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备赛反思与体会

2020-12-30 01:42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学时职业院校成员

朱 琳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1741)

2010年第一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拉开序幕,该项比赛旨在推动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2012年高职院校被纳入该赛项,大赛也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2018年大赛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大赛由以前重点考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拓展为全面考查教师教学能力[1]。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教学能力比赛)是职业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第一年,也是新方案实施的第一年[2]。与2018年相比,2019年大赛赛项设置有所变化,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3个单项赛项整合为一个综合赛项,从“一个教学任务或教学单元”延伸为“不少于16学时的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公共基础课程不少于12学时)”,重点考查参赛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评价、反思、改进的能力。在新赛项、新方案下,我校团队在2019年国赛备赛过程中边探索边实施,最终的作品《关爱老人,守护健康》获得中职组一等奖,现对团队备赛过程、现场展示进行回顾性梳理及反思。

1 解读文件,斟酌选题

教学能力比赛是当前全国范围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2019年赛制较往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校团队成员对《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文件中“课程思政”“1+X”“三教改革”等精神要求及改革要素,选择了我校课改比较成熟,且和当下政策方针、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紧密的老年护理作为参赛课程。

2 潜心研究,团队备赛

2.1 开展社会调研,明确课程地位

从省赛冲出重围后,学校组建国赛指导小组,给予团队调研及考察机会,团队成员代表实地考察日本养老院,了解日本养老机构现状及当地医务工作者护理老年人的工作流程。团队成员调研当地养老院、精神障碍老人的失智园以及综合性医院的老年病房,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不同机构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收集工作流程及评价标准等,并将其作为教学参考资料。邀请当地资深护理专家参与讨论团队作品,做到与临床一线最新要求相吻合。

老年护理是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专业方向课,针对该课程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及发挥的作用,团队成员进行思考并梳理该课程的课程地位关系图。该课程教材内容与临床调研结果不相符,这决定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教材内容重组。

2.2 重组教材内容,设计学习路径

针对我校《老年护理》教材部分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且一些内容与《老年照护》重合的情况,在调研最新养老员行业标准、老年护理岗位任务基础上,结合相关文件精神,团队成员对接养老员与老年照护行业标准,整合《老年照护(初级分册)》,按照老年人“健康→退化/疾病→死亡”的生理规律,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6模块68学时的教学内容,每模块下设教学单元与任务。我校学生是中专护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深度不够,对工作场景体会不深,因此,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单元任务的难易程度,制作配套活页讲义,讲义内容涉及爱老人情景、活动任务单、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主线。

完成教材内容重组后,我校指导小组组织团队进行讨论,选择课程重组后的第四模块“老年人日常常见问题与护理”作为参赛作品,并修订日常实施的教案。原内容是并列无序无逻辑的老年人日常常见问题,讨论后确定课改方向,即让学生跳出单一无序的老人日常问题独立学习模式,抓住老年人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老年综合征,以此为主线,层层递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总→分→总的学习模式,设置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

2.3 对接临床,优化课堂结构

在明确作品设计思路后,我校参赛团队和老年护理课程其他教师针对每个单元进行课改,每个单元的任务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优化课堂结构。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课前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课上将知识融于案例情景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以任务演练形式让学生评估问题、制订方案及宣讲,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展示所学知识和创新成果,通过制作海报及宣传单提高健康宣教能力。改变传统讲授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医院护理工作过程。按总→分→总(概述→各功能衰退→综合衰退)的顺序讲授教学内容,每个单元前接上单元、后续下单元,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分析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设计。

2.4 录制视频,突出主题

根据比赛文件要求“录制2~5段真实课堂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总时长为40~45分钟”,团队成员决定每人录制一段,选择内容相对独立、教学主题鲜明、个人风格鲜明、教学模式不同的真实课堂视频。说到真实,是基于我校目前已有的设备环境、日常教学中已用的技术资源,而非比赛临时搭建的。“老人为本、人文关爱”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思政元素,故视频一的主题为“人文关爱”。对于护理专业而言,除了知识,技能也非常重要,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日常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也是视频二的主题——“理实一体”。以前传统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团队的日常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探究的学习意识,故视频三的主题为“合作探究,做中学”。

在提交资料的最后时限,团队成员按文件要求准备好所有资料(教案、教学实施报告、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堂视频)。

3 决赛冲刺,沉着应对

决赛前半个月我校收到入围国赛的通知,团队成员再次研读比赛方案,明确现场比赛环节及要求,准备决赛内容,包括16学时的教学设计解说、16学时的模拟上课片段以及答辩。决赛前一周,团队成员参加我省组织的国赛现场模拟比赛,从抽签到展示环节,完全依据国赛现场要求进行设置,虽然模拟比赛准备不充分,但让团队熟悉了答辩流程,明确了应该完善的细节。

3.1 教学设计解说

根据现场随机抽取的1学时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解说,要求在6~8分钟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仅说1学时内容,还要说清楚该1学时对整个课程和16学时作品的作用等。

3.2 模拟上课片段

模拟抽取1学时内容的上课片段进行展示,要求在8~10分钟完成,该上课片段应和教学设计解说内容对应,而非压缩的课堂展示。该环节重在考查教师教学基本功及教学素养。

3.3 答辩

屏幕上的问题呈现后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意思,然后内心列出要点再进行回答,回答时要以作品为基础,之后认真回答评委的提问,若有相应佐证材料,可向评委展示,时间总共为10分钟。

4 取胜关键,回归初心

关于这次比赛,团队成员没有专门研究如何出新、出亮,而是沉下心反思日常教学,找到需要改变的地方,返璞归真,以教育为本。

4.1 以立德树人为本,开展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专业性质、课程目标,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增加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同理心,而非单纯讲授职业精神内容。以“体验—体会—内化—外显”为情感发展路径,根据单元教学任务,逐渐培养学生“知老—懂老—尊老—爱老”情感,培育爱心、耐心、细心、同理心、责任心“五心”。

4.2 落实教学标准,关注目标关联

本次大赛关注参赛作品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关注教学实施与学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关联性[2]。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置、达成情况如何、如何评估达成度等,这些都是需要呈现的要素。本作品采用国际李克特五级服务评价形式,自制学习活动评价表,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方式,强化学生对老人医疗护理和情感关怀意识。

4.3 对接工作过程,优化课堂结构

职业教育要对接职业标准,关注相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基于临床工作过程,优化课堂结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及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使其在课堂上体验临床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4 善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问题

不刻意追求和使用高大上的设备或软件,从解决传统设备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看不见、摸不着)或提高教学质量角度出发,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关设备或软件,不能本末倒置,要遵循内容永远为本、技术只是手段的原则。

从备赛到决赛,团队成员经历了大半年时间,要做出落地而优秀的作品,必须依靠“一点两力”,“一点”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两力”是外力、内力,外力是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校内专家的持续指导、外界专家的思维拓展,内力是团队成员思想统一、齐心协力。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经历过许多次的自我否定、作品设计推翻重来,而学校领导的全程支持、指导小组的背后推动,给了团队成员坚强的信念,让团队成员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领悟到教育的本质,舍弃不该有的炫目技术,领悟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抱着课改的心态潜心研究,认识到国赛对课改的引领及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学时职业院校成员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