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构筑新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北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首都功能定位,以系统创新为引领,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亮点
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28.4%提升到2019的35.9%。
一是质量效益指标完成好于预期。2016-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4.6%,高于年均增长2.5%的规划目标;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3万元/人,高于38万元/人的规划目标;2019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总数降至83 3万人,提前实现95万人左右的控制目标。
二是创新能力指标快于时间进度。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7%(2015年为1.3%);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2.1件,已提前实现≥1.8件的规划目标;创建了国家动力电池、国家轻量化材科成型技术装备、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三是高精尖产业培育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由“十二五”束的28.4%提升到2019的35.9%,已实现规模占比达到30%以上的规划目标。高端产业持续发力,2020年前三季度占比提高至36.6%。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医药健康、节能环保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集成电路芯片、新型显示器件、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新一代诊疗设备等一批高精尖产品(服务)。
四是节能减排指标落实成效显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由2015年末的0.43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9年的0 34吨标煤/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20%以上。
具体工作推进方面:一是做好产业政策顶层设计。2017年12月会同市科委牵头制定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5G、超高清视频、机器人、北斗、新基建、数字经济等具体领域实施方案。制定“智造100”工程实施方案、绿色制造实施方案,支持存量企业瞄准高精尖加快转型升级。联合市科委印发《高精尖产业集群细化方向工作方案》,将十个高精尖产业细分为5G、集成电路、车联网、机器人等近30个方向,逐个明确了牵头单位和重点承载区,进一步聚焦北京有优势有发展前景的细分方向。二是加强项目协调调度。牵头建立全市高精尖重大项目库,建立了“市级专班一分领域专班一各区专班”的分级调度机制。项目库和专班有力地支撑了市领导项目调度工作,对项目落地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对于重大问题及时报市领导解决。推进了中芯北方l2英寸生产线、奔驰新能源汽车、三一智能工厂、阿里巴巴总部等一批代表性项目落地。三是运用产业资金和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2018 -2019年运用我局管理的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重大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转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项目146个,争取到中央资金63 2亿元。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已公告合作21支子基金,管理规模196 18亿元。四是服务重点企业健康发展。遴选81家企业作为“服务包”重点企业(占全市121%),建立了“局领导定期走访”、“责任处室跟踪推进”、“服务专员一对一联系”的三级机制。
“十四五”工作初步考虑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把发展高精尖制造业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提升制造业比重。
目前,北京市委正在研究编制“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形势方面,“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也面临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放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家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保障经济安全谋划增长新空间。从北京自身来看,科技创新中心、自贸区建设、数字经济、新基建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还面临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滑,发展质量、效率较国际发达城市仍有提升空间,本市及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仍需完善
总体思路方面,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促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化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促进龙头支柱产业壮大成势、关键支撑产业创新突破、创新融合产业赋能升级、前沿先导产业超前布局,从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能力两个方面抢占全球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的制高点,使本市成为中国本土高科技跨国企业的策源地、引领中国实体经济由大变强的先行区域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
產业体系方面,基于十个高精尖产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潜力、经济贡献、发展形态,初步划分为四个层次。龙头支柱产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打造成为两大发展引擎,“十四五”时期能够较快形成集群规模,对GDP、投资形成支撑。关键支撑产业,重点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产业突破。创新融合产业,融合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前沿先导产业领域,持续关注能够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虽然短期内不会形成较大体量,但科技含量极高,是北京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初步考虑“十四五”时期重点布局氢能、量子信息技术、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基因科学、区块链和科幻产业等领域。还将支持传统汽车、都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城市运行保障相关产业。
重点任务方面,初步研究提出六个方面任务:一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技术攻关。梳理重点产业,制定攻关清单,对纳入清单的方向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和颠覆性领跑技术攻关。二是加强重点产业链培育。推进产业强链补链稳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特别是把发展高精尖制造业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提升制造业比重。三是培育创新企业梯队。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跟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梯次有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支持本地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扎根北京发展。四是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借助数字经济、新基建行动计划实施,推动产业从数字化、信息化迈向网络化、智能化,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服务业质量提升的有机衔接,探索构建适合北京制造业服务化特点的新型制造业统计评价体系。五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从以往聚焦存量、北京疏解一津冀承接单向流动转向三地共同做大增量、协同发展,在新兴领域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协同试点。六是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抓住建设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契机,探索新型国际产能合作模式,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持续引进高技术外资。
工作计划方面,一是关注未来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梳理细化“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二是研究分析高精尖产业的结构占比、空间布局,同国家规划、市级“十四五”规划纲要做好衔接。三是主动挖掘谋划细分领域新的增长点、新的重大项目。四是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的有效模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