原文的说法是“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C 项,“有所减退”表述不准确,相关原文为“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还不是那么强烈”;D 项,“作者对此所持态度并不乐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无此意。

3.①在大学开设古典诗词课程,使青年学生更多地接触古典诗词,乃至精熟其格律和写作技巧;②借助现代传媒如流行歌曲、影视剧等的影响力来传播古典诗词;③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类似“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这样的活动,让不经意间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④将诗词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广,如出版相关图书、开设相关网络课程等;⑤培养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把古典诗词的薪火传续下去。(答出任意4 点即可,每点1 分)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大学生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诗词之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