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21)
关于足球的起源,国内通常认为发源于我国古代,称“蹴鞠”。从炎黄时代就有关于蹴鞠的传说,而有史料记载的蹴鞠运动起源于战国时期,《战国策》中提到苏秦到齐国游说齐宣王时,感叹其都城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蹴鞠者”。汉代时便有了第一本关于足球运动的专著《蹴鞠》,宋代时出现了依靠踢球来维持生计的艺人,北宋徽宗赵佶尤爱蹴鞠,著名奸臣高俅便是依靠高超的蹴鞠技术博得时为端王的赵佶青睐,才得以在后来北宋朝堂之上权倾一时。到明清时期,蹴鞠运动进入了衰败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北宋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军民人等沉迷蹴鞠这种娱乐活动无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加以严令禁止。所以蹴鞠运动在上层贵族生活中销声匿迹,在民间虽有存在,但影响甚小。由此我们也可以合理推测,正是明清两600余年的官方禁止和近代百余年来国家积弱、列强入侵的历史,导致了我国蹴鞠(足球运动)的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无暇顾及重视体育运动。直到重返联合国、改革开放后才逐渐重视和提倡体育运动,足球这种被国人遗忘了几百年的运动,终于伴随着西方现代足球风潮的影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关于足球是否起源于西方这种观点,就目前中西方的史料记载来看,足球的确是起源于中国,只是通过战争传入英国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随着现代足球规则的不断演变和规范化之后,攻守矛盾是足球阵型变化的根本动力这一特点越加明显,这就要求球队的每个球员在自身有过硬素质能力的同时,兼顾团队的协调的战略战术问题。但球场上比赛形势瞬息万变,不可能循规蹈矩地去应对一切突发性状况。球员们本身的应变能力和稳扎稳打的技术最为关键,而这方面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形成一种反应本能。采取何种训练方式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通过对西方各国球队训练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协调性训练是比较理想的模式。而现在小学足球教育的现状还是依照传统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义务教育阶段无论主要科目还是次要德育科目,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大量的时间用来照本宣科,传授纸上知识。小学生多数本就好动耐心差,消化领悟都勉强,更毋论自己花时间去将学习到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演练。运动本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技巧,提升技能,若是从小就以理论加以训诫,在兴趣培养上便已失去先机。足球运动的对抗性和竞技色彩都很强,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很容易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和刺激感,促使他们喜欢上这项运动,在老师和团队的引导下持之以恒的加以训练,假以时日便会看到成效。而增加训练强度,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彼此配合,在学生主要学科学习时间之外的训练做出合理安排,在义务教育阶段既不耽误学生的学习,也能培养足球方面的兴趣,发掘有潜力者来进一步培养训练。
足球是一项对个人和团队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不仅要求个人技术上的明显优势,也需要整个团队在长期互相磨合情况下的默契协调。本文强调的协调性是指身体各部分之间在进行运动时动作、速度、方向等方面的平衡稳定,提高协调性,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足球基本技能。将这种训练要求从个人推及团队,就能有效提高整体素质,进而在赛场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下文将分别分析协调性训练对学生个人和团队训练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足球训练要强调协调性?首先,一方面是足球运动本身的竞技和协作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体育运动的基础需要在协调性训练才能奠定。基础包括运动灵敏性、高效性、负担合理性等等,针对这些基础要求,有的人生来便有这方面天赋,但有的人通过后天的训练也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所以协调性训练便是对有天赋者进行强化练习,后天努力者需要从基础练起,把身体和头脑的灵敏度提高,才能进入下一步,扎实地练习技能。灵敏度高的学生在训练时可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激活肌肉纤维,加强对颈部、肩关节、背部、膝关节等处细微运动的控制,在运动中才能感觉到应对较为轻松,而非吃力不讨好;其次,协调性训练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对有兴趣的事物才能长时间保持专注并乐此不疲,足球运动的激烈对抗性能激起一部分学生的好胜心,在战术和技能方面主动地加以精进。这样在小学阶段,学校就可以甄选出表现优秀者,考虑进一步培养,也是在为国家的足球事业准备、训练预备役,对国足是一大潜在助益。
这方面的体现主要依靠体育教师和学校的安排,小学生处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还是兴趣爱好的培养都还在起步时期。身体素质方面也需要学校时刻注意。学校倡导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运动,从有利方面来说,是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体育运动上的兴趣;但不利方面就是,学校要承担一定风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学校在第一时间难辞其咎。所以现在大部分小学都不甚重视体育课程也许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和担忧,秉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把学校的关注重心都放在主要科目的学习上。