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月
在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林珲表示,如今,虚拟地理环境是“大地图”时代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已经跟VR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大地图”时代正在来临
地图作为信息载体,其制作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其应用则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地图已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平台。
城市的很多问题都离不开精细化管理。从一个省份、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精细化管理,甚至到精细化的社区服务,都会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而支撑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它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需要全天时与全天候的监测网络。那么,如果基础设施像人体一样出现病态该如何监测则成为一大问题。我们急需一种“城市CT”,就像在医院做CT扫描检查到一些疑难的地方请医生会诊那样,城市也需要实时进行大范围扫描,建立从卫星到地面的综合观测系统。
“任何时代都要有时空参照系统,那么在精细化管理时代呼吁的将是一种新的参考系统,我们叫‘大地图时代。”林珲表示,未来,我国的山、水、林、田、湖等都要走向精细化管理。但河流有千万条,如果细分到每条河的管理就需要靠这张“大地图”帮助我们整理思路,甚至帮助我们规划、检核、审计具体工作流程和工作结果,所以,这一切都需要落实在时空参照系统地图上。
林珲认为,我们正进入“大地图”时代,世间千千万万的事物都在面临位置问题、空间地理问题,都需要一个“大地图”。而卫星的出现,让“大地图”成为可能。在物联网时代,在多种技术支撑下,一个新的星空地网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涌向了我们。
林珲称,通过卫星,人们可以看到天安门广场,看到广场上的人流和车流;通过卫星,人们可以知道机场中每架飞机的沉降变化;通过卫星,人们可以很快地掌握台风、沙尘暴的变化;通过卫星,可以为“天眼”的动态地图提供实时数据;通过卫星,人们可以看到大西洋暖流造成的冰山崩塌;通过卫星,人们可以保护自己的家乡,这些都体现了卫星的观察和计算能力。
虚拟地理环境不可或缺
如今,虚拟地理环境是“大地图”时代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已经跟VR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林珲指出,每一个国家都需要解决各种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专家有不同的应对标准。那么,到底用哪种办法来支撑政府决策也成为了一种考验。而虚拟地理环境与VR的结合则可以应对这一点。
林珲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理科学实验必须得在虚拟空间中展开,而没有办法在真实的空间中展开。比如三峡工程、鄱阳湖的控湖,以及核电站核泄漏的控制。我们需要一种带有时间和空间,同时又有地理过程的系统,我们叫它虚拟地理环境。虚拟地理环境可以为大型开发计划和工程的设计提供不破坏真实环境的生态影响评估实验平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虚拟的环境来做应急救灾模拟,甚至发现真实地图和虚拟地图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面对各种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等,最重要的是要抢夺、争取更多时间。不过以目前的技术,如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地震,可预判的肘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林珲感慨道,如果有这样一个地图,它不仅仅只是一个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智能的。通过它人们可以提前计算出地震推进速度、推进次数以及波及的大概范围等。而且,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个数字山区,它有地震模型、滑坡模型、堰塞湖模型、溃坝模型等。通过模型专家学者能够快速理解、响应,提高时间效率、降低损失,或许还可以抢回更多时间以解救更多人的生命。
林珲表示,虚拟地理环境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范,具体需要依靠两个法则。第一个法则是自然法则,虚拟地理环境必须跟真实世界时空参照系统建立联系,要跟真实世界的物理过程,如火灾蔓延、台风演进等建立聯系。第二个法则是社会法则,虚拟地理环境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要提升社会文明水准,以及降低社会的安全风险。虚拟地理环境的发展还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式上的好看;第二阶段是做到神似的同时把内涵放进去,比如说恢复古建筑往昔的繁华景象;最高阶段是融合。不过,如今的虚拟世界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做到真正的互动、融合。
林珲最后再次强调精细化管理与“大地图”之间的联系。他指出,如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精细化的新常态,精细化管理使人们可以从平面地图时代走向航天科技和物联网科技引领的“大地图”时代。“大地图”就是从二维过渡到三维,从静态统计到动态管理,从信息综合表达走向地理人工智能。现在,虚拟地理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走向大场景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