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老曹。到了宋朝,大诗人辛弃疾又加了一个——孙权。他在词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如果以是否追求王权、建立帝业来说,这当然没错。如果从以民为本的角度看,三国时真正时英雄却是刘璋、张鲁与刘禅。
刘璋是汉室宗亲,与刘备同源同根,但他是个懦弱的军阀,没有野心也没有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体恤百姓的统治者。他割据西川几十年,远离中原的军阀混战,从无问鼎逐鹿之心,虽无恩泽施于百姓,倒也保了一方的平安,亦属不易。隔壁的军阀张鲁眼红他的土地,派兵来攻。刘璋马上想到大耳朵的本家兄弟刘备,请他提兵入川帮助拒敌。结果是为驱狼而引虎,反为虎所害:刘备乘机入川,在刘璋的内奸张松、孟达、法正的帮助下,刘备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兵临益州城下,要刘璋交出城池。刘璋气得当场昏倒在地。
被众官救醒后,刘璋说:“我自己糊涂,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不如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下属董和说:“城中尚有兵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说:“我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于百姓。现在仗打了三年了,尸体遍野,都是我的罪恶造成。我心里怎会安宁?不如投降了,让百姓安宁。”最后,刘璋投降。刘璋不是一个刚烈之人,但也正因为如此,益州避免了一场战争的浩劫。于益州民众而言,他不正是一个最大的英雄吗?
另一个是张鲁。张鲁是五斗米道的师君,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已有三十年。他是三国时代最忠实执行亲民政策的君主,他领导的是当时唯一真正的为民政府,但是,恰恰是这个政府,最不堪一击。不是张鲁错了,是那个时代错了,或者说张鲁生错了时代。三国时代是乱世,乱世崇尚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无仁义道德可言。曹操为消灭割据势力,兴兵伐张,步步胜利,张鲁的败局已定。张鲁与弟弟张卫商量对策,张卫出了一条恶计——“将城里粮仓府库全部烧毁,坚壁清野,然后我们退守巴中。”张鲁说:“现在仗是肯定打不赢了,我们不得已只有逃走。但粮食、财产,都是国家所有,不可将它们糟蹋了。”下令将所有粮仓府库封锁上,自己才带领全家老小逃命。最后他当然逃不掉,被捉住了,只好投降了曹操。曹操念他封粮锁库之心,对他倒也优礼相待,后来封张鲁为镇南将军。
国力最弱的蜀汉政权内忧外患不断,刘禅又不是中兴之主,加上内部矛盾一直不断,于是江河日下。终于,邓艾的魏兵越过天堑直逼成都城下。刘禅一下子慌了手脚,曾劝当年的主子刘璋投降刘备的谯周,这一次又故技重演,一再劝刘阿斗投降。当然,也有人极力反对,包括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坚决要战。但刘禅不愿“令满城流血”,叫谯周起草了投降书,向魏国投降了。
从个人英雄主义的立场看,刘璋、张鲁、刘禅都比较窝囊,没有血战到底的勇气,是贪生怕死的孱头。但如果从百姓的立场看,他们的举动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连年征战,民穷国弱,赤地千里,无非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的利益,一点也没有保障。战争不结束,出人、出粮、出力、出物的,永远是百姓,死在沙场的,家破人亡的,也还是老百姓。
(吕广荐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