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丽琴,许 燕,刘晓姗,张佳佳,高风云,章 缪,江东菊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助产士服务的对象是母婴及其家庭,“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社会对助产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可以说,助产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关乎每一个家庭。《国家人口计生委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加强助产高等教育,壮大助产士队伍。助产士是一个对专业技术和责任感要求极高的职业,因此助产专业教育必须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以更好地满足临床岗位需要。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阵地[1]。本文结合我校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国内助产专业属于护理大类,所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的妇产科护理实训室,由于实训室数量有限、护理专业学生较多,助产专业实训教学往往与护理专业训练课冲突,难以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助产学中助产技术、新生儿护理等重要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1+X”母婴护理培训班的开办,矛盾更加突出,制约了助产专业发展。
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助产专业建设时往往只重视硬件建设,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而学生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关怀意识等职业素养往往被忽视,但学生的职业素养会间接影响临床职业技能水平发挥。如果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比作骨骼,那么职业素养就是“灵魂”,只有重视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有血有肉”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样,学生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工作,更好地为母婴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首先要保证有足够大的场地。规范化高仿真助产实训室包括产前检查室、待产室、模拟产房、产科病房、母婴同室病房、母婴宣教室、新生儿淋浴室等,至少要有500~600平方米。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只有两三个实训室,且设备不齐全,并与护理专业共享,影响了教学质量。
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经费保障,助产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学生人数不多,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往往较少,只能满足平时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耗材补充等需要。改造扩建实训室需要新场地,而规范的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要模拟医院妇产科环境,高仿真模型设备价格昂贵且更新换代快。场地装修、购买高仿真仪器与设备,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学校无力承担,严重制约了实训基地建设。
助产专业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的护理专业学生,学历层次低,临床经验不足,实训室环境卫生维护与实训指导意识淡薄,带教能力不足。合作医院的医生、助产士、护士临床经验丰富,但往往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带教。此外,医院与学校学术交流不多,医院先进的医疗资源与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未能共享。
助产士是介于妇产科医生与护士之间的角色,只有将两者区分开,才能提高助产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我院与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医校合作,成立助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前期下临床调研,了解助产临床工作范畴,改造并扩建助产专业实训室。聘请行业专家来校指导,与学校助产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探讨如何建设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综合考虑医院产科布局,按照临床岗位需要,将助产士常用技术及护理技能操作纳入其中,采购高仿真仪器设备。
首先,营造高仿真临床环境,根据助产专业特点,把“珍爱生命,关爱母婴”作为实训基地人文建设的主题,从爱心、耐心、责任心角度精心布局。例如,搜集妇儿领域名人名言张贴在实训室走廊和各仿真实训室,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就像走进医院产科病房。其次,制作实训室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图张贴在墙上,师生严格遵守,进入实训室一律穿工作服[2],营造“教学中有产房、产房中有课堂”的教学氛围。开展情境化实训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得以提高、责任心得以增强。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的感受的积累和发展[3]。如我院在平产接生(包括产前检查、产前外阴消毒、铺巾助产、助娩胎盘、新生儿护理)技能操作练习与考核时,把助产专业学生按4人一组分组,分别扮演产妇、助产士、巡回护士、新生儿护理护士,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责任心。
通过医校合作,形成以助产专业学生为主体,以助产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为核心,医院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将两间普通教室改造为一体化多媒体教室,把教学内容同临床工作任务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个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全天候开放实训室,采用组长负责制进行课后训练,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社会人”,体现“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促进学院、行业和医院长足发展。
按照助产行业发展趋势和医院需求,开展助产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与教学医院或合作医院共同申请项目,争取项目资金。使合作医院在分享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除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设备外,还可派临床助产人员参与实践教学与考核,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派专业课教师去合作医院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其教学水平。合作医院的助产士、护士也可与学校教师交流,通过学校、医院双向互动,促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全面提升,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
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建设实训室时不仅满足实训教学需要,还要满足人社部门育婴师、妇幼保健人员、月嫂等技能鉴定需要,逐步搭建技能鉴定、培训服务、在岗教育、对口支援等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4]。
制订医校双方指导教师培训计划,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医校共建模式,即医校联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临床科研和学校教改项目工作为契机,采取短期脱产和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将“引进来”“走出去”“多向培训”相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一支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引进来”,即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聘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助产士或护士到校任教,承担助产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走出去”,即鼓励校内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取得“1+X”证书(护士资格证+妇幼保健人员、育婴师考评员、母婴护理考评员、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参加护理专业继续教育,定期到医院进修。教师通过实践,了解专业新知识、新技术,行业新动向,提高专业水平和带教能力。
“多向培训”,即聘请行业专家对实验教师进行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对行业专家进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培训,提高其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
助产专业不是一个新兴专业,但是在强调“以人为本”、促进母婴健康的大背景下,助产专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发展。助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也应从传统的妇产科护理实训室脱离出来,向实用型、综合性和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高仿真综合助产专业实训基地。我院在医校合作背景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除了满足校内实训教学需要外,还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育婴师、月嫂等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在岗教育等社会服务。总之,助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助产专业教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也能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和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推动区域卫生事业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