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设计

2020-12-30 07:49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0年2期

基础要点:

1.以迭代和增量的方法,考虑服务设计,以不断适应组织和客户的需求变化。

2.要关注客户体验(Customer Experience,CX)以及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考虑整体环境,准确估算服务的成本、用时、资源和风险,实现跨项目共享与重用,确保可维护性和成本效益。

3.需要考虑与其他现有产品或服务,与相关方,与现有架构,所需技术,必要的衡量指标,现有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4.产品或服务的变更与退出,也需要用到服务设计,以免产生意外的负面影响。

5.应做好事先设计,并定义好相应的服务级别,而不是事后添加或调整。

解读:

说到底,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各种管理实践都是基于前期的服务设计而来。按照时间线来分,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设计,即:

1.对近期、乃至中长期的新服务进行规划

如:新增云端业务,启用安全管控措施,转型为DevOps 交付模式等。

2.对现有的服务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停用

如:更新现有的技术实现方式,替换某项应用或模块,以及减少本地支持人员数量,统一改用内网在线提交与派单系统等。

显然,服务设计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当前和未来,对于某项业务或用户的需求。

因此,为了体现服务设计的价值,保证交付出用户满意的服务,并减少后期各方可能出现的摩擦,我们应当在设计之初,就厘清如下三个问题:

1.准备提供哪种服务

包括服务的价值,所涉及到的技术,以及对应的支持与管理系统。

2.如何开发出该服务

要考虑到真实合理的业务需求,现有的内/外部资源,以及整体的进度。要在控制开发成本,实现可重用性的基础上,减少交付时和使用中的潜在风险。

3.如何交付出该服务

需要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人员(People):涉及到企业内/外部各类服务提供的人员,以及他们所需的业务技能。

(2)流程(Process):包括在服务提供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准备与操作步骤,以及业务数据的流转活动。

当然,服务设计的关键内容除了业务服务本身之外,还会涉及到服务后续的管理与运维。

总的说来,设计内容包括:业务功能、容量功效、模型架构、资源预算、技术实现、参数指标、排障文档和支持维护等方面。

实务:

在真实的服务设计上,无论是硬件、软件、运行环境、服务流程还是数据结构的设计,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服务设计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普通用户,特别是业务人员所提出的需求往往出于个人的实际业务需要,过于关注自己的日常工作内容,因此可能会考虑不周,甚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分析需求时,会找到不同的业务执行人员与管理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调研,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管理。

同时,为了减少产品服务在交付或发布之后面临的被动整改,我们针对服务交付的效果制定了如下三个层次,以便在实际设计时进行对标和参考:

1.基本功能

即:某个产品或系统向用户提供的最少以及最低服务。

例如,应用页面是否能够打开,以及业务申请按钮是否在点击后提供响应等。这类主要是一些“必点”的功能。也就是说,每个用户只要访问或使用到该系统,就会使用到此类基本服务与功能,因此这也是新产品或服务推出的根本所在。

2.特定功能

即:区别于其他或现有产品或系统,提供特定需求的服务。

例如,IT支持服务的在线派单系统,以及业务组件的秒级切换与容灾功能等。也就是说,这类主要是通过“人无我有”的途径,来满足用户特定性或关键性的需求。

3.增值功能

即:让用户更流畅、更满意地使用某项功能。

例如,通过双活数据库保障业务数据的实时可用,以及根据错误代码与关键信息自动生成问题解决方案等。也就是说,此类主要是通过“人有我优”的方式,增加的是用户的粘性与满意度。

前文提到了风险,此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对需求解读的缺乏,架构与定义的不清,实现方式与技术的误用,以及干系人与业务方的参与不足、或过多的干扰。

因此无论由业务方或用户提出新的服务需求,还是由开发或运营团队提出对现有服务的重大变更,甚至是退役请求,我们都应该以成立项目组的形式,积极地做好配套分析,以确保设计出的原型能够正确地反映需求方的真实意图。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过的流程是:分析实现的可行性→确定需求的优先级→定义实体与属性→绘制逻辑关系图→梳理输入/输出流向→创建服务模型等。

此外,为了考核服务设计的绩效,我们还增加了后续的跟踪环节,从交付使用后的成本、效果、用户使用频率,以及变更请求次数等维度进行全面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