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练实功
——2021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备考指导

2020-12-30 03:01江苏姜有荣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答题试题文本

江苏 姜有荣(特级教师)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全国卷的考查历经了从选考到必考、从连续性文本到非连续性文本等几度变革。广大考生只有以变制变,精准施策,练就实功,才能切实提高这一阅读板块的得分率。

一、透视十年真题,把握考查趋势

综观近十年全国卷,笔者发现高考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1.文本

2011年和2012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为单则材料,2013—2016年均为“一则材料(主)+一组相关链接(辅)”,2017—2019年均为多则材料,2020年为多则材料(卷Ⅰ、卷Ⅱ)和单则材料(卷Ⅲ)。从单则连续性文本到多则非连续性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的命题不仅使高考阅读更加贴近、适应当今学生的阅读实际,而且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

2.取材

2011—2016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从人物传记中取材;2017—2020年则在多个领域及现实生活中取材,如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后者取材特点有二,一是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如2020年全国卷Ⅱ实用类文本阅读围绕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二是在形式上,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有文字,有图表。这一调整充分体现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取材的时代性和多元性。

3.试题情境

2011—2018年及2020年试题的命制,情境都设定在文本之中;而2019年试题的命制,情境则由文本之中向文本之外延伸,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着力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开拓了更大的空间,这是命题上的一种尝试,应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4.考查方式及能力层级

2011—2016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均采用选考方式,即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任选其一作答,能力层级要求均为“分析综合 C”和“探究 F”。2017—2020年则采用了必考方式,能力层级要求为“理解 B”“分析综合 C”“鉴赏评价 D”“探究 F”。这一重大调整体现了命题者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功能的重新定位。

5.题型、题量及分值

2011—2016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均为1道多项选择题(5分)和3道主观题(分别为6分、6分、8分),共25分;2017年为1道单项选择题(3分)、1道多项选择题(5分)和1道主观题(4分),共12分;2018—2020年均为2道单项选择题(各3分)和1道主观题(6分),共12分。在改变考查方式之后,命题者进一步将多项选择题调整为单项选择题,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从2∶1调整为1∶1,使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题型、题量及分值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稳定期。

二、探究解答路径,提升应试技能

1.选择题:洞察常设雷区,做出精准判断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综观2020年全国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笔者发现命题者的常设雷区如下:

(1)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会在表述对象上进行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2020年全国卷Ⅲ第5题:

[对位信息]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

[试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剖析]根据原文,“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新冠肺炎疫情”,而不是“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D项就犯了将“此”(新冠肺炎疫情)表述成“彼”(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的错误。

(2)部分与全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进行干扰,将对部分事物的判断作为对全部事物的判断,或将对事物部分情况的判断作为对事物全部情况的判断。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5题:

[对位信息]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

[试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剖析]根据材料三中“另一方面”的语言提示,贵州省江口县探索出的脱贫新路由两条路径组成,第一条路径是“创建区域品牌”,具体举措是“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第二条路径是“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具体举措是“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而B项并没有全面考量两条路径进行综合判断,仅仅依据第一条路径就做出了判断,这就犯了将“部分”(第一条路径)作为“全部”(两条路径)的错误。

(3)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进行干扰,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2020年全国卷Ⅲ第4题(例1)和2020年全国卷Ⅰ第4题(例2):

【例1】[对位信息]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试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剖析]根据原文,“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能够带来“震撼效果”,所以D项说“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符合现实逻辑)的事物加以“否定”(背离现实逻辑)的错误。

【例2】[对位信息]材料二: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试题]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剖析]根据原文,在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其价值“不仅在眼前”,而且还延伸到“未来”和“长远”,它可以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其中也包括“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所以B项说“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4)客观与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5题:

[对位信息]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材料二: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

[试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剖析]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这一决策是中国“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对“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中国只能“洞察和把握”或者“适应”,而不能“改变”。所以,A项说“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就夸大了其功能。

(5)有据与凭空

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凭空臆造出某种说法。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4题:

[对位信息]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 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

[试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剖析]该选项涉及四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其中,生态资源和地理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在材料四中找到依据,但是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方面的优势于文无据。所以C项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此外,从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来看,命题者常设的雷区还有“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先期与后期”等,这些也应引起广大考生关注。

2.简答题:强化信息处理,分点加工作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作答的基本思路是“审读题意,把握指向—扫描文本,搜集信息—梳理要点,加工作答”。考生要想解答全面、到位,就必须实现信息处理能力的“三级跳”。

(1)第一级:筛选信息能力

考生需要循着答题的指向去“扫描”文本,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而筛选出来的有效信息中有些属于明示信息,可以直接用来作答,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摘抄”。

