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轩 李桑晨 袁海霞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 21003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开启从IT时代向DT时代转变的新进程,正由IT的信息化解决流程、效率等问题,向DT的挖掘数据价值、运用数据赋能等功能的转变。智能是DT时代的核心,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成熟,已在公安机关基层治理中崭露头角。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大数据警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层治理中,如果能更加宏观集成数据、智能分析数据,第一时间锁定对象、精准排查,疫情影响或许会小很多。痛定思痛:如何更好实现从“数字”到“数智”的转变?“数智警务”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赋能社会治理?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深刻变化,要进一步发挥数据资源价值,推动“数字化”向“数据智能化”转型,以高效的“数智警务”提升“治理现代化”和实现“服务普惠化”。
所谓“数智”,是数据智能化的简称。在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资源有限的当今社会,数据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资源,开辟了一条无形高效的新路,带来了基层治理与服务的新空间。“数智警务”是基于公安机关对于社会治理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高效化的需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技术支撑,通过网格化、智能化、物联化的方式,促进公安系统各机构、板块之间高效联动、高度配合、高速运转,实现警务数据资源精准处理、价值充分利用的警务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标志着公安信息化正在走向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三者的高度融合——数据智能化。
一是“数智警务”具有精准性。“数智警务”中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处理,公安机关大力发展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计算技术,为精准地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安机关针对社会面开展精准感知和智能定位,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服务满意度与治安平稳度,以便更加准确地管理与服务。“数据+算力+算法”组成“智能三螺旋”,成为驱动“数智警务”精准化的关键力量。二是“数智警务”具有高效性。数据是“数智警务”的核心竞争力,基层治理是否高效,关键在于数据归集是否全面及时、运用是否精准有效。近年来,公安机关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时刻“在线”、实时调用;探索多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将多元信息充分融合、数据“活用”;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并反馈,形成数据互动、“闭环”工作,促进数据不断更新丰富。“在线”“活用”“闭环”是数智警务高效性的三个关键点。三是“数智警务”具有科学性。数据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载体,“数智警务”通过对终端产生的海量数据的挖掘、整理、分析,对舆情研判、灾害预警等形成了真实可靠的预测,为决策者提供精准有力的依据支撑,减少决策偏差,有效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变“不可控”为“可控”,降低公共危机风险,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难、公安干警苦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目标,数字警务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实现数智化警务仍任重道远。一方面数据归集融合不够顺畅。数字化警务转型中,数据壁垒、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普遍共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独立存储维护、各自为政,导致数据孤岛、纵横联动不畅。一方面系统内“人、案、事”的数据全集体系未全面建成,未能完全打破层级、警种、业务界限,将人员基础类、重点关注类、核心轨迹类信息汇集、清洗、梳理到位。另一方面,与系统外的税务、交通、财政等国家机关及电力、银行等机构的数据交换仍未完全覆盖,数据交换仍有不少瓶颈。另一方面,数据智能分析应用不够有力。由于缺乏规范的数据质量标准,归口不一,流程各异,导致数据难以快速转换、无缝融合、智能分析,也是当前虽有海量数据,但分析仍不够智能的痛点所在,数据治理运用不够有效,有待于更好地将分散、孤立、沉睡的数据激活应用,打通大数据应用“最后一公里”,全力为警务服务、基层治理等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的数据支撑。
在数据为王的信息化时代,要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解决上文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全面统筹归集数据、深度挖掘使用数据,要着力构建指挥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中台体系,用数据决策、管理,更好地赋能社会基层治理。
