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黎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全国人民奋力抗击疫情的战役中,5G远程会诊等远程医疗活动不断见诸媒体:一批5G远程医疗小推车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启用;中国移动在一些地方推出了“5G 红外热成像测温”应用,实现对多人同时扫描测体温;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医学专家组通过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对广东5 例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了第一次远程会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推出了基于5G网络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线免费诊疗平台”……
远程医疗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威特森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这是远程医疗的萌芽。简单地说,在我们传统的医疗活动中,医患都是面对面的,包括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监护等各种医疗行为都是面对面的。但远程医疗不同,医患之间可能相隔千里,医患互动以及医生对病人的检查、治疗等都依赖计算机、遥感、遥测、遥控等技术来实现。
在5G 网络的加持下,远程医疗主要可以运用于以下场景:
在4G 网络出现之前的远程会诊,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网站、信件、电话、传真等方式传递信息,实现远程诊断。4G 网络状态下,医患双方可通过1080p 高清视频进行交流,但网络状态不太稳定,与之前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远程会诊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5G 网络状态下,传输质量大幅度提高,可支持4K 高清音视频和AR/VR 等新技术的应用。而建立在5G基础之上的远程超声、传感以及机器人技术,则使远程会诊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增加了可视度的同时,还减少了延迟风险,大大提高了远程诊断的准确性。
面对突发疾病,时间就是生命。在现有条件下,有时会出现送医路途过长,病人无法坚持到大医院的情况。在5G技术的支持下,不论是在救护车上还是在偏远医院,都有可能实施远程急救。今后的5G救护车,可能就是一个移动的急救室。救护车内配备支持5G 网络的各种设备,医生一方面可以远程及时对患者实施急救,也可远程指导随车医生实施急救。对于偏远地区的民众来说,有了5G,现场各类信息及当地手术室的影像资料可以适时呈现在远端专家的面前,当地医生在远端专家的指导下,可以完成之前无力完成的急救。
在相关设备完备的条件下,由于5G 网络的低时延性、高速性,远端医生可以确保看到当地手术室里最清晰的画面,甚至可以直接操纵当地设备实施急救和手术。通过此方式,外科医生的“手臂”能够伸到千里以外,减少了分级诊疗差距以及患者的经济压力。早在2018 年底,我国某医学专家就采用5G 网络,对机器人床旁系统实施了远程无线控制,为50 公里之外的一只实验猪做了肝小叶切除手术,并取得了成功。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5G 网络支持下,完全可以实施移动查房,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医生、护士甚至可以利用机器人或自动移动推车实施日常的护理或治疗。在本次疫情中,武汉火神山医院送餐机器人、5G 小推车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当然,这些机器人、小推车只是借助5G网络,实施的还是一些初级阶段的相关工作,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针对传染性比较强的疾病,完全可以实现远程查房和远程护理。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携式可穿戴监测器已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运用,其能够给予家庭成员合理的指导,开展有效的医疗保健工作。但是,在移动网络不成熟的状态下,这些便携式可穿戴监测器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效果不能满足高精度的信息传输。例如,对心脏起搏器的监测,需要及时的反应,网络质量非常重要。采用5G网络与穿戴设备的监测系统,能够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保健支撑,监控好患者的饮食、用药等状况,并以5G技术建立起预警模块,达到及时诊断和医疗管理的效果。
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来说,5G 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我国人口的近70%分布在县镇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医疗水平发展极不平衡,三级医院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以大城市为多。基于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重视,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多往三级医院聚集,一方面造成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另一方面造成低层级医院医疗资源的闲置。利用5G远程会诊系统,可以让欠发达地区的患者也能够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另外,通过远程教育等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医院医师的水平。
当然,5G 远程医疗目前只是起步阶段,要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技术层面上,还需要更稳定、覆盖更广的5G移动通信网络,需要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信息技术配套结合。在管理层面上,还需要相应的管理规范的配套。本次疫情防控中所涌现出来的5G远程医疗应用,必将对5G远程医疗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