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接”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研究

2020-12-29 11:57姜福祥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2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高职教学模式

姜福祥

摘要:该文提出了一种“五对接”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将华为ICT国际认证的标准、内容、培训模式、考核方式、行业应用实践案例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ICT国际认证的高度融合。具体来说,以专业课程和华为认证项目对接为突破点,校企双方共同分析认证大纲,构建课程标准;参照华为ICT国际认证项目的考试内容,选取课程内容;借鉴华为认证培训模式,嵌入专家级认证项目的面试环节;参照认证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对应面试,过程考核对应实践操作考试,期末上机测试对应认证笔试;将华为ICT行业应用实践案例转化为课程项目资源,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通过“五对接”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

关键词:五对接;课证融通;教学模式;ICT;高职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2-0130-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目前高职院普遍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目的在于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效衔接起来,从而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认证内容及要求已逐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已经与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形成了双赢局面。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提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可见,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证证书社会认可度不够。按照现行的“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分别属于两个独立系统,两张证书之间关联较少,缺少衔接与对应。这就导致了证书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考证只是为了完成毕业基本要求,很容易形成“为了考证而考证”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模式。二是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紧密度不够。高职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工作岗位的内容及能力要求决定了课程的设计方向。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导致课程与职业岗位紧密度不够的问题。毕业生即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企業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一些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后仍只能适应中级工或初级工岗位工作要求。三是专业课程与认证项目的对接不够。对于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不少高职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多数还是侧重于认证的考前辅导和集训,将认证项目的标准、内容、考核要求、培训模式及行业实践应用案例转化为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只是笼统的将认证项目作为实训项目或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嵌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并未深入研究如何将认证与课程进行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是教师团队职业技能偏弱,职业技能认证高级通过率较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不够,导致在指导实训技能类课程时往往会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保守单一,导致很难指导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认证高级证书。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五对接”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即将华为ICT国际认证的标准、内容、培训模式、考核方式、行业应用实践案例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ICT国际认证的高度融合。

“五对接”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如下。

1 课程标准对接认证标准

以专业课程和华为认证项目对接为突破点,校企双方共同认真解读、分析认证考试大纲基础上构建课程标准。分析认证大纲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总结出教学的基本要求;参考认证考试内容的要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认证的实践考试项目设计典型项目任务;参考认证培训课时,安排各教学环节;使用华为网络学院的认证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资料。课程考核标准参考认证考核的标准与方法,结合过程考核,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考核标准。最终制订出与ICT行业认证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2 课程内容对接认证内容

按照ICT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参照华为ICT国际认证项目的考试内容,选取课程内容;依据华为ICT国际认证标准要求,以认证项目为载体,并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高职院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高职院学生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3 课程教学模式对接认证培训模式

认证考试不仅仅是理论考核,还包括实践操作考核和面试环节。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前面两个环节,而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借鉴华为认证培训模式,嵌入专家级认证项目的面试环节,主要针对认证理论、实践和面试三个考核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理论基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践采用任务教学模式,面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深化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资源建设和储备。以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对照建设标准和指标,进一步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和优化。其次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教师信息化大赛为抓手,让教师在大赛中进行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带动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再次是创新和实践“两维三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创新MOOC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过程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都要明确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又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信息化手段还可以帮助教师更为精准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设计和优化,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范式。此外,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课程教学辅助软件,以游戏闯关方式引导学生来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虚拟仿真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体验和感受工作现场,熟悉工作流程,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职业技能。

4 课程考核方式对接认证考核方式

根据华为ICT认证项目的具体考核标准,结合历年真题进行模拟考题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编制校本模拟习题集,强化模拟考试,提高考证通过率。在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中采用平时考核与过程考核、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参照认证考试方式,平時考核对应面试,过程考核对应实践操作考试,期末上机测试对应认证笔试。考试形式与认证考试接轨,并参照真题题库的试题模式进行组卷;分阶段实行过程考核,参照制订的课程标准,考核每一阶段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记录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可以以考证成绩来置换课程期末成绩。

5 课程项目设计对接行业应用实践案例

对照华为ICT认证标准中职业岗位技能点的具体要求,将华为ICT行业应用实践案例转化为课程项目资源,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将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细化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效衔接。通过对接行业应用实践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

按照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教学项目,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一是教学项目设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方共同调研和分析课程服务的职业岗位需求、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习任务进行重组,设计教学项目,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二是项目化教学师资队伍组建。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化教学团队,企业人员全程参与课程项目化设计、实施和考核,实现项目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效对接,促使项目化教学取得实效。三是项目化教学改革配套资源建设。按照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教师提前设计项目总体设计方案、项目任务书和考核表,编写工作操作手册,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任务实施报告书;建设项目化课程配套的数字化资源,保障项目化教学顺利开展。四是项目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联系起来,体现真实生产环境的要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技能。五是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考核、结果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学生、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多方参与考核,创新实践多维度考核;在考核实践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李秀,陈蕾,陈宏伟.1+X证书制度下试点专业"课证融通"课程建设[J].山西建筑,2020,46(16):171-172,193.

[2] 聂争艳,李海."岗课证融通"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6):63-67.

[3] 李丰.1+X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2):36-40.

[4] 汤泽军.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课证融通的改革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45-50.

[5] 梁胜龙,韩莉芬.高职教育“课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探索[J].内江科技,2018,39(5):151,72.

[6] 周武杰.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72-75.

[7] 刘洪海.课证赛融通视角下的高职教学质量要素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78-80.

[8] 赖红,李钦,王寅峰.基于"1+X"证书制度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7):25-29.

[9] 何夏阳,宋文娟,王立军.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护理专业课程的融合方案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8-21.

[10] 傅深娜,李应,陈红冲.双证融通下的高职"课证一体"人才培养教学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6(9):71-74.

[11] 徐守祥,黄蓉,蔡圳杰.联合品牌企业共建数字媒体教学的“课证融通”体系[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35-38.

[12] 张爽.“课证融通”背景下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研究——以中餐烹饪专业为例[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9.

【通联编辑:朱宝贵】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高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