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思路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思考
——以必修2《经济与社会》为例

2020-12-30 12:2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6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特色教材情境

刘 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

随着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使用,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编写理念、编写特点等有了基本了解,但在如何将这些认识转化为教学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将教材理念转化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课改理念落地,对于改进教学、发挥关键课程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从教材编写和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角度,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使用必修2《经济与社会》教材提出几点建议,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牢牢把握教材主线

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贯穿一条主线,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材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必修2《经济与社会》教学时,要牢牢把握教材主线,从三个视角理解和使用教材。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必修2教材的根本遵循和核心内容

2017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与社会》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阐释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提升在新时代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1]教学中,要在把握整套教材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明晰必修2与整套教材的关系,避免孤立地看待必修2的教学内容;要讲清“七个坚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

2.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必修2《经济与社会》具有重要统领作用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览和基础,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阐述为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2 教材编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针,阐述经济领域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单元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主线突出,逻辑清晰。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阐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内容;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教学中,要把握好必修1 与必修2 模块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必修1所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规律,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深入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通过新旧教材比较,理解《经济与社会》的继承与创新

必修2《经济与社会》是根据2017 版课标在原有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保留合理的、新增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思想、新实践而编写完成的。与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消费、生产、交换与分配、经济运行的思路相比,《经济与社会》逻辑更严密,主旨更清晰,观点更鲜明。教学中,教师要厘清两版教材的同与异,廓清两版教材内容,处理好新旧教材保留与克服的关系。

初次使用统编教材时,一些教师因为长期教学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会把新教材删减的内容再给学生补回来,自行添加到新教材的知识系统中,如补充货币、生活消费、劳动就业等。这样的做法,增加了学生负担、延长了授课时数、偏离了必修2教材结构体系和根本要求。又如,有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的内容,在新、旧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但是都有一定变化,其中有增有减,也有理论阐述的调整。在教学中如果忽视教材变化,有可能把过时的、错误的概念当成正确的强加给学生,使课程改革之功溃于课堂转化这“最后一公里”。再如,货币与市场、收入与支出、投资与理财、企业与就业这些内容已经移至选修1《财经与生活》,成为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高校自主招生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所需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自行增补,强加于必修2的教学中,就会混淆“面向全体学生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与“高校自主招生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界限,影响整体学科教学的学时和内容安排及效果。

二、优化教学推进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这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遵循。以下结合必修2教学,着重谈谈如何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这一要求。

1.从体现知识性的角度来说,要讲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经济思想,教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开篇,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第一课“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依循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思路,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集中阐释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讲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教学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部分内容,学生在八年级下已有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什么,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高中教学要在讲清为什么、怎么办上发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认识到坚持和完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实现高中“常识性”学习要求。

2.从凸显价值性的角度来说,要用好议题实现价值引领

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型教学、辨析式教学、综合性教学是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凸显价值性引领。在教学中,要紧扣议题这一特点,通过议题的价值引领,落实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

围绕议题,引导学生进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通过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是实现价值引领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议题的“辨”与有理有据的“析”,可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澄清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认识问题、深化认识,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如,某教师在教学第一课第二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时,针对社会上曾出现的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如有人认为“民营经济已经完成历史任务,应退出历史舞台”,教师抛出“民营经济应不应离场”议题,引发学生讨论。课前学生分组搜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资料。课堂上,有学生结合历史课所学分析,有学生依据有关政策阐述,有学生结合经济发展谈认识,也有学生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阐释,学生结合资料和所学从不同的角度驳斥“民营经济离场论”。学生经历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形成观点的过程,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三、充分挖掘教材栏目的育人价值

教材是重要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必修2《经济与社会》教材除正文外,还设计了“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名词点击”三个栏目以及“综合探究”活动。了解各栏目功能定位、编写特点,才能使用好资源、充分发挥资源育人价值。这里讲的使用教材资源,既有教学需要,也有规范教学行为的要求。

1.用好“探究与分享”资源

教材设置“探究与分享”活动,用以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要求,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教学上看,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课堂开展探究学习,还是围绕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都离不开情境。依托真实问题情境,学生在完成学科任务过程中学习新知、深化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关键能力,养成正确态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好的情境和问题都能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激发的作用。

教材中探究情境的设计考虑了几个因素:其一,情境具有典型性,情境应为来自社会生活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现象或问题;其二,情境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反映的充分性、内容教学的适切性和妥帖性;其三,情境具有学生认知的兴趣性、学习的启发性。如,第二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框题第二目“市场缺陷”中的探究活动,以大涨大跌的白菜价格为情境,通过文字和图呈现白菜价格大起大落对农户、经营者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展开探究:问题一,探究白菜价格大涨大落反映市场调节有什么缺陷,并分析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学科任务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问题二,探究农产品价格有时出现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学科任务仍为“解释与论证”,但指向更高能力要求。两个探究问题逐步递进,从概括现象到分析本质,从分析具体商品到一类商品,引导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特别是农产品市场问题更为突出。

理解情境设计意图是使用和开发情境资源的基础。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材正文讲什么,为此教材提供什么情境、情境表达几层意思、传递怎样的价值导向、问题指向什么学科任务、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等问题,既可提高课堂教学育人效果,又可以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使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鼓励教师结合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开发新的情境资源,但要把握好情境与教学内容、情境与育人的关系。在实践中常看到一种现象,教师为了追求情境“新”,忽视对教材的研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发的情境资源“不能用”“不好用”。如,第三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材“探究与分享”以小吕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和途径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教师调整探究问题为“小吕一家的收入与哪种所有制经济有关?属于何种分配方式?”这样的问题显然偏离了教材正文。

2.活用“名词点击”“相关链接”资源

教材还有“相关链接”“名词点击”两类栏目。这两个栏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文观点、拓展认识。这些资源,教学中应关注,或由教师讲授,或引导学生阅读学习。

“名词点击”,是对正文中的关键概念、核心概念给出规范性的解释。《经济与社会》教材正文中涉及的概念基本上采取的是高中生相对容易理解的描述性定义,如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整册教材总共有6个名词点击,教学时可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意会这些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

“相关链接”是对正文观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正文,拓展视野,增进其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如,教材多处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理解经济和社会活动必须依法开展,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又如,引述《管子·重轻甲》《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王制》等经典论述,介绍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再如,引用马克思经典原著《哥达纲领批判》的内容,引导学生读原文,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相关链接,通过内容的学习,拓展思维,培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特色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