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峰 苏彦捷 著
语文出版社
2020.5
35.80元
王登峰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2020年2月,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心理学会,联合全国各地的心理学专家一起,在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和“全国校园足球官方”公众号推出特别栏目“用‘心战‘疫”,详细解答学校师生及社会大众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心理问题。《心战疫——学校与家庭心理防疫指导》一书精选其中的部分文章,方便学校师生及社会大众阅读使用。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策略
一、新冠肺炎危机的性质:实实在在又飘忽不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场噩梦,让人措手不及。新冠肺炎的可怕不仅仅在于一旦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就有可能染上该病,而且在于目前还无法确认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和具体传播方式,尚未得知如何消灭这种病毒。这是一种实实在在又无法确定的巨大威胁和潜在忧患,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度恐慌。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灾难,但像新冠肺炎这样威胁巨大,人类又对其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只有2003年在中国出现的“非典”,以及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这两次灾难与此相似。这两次灾难对人们的影响巨大,使人们感受到了巨大和实在的威胁,却对可能的后果以及如何自我保护不太清楚。
新冠肺炎的阴霾就像笼罩在人们头顶的放射性灰尘,时时刻刻都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人们又不知该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所有的防护措施也都仅仅是减少威胁的手段,根本没有完全保险的措施。感染的威胁就足以让人恐慌了,而感染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剧了这种恐慌。
二、对危机的反应:恐慌与信息饥渴
面对巨大的威胁,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慌和尽快逃避。目前仍存在信息不通畅的问题,小道消息、谣言更是大行其道,于是出现了抢购、离开“疫区”等情况。人们全力搜寻有关的信息,并由此造成传闻、谣言的滋生和蔓延。人在面对威胁的时候都希望多知道一些相关的信息,以对自己不明确的未来增加一些明确度或控制感。由于疫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蔓延开来,人们对待传言往往会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从而导致了恐慌情绪的加速传播。这种恐慌的传播效用是叠加递增的。
搜寻信息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但过分地搜寻信息而不问信息的来源,只希望从众多的信息中理出个头绪,其实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除四处搜寻信息以外,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信专家的意见,尽最大的努力实践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如采取居所消毒、通风、戴口罩、洗手等卫生手段,不去人多的地方以减少感染,调整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等。人们唯恐少做了任何一项而导致对自己的伤害。
应该说,这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早期反应是正常的,由此形成的“新冠肺炎型生活方式”尽管存在过分反应等不理智的成分,但的确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方式。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应对不确定的巨大危机,为自己不确定的命运带来了许多的安慰,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的最好的保护——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可能的传染源的自我隔离以及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等都是目前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方式。
三.高度緊张之后的反应:保持与恢复
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降临的时候,人们会迅速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应对威胁,但这种改变实际上是一种被迫或强加的改变,与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别。这种差别在给人们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即使短期内危机不能解除,人们也可能会逐渐降低对危机的情绪化反应,能够冷静对待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可以一方面从恐慌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又保持必要的防范措施,于是逐渐稳定情绪,正常生活。
危机的持续存在也可能会带来两种极端的反应,要么会由于持续的紧张和不安造成身体的损害或心理的困扰,要么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生活模式,而不管危机是否已经过去。
持续的紧张不安当然是不足取的,而且事实上这样的人也比较少,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需要专业帮助,如求助心理医生等。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放松警惕、忽视防范的情况则更容易出现。即虽然危机并未解除,但人们的防御却自动解除了。人们从恐慌中走了出来,但却走向了更危险的情境: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因为烦躁或冲动而降低了防范意识,这是更大的危险。
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应对新冠肺炎所需要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原来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之间有着太大的差别,人们是由于惯性而不是理性才做出这样的调整的。正像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分恐慌是不理智的一样,过分松懈同样是不理智的,而且是更大的不理智。
四.应对新冠肺炎危机的策略:调整与战胜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人们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种,即直接针对问题的策略和直接针对情绪反应的策略。
直接针对问题的策略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威胁,就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即通过找到病毒并杀死病毒,使自己从威胁中解脱出来。遗憾的是,这目前还做不到,而且这应该是专业人士的工作,普通人对此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
直接针对情绪反应的策略是指把精力放在通过各种方式减轻问题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上,目前而言就是采取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等看上去被动的应对方式。
通常情况下,直接针对问题的策略往往有比较好的效果,而直接针对情绪的策略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而伴随有消极的后果。但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后,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现象: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到稳定和调节自身情绪、拥有良好心态的居民,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的健康状况都明显好于其他人;而在通常情况下往往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另一种应对方式——主动制定计划去直接解决问题,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说明,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种巨大但不确定的威胁时,看似被动的应对方式却有着积极的效果。因为目前人们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不接触病毒的可能来源以及提高自身免疫力,实际上都是被动的。当然,要落实这样的被动措施,是需要人们付出积极主动的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