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红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峡口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湖北宜昌 443799)
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在大农业产业体系中仍处于附属位置,且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更是处于尴尬的位置,严重影响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1]。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养殖户认为动物防疫就是免疫接种,只要接受例行的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就算是完成了疫病防治工作。由于多数养殖户认识不到位,导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为各类动物疫病的绵延发生埋下祸根。
专业人才缺失、老龄化等问题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较为严重。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使得基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链存在断裂风险[2]。随着工作任务的不断加重,人少事多的矛盾较为突出。以兴山县为例,全县版图面积2327平方公里,共有各类畜禽养殖户38229户,乡村动物防疫员51人,除去产地检疫值班、县乡借调以及因身体原因不能参与防疫的人员后,实际参与动物防疫工作的防疫员仅有31人,每个防疫员平均要承担1233户的动物疫病防治任务,由于山大人稀、养殖分散,在春秋集中免疫阶段,有的防疫员每天入户仅步行里程达30余公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更有甚者,这种“进栏钻圈”与畜禽为伍的职业往往存在着行业歧视,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使得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间接影响了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目前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条件较差,财力保障缺失,导致其防疫设备严重不足,仅有一些如注射器、耳标钳、耳标和疫苗等器具物资,这些不健全的防疫设施很难满足基层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防疫人员在入户检疫时并没有配备专业的交通工具,严重影响了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效率。
在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并在开展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定期进行宣传,使养殖户能够主动配合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并建立配套的激励措施,激发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效率。
以阵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工作条件,配备一般疫病诊断、检疫设施设备,村级动物防疫服务进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工作范围,有独立工作场所,配备疫苗冷藏柜等冷链设施。就当前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基层动物疫病防治的装备等硬件建设现状来看,仍然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办公环境,如改造或建设办公场所,购置电脑等办公设施,配备相应的动物疫病防治设备,如采血器、便携式离心机、抗体快速检测卡,进而为防疫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设施支持。
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老龄化、技术力量断档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如通过公益性岗位调剂、基层兽医“退一补一”等计划,真正实现动物疫病防治人员“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队伍建设目标。以笔者所在的兴山县为例,该县计划通过“外部引进与本土培育”、“县下派与乡进修”相结合的方式,力争用3年的时间,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操守好的职业化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确保每个乡镇财政供养防疫人员不少于6人,每2~3个行政村配备一名职业化防疫人员,并在5年内全部通过职业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提升,取得本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和动物防疫员技能证书,20%的专业人员达到执业兽医水平。
加强现有防疫人员的管理,创新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常态化监管模式,促使基层防疫人员在维护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提质强能,履职尽责。防疫工作采取季节性集中防疫和月月补针相结合进行,对防疫结果随机采样定期抽检,确保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免疫标识佩戴率常年保持在100%,每月开展动物疫病定点监测,为后续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应树立公共卫生体系理念,在“大卫生、大安全”的高度落实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打造“县-乡-村联动、区-场-户协作”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格局;其次,应树立生物安全意识,如通过隔离、消毒等方式防止疫病传播。立足“养、繁、管、治”的每一道环节,抓好“以检促防、以养促防、以管促防”的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同时,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也需要树立生态养殖意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前提,提升生态环保能力。
当前我国的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在完善过程中应坚持畜牧业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环保并重、和谐友好”的目标,提高养殖户的动物疫病防治意识,强化动物疫病防治综合保障措施,以此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