要充分利用先进产品技术,牢牢抓住大数据、区块链的发展机遇,构建立体指挥体系。一方面,构建全时空感知体系,强化“数智指挥”之觉。积极构建以雪亮工程为龙头的全时空动态感知体系。在基层治理的全面感知方面,基于物联设备感知、视频智能分析、语音识别技术,利用无人机、摄像头、传感器、智能算法等新兴手段实现对于社会面的全面管控,及时发现危害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提升问题发现速度和处置效率,做到基层治理7×24小时全时空动态感知。上海临港以无人机技术为龙头,借助无人机小巧灵活、反应灵敏的特点,实现了城市防控体系的云覆盖,并在重点区域云上数字建模,为信息预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推进“情指联动”建设,成就“数据指挥”之业。目前,各地公安机关都已经建成了以情报研判、情指融合、情勤衔接为核心的情报指挥室与应急指挥中心。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公安机关应更加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形成警务应用“地图化”,最终借助移动警务数据终端实现对于警力的动态调度,切实增强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促使基层治理更加完善化,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以杭州市的“智能交通”为例,杭州的智慧交通建设,构建了情、指、勤一体的人工综合体,打造了时空兼具的综合管理,使得信号覆盖规模不断扩大,做到无一遗漏;促使警务模式实现了被动出警到主动处置的闭环管理,提高处置率,减少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
按照“放管服”要求,全力打造民生警务工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有求必应、方便群众,疏通办证办事渠道。人们对于前往办证办事的固有印象往往脱不开“慢”“繁琐”“材料多”等负面印象,在“数智警务”快速发展的当下,全国范围内推行“放管服改革”,公安机关要深度整合“一张网”建设,围绕“互联网+ 公安政务服务”的建设目标,借力社会信息要素的采集融入,做到能上网的尽量上网,一站式受理申请事项,让数据多跑腿,点对点提供咨询服务,真正贯彻“马上办、一次办、掌上办”的服务理念,最终实现以“零见面”“零界限”为目标的极速审批。另一方面,投诉咨询、智能客服,打通公安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深化“数智警务”转型的过程中,各地公安要树立“店小二”意识,利用AI智能机器人技术,推动智能客服建设,做到智能引导、快速答复,快速高效解决影响基层治理的矛盾纠纷问题,减少民警的工作量;精细分类,覆盖面广,精细划分、对症处理群众投诉与咨询,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智能回访,跟踪反馈,在答复群众之后,重点关注“不满意见、重复来电、紧急来电、疑难事件”实现高效回访,不浪费警力资源,牢固树立用户思维,数据智能化的触角也才能更加贴近群众,温暖人心。
数据安全和隐私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点,更要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规避数据安全风险。一方面,严格进行数据加密与脱敏,力求存储传输不出差错。在存储传输过程中,数据被盗取的风险性是最高的,要充分利用现代密码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好密钥的安全,防止无关人员解密。同时,在数据的传输、共享、展示等环节,需要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操作。一方面是敏感数据识别,通过设置敏感数据的发现机制,计算机自动识别敏感数据,并在发现敏感数据后自动为该敏感数据打上相应的标签;另一方面是敏感数据脱敏,提供敏感数据的动态脱敏功能,保障敏感数据访问安全。此外,基于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发现访问敏感数据的异常行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另一方面,充分做好容灾备份与数据隔离,保障数据不会意外丢失。根据恢复目标将业务的关键等级划分为核心业务系统、一般性重要业务系统和一般业务系统三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级别分别有针对性地制订容灾备份方案。核心业务系统,采用存储数据双活的方式来实现业务系统的持续可用;一般性重要业务平台,可以采用主流成熟的备份系统进行定时备份保护;一般业务系统,采用定时备份或者不备份策略。在资源隔离层面,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租户,对不同权限的数据资源进行隔离。多租户技术是一种软件架构技术,可实现在多用户环境下共用相同的系统或程序组件,并且可确保各用户间数据的隔离性,以保障数据安全。
中台是一种横向策略,是管理思想、技术架构、产品支撑体系、安全体系、服务体系、组织设计的融合体,用于支撑上层多种多样的业务,利用中台实现数据集中共享,达到协同高效的作用。一方面,建设数据中台,优化社区治理。数据中台是指基于大数据计算储存平台,包括所有的数据资源、数据研发管理的综合体。通过数据中台协助公安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可以实现社区治理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实现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社区服务“一张图”。同时,在数据架构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做好社区服务个性化的精准推送,为公众提供多渠道、无差别、全业务、全过程的便捷服务,让社区通过互联网实现便捷、高效,高质量、个性化的管理服务,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建设业务中台,保障平台协同。业务中台是通过制定标准和机制,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协作效率。业务中台的建设中,能够去掉冗余,也就是将重复建设进行“合并同类项”,在去掉冗余的基础上建立可复用、易复用、复用多的中台,有效防止公安机关与部门平台交互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信息孤岛的问题,真正实现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更好地赋能基层治理,全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