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祥林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中医儿科学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重要的医学临床课,也是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主要课程。目前,医学教育推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对接,提高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是当务之急,中医临床教师责无旁贷。
高职高专学生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而基层医院分科不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以后不会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因此对中医儿科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中医儿科学的部分病种与中医内科学相同,学生认为中医儿科学可学可不学。人们经常用“小儿科”来形容一件事情很简单、不重要,当高职高专学生面临“小儿科”的学习时,很多学生的想法就是这门课不重要、很简单,在态度上没有完全重视起来,学习上多有懈怠,最后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职高专中医儿科学教学的专业教师,笔者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完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中医儿科学研究的是自胎儿到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小儿,他们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小儿从其生命的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整个过程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之中[1]。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营养所需、保健要点、疾病的类型及发展预后等,均与成年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且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中医儿科学的病种不同于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疾病不同于成人疾病。在小儿生理特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图片与生动的语言来突出小儿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如用图片展示小儿的胃与成人的胃在形态和位置上的不同,用生动的语言分析为什么小儿吃奶后会发生生理性溢奶,怎样缓解这种溢奶,进一步讲解小儿的胃与成人在功能上的不同。这样的讲课,既关乎小儿,又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讲解小儿的病理特点时,用鲜活的案例来讲述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辨证论治和预后转归等方面的特点。如邻家的孩子发烧,服药后退烧,次日去郊游,回来后又出现发烧,引导学生思考孩子的疾病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预防等。在讲述儿童的喂养时,对幼儿时期的喂养,可播放生活中录制的经典画面:中国家长端着饭碗跟在孩子后面追着喂饭,用不同的条件引诱儿童吃饭等,让学生思考是否应该如此,从而引导其探寻正确的喂养方法。这样,在最开始的几堂课中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真正进入儿童的世界,认识到小儿的特点,引导其对儿童的关爱,对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和探究小儿疾病逐渐产生兴趣,进而愿意深入学习,愿意运用自己的所学为儿童解除病痛,促进其健康。
中医儿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基础知识以及各系统小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要做到根据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情分析认真选取教学内容,做好备课、教案撰写和教学设计等。首先,专科层次中医儿科学的课件和讲授的内容不能完全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料,应根据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取基层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教学内容。如目前常见的手足口病,应列入教学内容中单独教学,而较少见的麻疹等出疹性疾病,可相应缩短教学时数。其次,妥善处理中医儿科学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中医内科学的关系,内容重复的尽量减少讲授,如胃痛、常见虫病等,让学生课下自学;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儿科学都有的疾病,讲解重点突出儿科的特点,如感冒、缺铁性贫血等。感冒在小儿来说一是容易出现3个方面的兼夹证,课堂讲解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此兼夹证,出现兼夹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处理方法是什么;二是其临床证型相比成人简单,讲述时注意加以对比区别。再次,在中医药治疗方面效果不明显、缺乏特色的疾病多安排自学,如新生儿疾病中的胎怯、新生儿肺炎等。
2.2.1 线上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学生人手一机,对网络非常熟悉,也热衷于上网。因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中医儿科学教学,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线上教学可利用雨课堂、职教云等网络平台,把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网络平台上提前发布需解决的问题、典型案例或讨论课题,让学生课前到图书馆或通过手机查阅资料,深入预习课本内容。此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疾病的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又能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和对疾病的临床诊疗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提出的问题或案例应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使学生在查阅文献后能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并收获自信。线上教学让学生提前观看网络平台上传的教学课件、视频,对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先自我学习了解,不懂的地方在讨论区提出,并完成预先发布的练习题或自测题。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则根据学生反馈的不懂内容和重难点进行讲解,既使讲解有的放矢,也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2.2 线下教学丰富多样(1)充分运用多媒体功能。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医学教育尤其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用其展示丰富的临床病例图片,如描述小儿泄泻时不同性状的大便、急性肾炎的不同血尿,直观形象;用视频、音频播放小儿生长发育常用指标的测量、临床疾病的诊治规范,形象生动,改变了传统单一板书教学的枯燥和单调;用思维导图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清晰易懂。但多媒体教学需要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关键知识在黑板上书写,二者互相取长补短。
(2)辅助讲解新进展。按照循证医学观念,临床课程教学,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还应补充疾病诊治的新进展和新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拓展课外知识。如在母乳喂养的讲授中,小儿的断奶时间,书本中写明最好是10~12个月,但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议,纯母乳喂养到宝宝6个月,之后添加辅食,并持续母乳喂养到宝宝两岁或两岁以上。泄泻在西医称小儿腹泻病,除了讲解中医对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外,还要讲解西医对腹泻病的诊断标准、最新治疗原则和处理方法。
(3)结合临床经验讲解。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理论与临床密不可分,因此,中医儿科学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有中医儿科学临床诊疗经验,课堂讲解时,将自己或名医名师的治疗经验分享给学生,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只讲书本知识,理论与临床脱节的情况发生。如泄泻的病机病理中“湿滞”是关键,因此,治疗中如何祛湿,常用治法和药物怎样选取,治疗效果如何,这就要结合教师临床经验进行讲解,如用羌活、防风等风药胜湿;用藿香、佩兰、白蔻仁芳香化湿;用茯苓、薏苡仁、扁豆淡渗利湿;用法夏、厚朴、苍术苦温燥湿;用猪苓、车前子利水祛湿。
(4)对接执业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临床科目之一,共占20分。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是医学院校能否按计划招生和继续办学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医儿科学教学还应紧密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一是在教师教学方面,从课程标准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讲授,均应全面对接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教学内容突出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课堂讲解分析考点,课后加强执业资格考试典型例题的训练。任课教师还应根据课程特点指导学生应试技巧和注意事项。二是学生学习方面,建立学习小组,遴选课程代表和小组长。课程代表负责抽查小组长的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小组长负责抽查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抽查课程代表的学习情况。三是学校方面,增加相关模拟考试,如学期课程综合知识考试、实习岗前技能考试、毕业考试等。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而实践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在校操作训练,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小儿生长发育基本指标的测量;光照疗法、母乳喂养指导、脐部护理、雾化吸入、指纹诊法等儿科基本技能操作,让学生有亲自动手检查和操作的机会,掌握扎实的中医儿科基本技能。教师应上好每一堂实训课,可先由带教教师示范操作基本要领,学生观摩后,亲自动手完成,教师及时对其操作进行点评。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还可充分利用临床见习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在见习中多查看临床病历,跟随住院医师收治患儿,听上级医师查房,参加疑难病例讨论,观摩危重病例的抢救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理论讲授的内容,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这一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学生、医院教学管理人员、带教教师共同完成,见习结束后,学生上交学习总结和临床病例总结。
3年的专科教育中有一年时间在临床实习,故临床实习阶段对学生的有效管理非常重要。制订《中医儿科学实习管理规范》,详细规定实习医生作息、查房、病历书写、技能操作、日常考勤等制度。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实行一对一出科考核,从理论考试到临床操作逐一过关,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改变传统考试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如中期笔试、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特别是实践能力考查,利用标准化病人,客观评价学生的问诊及查体方面的技能,既能解决临床病源不足,避免法律纠纷,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教师最后的总结点评,学生将会进一步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同时加强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从中医儿科学的第一堂课开始,中医儿科学教师就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的图片、真正的临床患者,让学生进入小儿的世界,感受其无病时的可爱,了解其有病时的痛苦,激发其解决小儿病痛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学习兴趣,相信一切困难都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