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旭娇
(长治卫生学校,山西 长治 046000)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而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旨在推进“三教”改革,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笔者在此分享备赛过程中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引领下开展教学的心得感悟。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理念,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如此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布鲁纳曾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1]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方式,24小时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由此得出启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践、体验,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获得的知识,远比通过教师单纯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得到的知识要有效。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越充分,学生主体地位就越稳固。教师主导不是去“控制、强迫”,而是重点体现在“导”上,把学生“导”向一个主动求知的情景中去。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营造气氛等,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平台与机会。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善于激趣,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是给学生明确的任务,这个任务既是能吸引学生的,也是学生有能力去完成的,这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有趣;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把握启发引导的时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善于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身心协调发展;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敢于冲破种种束缚,敢于质疑,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正确的见解。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制定本次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对整节课有清晰的构思,做到胸有成竹。
在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前,复习呼吸系统解剖与功能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深入理解,是课前学习目标之一。为实现此目标,课前教师设计3个学习环节:一是组织学生到学校生命科技馆参观解剖标本;二是精心挑选呼吸系统生理功能相关动画上传到教学平台;三是完成教学平台上发布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测试题,教师将自测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起到指导、督导、激励作用。这些学习环节中,教师的组织、引导、督促和及时点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而吸烟与该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为强调吸烟对呼吸系统的严重危害,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以“珍爱生命,远离香烟”为主题的科普画报。画报形式由学生自创,教师提出问题作为引导,如吸烟为什么会损伤呼吸系统、吸烟对身体有哪些危害、当身边人吸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等,并给出小组分工建议,指定负责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普画报,教师针对每一小组的画报及时给予评价反馈。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很好地掌握了“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密切相关”这一知识点,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珍爱生命意识。
课中在任务驱动下,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听的课堂变成说、演、练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学生在参与探索、讨论中获得新知。
在学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这一知识点时,采用病例讨论法。教师以小视频形式呈现临床病例,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假如你就是这位患者的接诊医生,你认为该患者得了什么病?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在10分钟内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出诊断思路。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去聆听、指导,发现存在的问题,鼓励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分别给予评价,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强调疾病的诊断思路,使学生印象深刻。角色转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爱伤意识;临床病例教学创设情景,开展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逐渐培养了勤于思考、热爱劳动的习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了学习目标。
在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训练”这一技能时,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为“视频示教—学生模仿—教师纠正、示范—学生练习—互助学习—情景模拟”,学生只有去“做”才能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质疑、释疑、进步、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示范、纠错、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做中学,做中纠,做中练”,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带领下到学校附属医院内科进行见习,接触真实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询问病史,写主诉、现病史,看电子病历,参与病例讨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技能、内化知识,进一步培养疾病诊疗能力,了解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实时感受专注、敬业、严谨、耐心等工匠精神,提高职业认同。同时,教师会将一些视频或文章推荐给学生。如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相关视频发送到班级群,让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坚定职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因为是医生”系列文章、视频推动给学生,旨在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教师组织活动、推送资源等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其主导作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等来提升自己,体现了主体地位。
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从“观众”变为“主角”,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能力方面,新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更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考、探索能力和学习习惯,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师生是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2]。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得更准确,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环节,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
不足: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全程神游,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其他要素,如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责任、对小组任务的评估等。
改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要想落到实处,就需要精心合理的教学设计[3]。教师不但要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还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要思考学生分组是否合理、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价值、是否关注到所有学生并做到因材施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认真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生,继续研究并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