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6题的三个答题要点,其有效信息分布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详细信息如下:

[对位信息]材料二:①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材料三:③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④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试题]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一个答题要点回答了“我国采取什么有效方法应对疫情影响”的问题,它可以摘抄①句中的明示信息(加点字)直接作答。第二个答题要点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疫情期间按下新基建‘快进键’”的问题,它可以摘抄②句中的明示信息直接作答。第三个答题要点回答了“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出于对疫情发展怎样的考量”的问题,只需要摘抄③④句的明示信息,然后将其整合成一个合乎逻辑的句子即可。

(2)第二级:提取信息能力

有些答题信息隐含在筛选出来的有效信息之中,首先需要考生结合答题指向对有效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由事物到事理、由做法到经验、由行为到理念等维度的提取,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梳理—提取”。

如2020年全国卷Ⅲ第6题的三个答题要点,均隐含在《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的对谈之中,考生可以结合“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答题指向,首先对钟红明的四次对谈进行如下梳理:

对谈一:提及《燃起黑色的春天》;援引“突然理解……文人”的说法;提问“写作动机”。

对谈二:聚焦《钟南山:苍生在上》;概述全书章节及具体内容;提问这一写法的“意图”。

对谈三:概括全书内容;援引“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的说法;提问这一说法的“缘起”。

对谈四:抛出“非虚构”提法;揭示“文学观差异”;提问采用“实地采访”写作方式的原因。

考生在梳理的基础上可以对钟红明的谈话进行由做法到经验的提取:

一是从“对谈一”中的《燃起黑色的春天》及文中的说法和“对谈二”“对谈三”中的《钟南山:苍生在上》及其后记中的说法,可以看出钟红明对熊育群的作品非常熟悉,不仅包括《钟南山:苍生在上》这部作品,还包括熊育群此前的其他作品,进而可以提取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的对谈经验。

二是从钟红明“对谈一”“对谈三”两次提问中采用熊育群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可以看出钟红明的意图——从作者的文章切入谈话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进而可以提取出“重视对方的观点”“营造对话氛围”等对谈经验。

三是从钟红明四次对谈中的提问可以看出其“写作动机(对谈一)→写作方式(对谈二、四)和具体内容(对谈二、三)→文学观(对谈四)”的提问思路,进而可以提取出“逐步深入地提问”的对谈经验,当然,还要结合原文作答。

(3)第三级:比照信息能力

按照答题指向的要求,对两个乃至多个事物的相关信息分别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出的信息加以比照,以探求其相同、相通或相异之处,为进一步作答提供参照,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比照—探求”。

如解答2020年全国卷Ⅱ第6题,首先可以按照“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的答题指向要求,将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信息筛选如下:

贵州省江口县:①战略思想为“依托梵净山,发掘本地资源”。②实际路径为“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推动规模化生态农业发展”。

云南省民族地区:①战略思想为“利用澜沧江及两岸山区的地理环境,发展茶产业”。②实际路径为“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

通过比照,可以探求出两地在精准扶贫工作内容上的相通之处:①战略思想为“绿色扶贫”,其要旨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具体内涵指“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材料三”中还有“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提示。②实际路径为“产业扶贫”,其要旨是“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产业发展的推进链为“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三、坚持“三有”导向,优化复习策略

提升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发力,并牢牢抓住三个关键点:

1.有科学的复习计划

在制订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计划时,要确立三条路线:一是指导路线,不要从方法到方法,而要从实例到方法,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二是训练路线,不要搞题海战术,而要走集约化之路,力求通透,坚持“做一题,通一类”;三是反思路线,做题之后,不只是对答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坚持“做后有思,悟出方法”。

2.有强烈的文本意识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文本不仅是命题的着眼点,而且也是答题的落脚点。无论其试题的情境设定是在文本之中,还是在文本之外,答案的“来源”一定都在文本中。因此,广大考生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文本,“盯着”文本去想问题,把选择题的对位信息找到,把简答题的有效信息找准,并在比对、加工信息的基础上生成有坚实文本依据的答案。

3.有严密的训练试题

当前,制约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效能的一个“瓶颈”就是训练试题不严密。有些试题虽然在命题形式上“高仿”高考,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争议之处,而且在评讲时易引起学生的争论。此类试题让考生越练越糊涂,越练越找不到感觉。为此,笔者建议:给考生训练的试题,教师在布置前要在不看“参考答案”的情况下试做一遍,从答题者的角度来看一看有无不够严密之处,然后做必要的增补或删减,切不可拿不严密之题误导考生。

猜你喜欢
答题试题文本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邀你来答题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