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勃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朝阳 122400)
根据美国相关肉牛养殖负责人介绍,规模化养殖是降低成本、凸显价格优势的重要环节。相比较而言,肉牛养殖周期较长,扩大养殖规模利于成本投入的最大化效用。因为,肉牛养殖从幼牛、饲料供应、疾病防控、屠宰、肉质分类、分销到最终流向消费者,经历多个环节,若不能形成养殖规模,往往会出现投入溢出效应,即对成本投入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减少了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然而,一旦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成本自不待言,相应的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在国内肉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市场竞争即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同样质量,价格最低,则具有竞争优势。否则,将失去市场竞争能力。我国肉牛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文提到的规模化问题,同时包括市场信息的对称性等诸多问题。在笔者看来,其中包括的饲养技术问题需要引起格外注意。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对幼牛养殖初期,并不将玉米作为饲料,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草料喂养,而对成年肉牛的饲料喂养中,会严格遵循增肥计划和最终体重标准。可见其饲养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另外,对饲料供应的选择也是其重要环节之一,与我们想见的情形可能略有不同,其主要饲料并非特别优质的玉米,而只是一般品质以下的玉米。这样,肉牛养殖便与农业产业链条合理的结合在了一起:不仅解决玉米的销路问题,同时找到了充足且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料供应渠道。我国一度形成公司+农户的肉牛养殖经营模式,但却在质量与价格方面始终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对于农户和公司,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甚至导致双方处于合作上的进退两难境地。
首先,对管理成本未做到斤斤计较。如在肉牛养殖流程管理中,往往还以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为主:水料供应时间、饲料配比、自动化养殖、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衔接、饲养厂子的选择等环节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先进肉牛饲养管理模式方法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以牛为中心所做的经济效益探索不足。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充分挖掘产品自身价值非常重要。如围绕一颗麦子也能够作出大文章,等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肉质分类不足,或分类环节时间点的前置性不够,导致专业性不足。如美国一家肉牛屠宰厂,不仅仅承担屠宰肉牛的工作,同时会有专业人员一并完成对肉质的分类。此种做法既集约高效,又规范科学,避免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乱分类现象,维护了企业的声誉,规避了不必要的市场风险。最后,缺乏单一饲养计划。对于这个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饲养标准是空白的,而不标准即无质量的保障。所称单独饲养计划包括:培饲幼牛的时间、增重的标准、何时开始对肉牛增重、兼顾肉质品质的增重范围是多少,等等。若缺乏事先精确考量,那么结果往往是要么时间把控不准,投入增加,收益降低,要么肉质品质各不相同,影响市场声誉。
首先要转变肉牛饲养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牛肉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人们对牛肉的消费已经从有无的追求转变为对肉品质的追求。而肉质决定于肉牛的饲养环节中和科学的肉质分类中。其次,填补饲养相关技术标准。肉牛的生产周期较长,涉及配种、饲养等多个环节,较为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肉质的质量。故应在饲养环节及环节技术标准方面,作出精细的划分,并逐一建立科学的标准。最后,建立牛肉分级标准,强化与相关服务机构合作,合理引导消费者消费。不仅要针对大众型肉牛消费建立一般肉质标准,同时要针对特殊人群建立相应肉类标准,以此提高牛肉消费群体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
即要改进公司+农户饲养经营模式。有学者指出,虽此种经营模式暴露出一些弊端,但仍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主要经营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经营模式设计。故笔者建议在此经营模式上予以改进。第一,强化政府帮扶力度。毕竟从现有规模上看,肉牛养殖普遍以中小规模为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政府的帮扶是小规模养殖过渡时期的重要保障。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或资金上的帮扶,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指导防疫工作,促进上下游产业链条对接,等等。第二,突出公司经营优势。要发挥公司的市场优势,从集中生产,经营规模限制与扩大、市场营销、未来市场预期调研、运营资本等方面,把握市场源头,作深作细作实市场,努力形成品牌效应。加强专家技术指导与管理参与程度,自觉引领肉牛产业走向集约化和专业化轨道。第三,强化合作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引导,实时发放公开市场信息,让合作各方做到信息对称,让合作双方合作基础更加坚固。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和消除“自己不养牛、收牛不稳定”的问题和顾虑,适当提高双方违约风险负担,从法律规则层面进一步夯实和牢固双方的合作基础,形成长期合作效应,进而向规模化饲养方向有序发展。
肉牛饲养相关问题的解决涉及面广,较为复杂。且在全球肉牛供应市场的冲击下,我国肉牛养殖发展是在压力之中负重前行。只要把握技术质量关,同时顺应市场发展规律,我国肉牛养殖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