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特殊教育学校 马兰萍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必须朝向多元化领域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因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有着极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人的手越灵活,反应能力越强。经常做手部锻炼的学生头脑发育更好,而且表现出优于常人的灵活性。小学美术课中可以通过绘画、制作等活动加强学生手部锻炼,以便在大脑中建立更多的神经突触,增强脑部发育。学生在美术课堂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加强手部锻炼,对于提高智商、增强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成年人相比,由于人生阅历存在差异,小学生的审美会产生很大程度的不同,个体的潜能也存在差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
形状和特点,并通过绘画或制作等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想象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主动性。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鼓励其自行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不去打断其思路,不可运用所谓的道理破坏其天性。借助各种小游戏提升学生兴趣,实现在玩中学,不仅加强了学习主动性还提升了专注力。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观念,不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体系,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培养其主动学习与动手操作意识。倘若学生不具备动手意识,就会影响将来的动手能力。为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一方面,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入手,依靠持续强化动手意识的方式,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保证学生能够在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倾向,仔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基于小学生好奇心较重、好胜心较强的心理特征,依靠美术作品展览与欣赏等方式,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通过观赏生出动手的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为学生提供实际功能较强的美术作品,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工作,欣赏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选用的美术作品应当在学生可接受的认知范围内,要同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高度契合,还要符合学生的美术作品喜好;教师也可以对美术作品实施加工,确保美术作品带有童趣,使学生具备归属感与认同感。除此之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从中选出一些欣赏对象,以此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领略到美术学科的美好。
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注重培养其动手意识尚不足够,还应当根据小学生群体的认知情况、心理特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动手教学氛围。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不会感到枯燥与单调,从而降低了学习压力,提高了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操作当中。为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氛围,同具体的教学知识内容相结合,保证二者能够高度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当中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捏泥巴》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技术,向学生展示泥巴捏制而成的各种人物、动植物和静物;也可以使学生人手准备一副橡皮泥,按照教材内容与多媒体中的步骤,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其捏制出喜欢的形象。利用这类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有效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与其他学科教师略有不同,小学美术教师不但需要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还应当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开设手工制作课。根据以往情况可知,美术手工制作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教学作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师对此不够重视,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应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导致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手工操作,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降低学生手工操作的兴趣。为此,在开设手工制作课前,教师需要改进教学观念,严格按照科学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手工制作自由发挥,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做笔筒》这节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片放映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笔筒模样,随后带领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笔筒类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一边讲解一边为学生做出操作示范,在学生各自制作的过程中,要适当对其进行纠正引导,通过鼓励与启发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制作出自己喜爱的笔筒样式。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树立动手操作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对生活的认知,并未真正走入生活,但是成长过程中在积累和接触中能够对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浅层次感受,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也逐渐深入,其产生兴趣的源头便是生活。除了课堂教学外,生活成为其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应该努力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性。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生活中有趣的物品和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在恰当的时间段将美术教学融入其中,以学生普遍感到熟悉的场景或事物作为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展开创作。比如秋季到来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用落叶制作粘贴画的任务,并通过和家长沟通得到其支持,与学生一起完成创作。落叶形状不同,颜色各异,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决定创作主题,在家长帮助下共同制作出让自己满意的粘贴画,教师可以挑选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放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对于落选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希望下次作品能够被展示出来。此类活动不仅增加了美术学习兴趣,增进了亲子间的互动,还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选取生活中的场景或事物作为实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其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追求快速高效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心志尚未成熟,对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展开教学,注重其兴趣爱好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提倡在课堂练习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并据此展开练习。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从中找到值得肯定的方面,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肯定和鼓励。小学生对于情感的表现极为明显,教师的夸奖很可能成为其日后的成长方向。为此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其内心想法,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对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激励,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动手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并通过开设手工制作课的方式,对小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以此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有效推动小学美术教学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