当然这是为下一步进入初级中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但其实从另一角度思考,将学生集中在教室内学习,是最安全、最保险的教育方式。像体育运动这类户外教学,尤其是足球运动的对抗性太强,在初步分散学习的时候,还能很大程度保障每个学生的安全;但等到训练相对成熟后,分队比赛就不可避免,到时体育教师和学校就会压力陡增。那么学校在课程的内容、时间、强度上的安排必须得慎之又慎,如学校安排得当,教师教授和训练的过程就会有效且安全。这便需要各地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安排,必然会遇到很多细节性问题,但为了小学阶段的安全足球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师在学校合理的课程安排下开展协调性训练,创造训练情景。这需要将理论和实操第一时间加以结合,给学生以深刻印象的同时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训练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练习的熟知程度和潜在擅长技能点)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这样不仅能保证小组训练水平的稳定,也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在小组训练时也能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取长补短,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亲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开设足球课是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小学阶段足球特色学校的开课率达到70%以上。作者拟结合相关机构对小学足球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小学足球教学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11月在广州主办了面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青少年校园的足球联赛,来自十二个省的试验区学校多支足球队参与了比赛,主办方便对参赛学校的足球课程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阶段由于体育课程市场安排充裕,在足球特色学校,安排每周一节足球课的达70%以上。有一定资金和办学实力的小学,会聘请2-3名足球专业能力比较过硬的体育教师来制定足球课程的教学模式,所以小学阶段的足球课程安排训练是比较合理和充足的。通过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训练效率,这自然离不开协调性训练。前文论及了协调性训练在小学足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专业的体育教师必然更能利用这种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在2017年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完成了教育部规划的2016年度校园足球培训计划,就这一情况也进行了基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同样显示足球特色小学每周开设足球课程的达80%以上,但初、高中的情况就不尽如人意了,而且发现50%以上的特色学校没有专门的体育课程教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哪怕是在足球特色学校里,都难以做到理论与实操并重,更毋论在“重文”的大背景条件下,足球教育在广大小学中的开展情况可想而知。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制约校园足球运动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有关领导不够重视或者过于谨慎。学校只注重主要课程的教学质量,潜意识里认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过一句口号,对于相关体育活动的组织敷衍了事的情况不在少数,这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其实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在调查中校长们所坦承的情况——保证学生安全是首要问题。为了关注每个学生的安全,学校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会时刻谨慎小心,颇有如履薄冰之感。尤其是小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还处于懵懂阶段,身体也比较脆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会束手束脚得多;二是校园足球活动的资金来源缺乏稳定保障。虽然国家体育总局每年会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4000万人民币作为专项经费,但校园运动场地的开辟和维护、运动器材的提供、开办比赛的经费等等,在全国众多院校的现实面前,光靠国家和学校来支撑,还是有杯水车薪之感;三是学校和家长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有的认为体育生低人一等,不给予充分关注;有的认识到职业体育选手的就业前景后,认为只要球踢得好,不学习也照样上名校。这些错误观念都代表了部分学校和家长对于足球课程开设后的前景预判,不利于学校合理安排足球训练课程。
综上所述,通过对足球的起源和发展梳理,了解了相关历史情况。结合现代足球的规则和特性,对协调性训练在小学足球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认知。最后结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相关调查结果,对目前国内小学足球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列举和分析。总体而言,中国足球事业必然要从足球教育抓起,足球教育则必然从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夯实人才基础,才能结出丰硕的事业果实。那么落到实处,协调性训练是小学足球教育应当注重的方式方法,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充分重视,以便于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得到关于足球知识的有效引导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