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钱紧的时候,最方便的应急对策,就是卖官。实际上,一开始还没有穷到明目张胆地卖官的地步。西汉时节,朝廷差钱了怎么办?应对方法是铁盐官营和对富人强征财产税。汉武帝偶尔为之,好像效果还不错,告缗令之下,众多富商破产,钱都进了国库,以及经办人腰包。铁盐官营,一时间天下的铁盐之利,也都归了朝廷。反正这是垄断的买卖,只要百姓还想活着,就得吃盐,用铁家伙。
可是,时间一长,这种招数就不灵了,不惟不灵,而且后患无穷。私营铁盐,利润可以滚滚而来,官营铁盐,不仅铁不是好铁,盐不是好盐,价格还特高。慢慢地连官家的字号,也开始赔钱了,因为私盐私铁流行。至于抢钱似的告缗,抢完了富人,就都剩穷人了,抢来的钱又不会生钱,花光了,也就没有第二茬了。
因此,到了东汉,虽说朝廷总有人想恢复汉武帝的事业,但朝廷考虑再三,还是算了。但熬到了东汉桓、灵的时代,朝廷真的很困难了。王朝末世百事哀,天灾频仍,豪强跋扈,民变蜂起。怎么办?皇帝只好卖官了。反正官帽子是没本的玩意,大价钱卖出去,怎么的都可以弄点钱回来。
汉灵帝打定了主意之后,在宦官的帮助下,在京师鸿都门张榜开卖。三公九卿州县官应有尽有,明码标价。当场交钱的,立刻到任。实在没钱,也可以按揭,到任慢慢还,但总价要高不少。一时间,朝廷成了集市,皇帝成了吆喝卖货的贩子。
只是,这事刚开始干,皇帝和宦官们对市场行情不大明白,到底一个官儿该标什么价儿,心里没底。张榜之后,异常热闹,在京的官员但凡手里有钱的,都立马换了官帽子。
汉灵帝也没有想到,张榜开卖,居然有这么多人抢,出手大方。身居九卿的崔烈,也仗着手里有钱,弄了一个司徒当当。其余段颍、樊陵、张温之辈,也都借此登上三公的台阶。
等到交完了钱,正式拜官之日,汉灵帝一个劲儿后悔,价标低了,不然的话,还可以弄更多的钱。但为时已晚,没法吃后悔药,只好等下次了。只要找个茬儿,把现在的这些人给免了,就又有官帽子可以卖了。汉灵帝初次做贩子,还是老实,不过随后就明白了,不仅卖实官,而且卖虚衔,要多少有多少。关内侯,滥羊头,中郎将满地走,貂不足狗尾续。
在这番大卖之后,得了司徒的崔烈,有了点麻烦。此前,这老多少还有点名声,买了顶大官帽子之后,声名大损。风言风语不久就传到他耳朵里了。有一天,他问时任虎贲中郎的儿子,我居三公之位,外面对我的评价怎样?他儿子也不客气,说您从前名声还不错,但做了三公,反而不行了,人家说你不该做这个位置。崔烈说,这是为什么呢?他儿子回答道:人家嫌你铜臭。崔烈大怒,举杖便打,儿子转身就跑。崔烈大骂:你个死大兵,老爹打几下居然敢跑?不孝!儿子说,圣人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有何不孝之有?《后汉书》上说,行凶的老爹听了这话,惭而止。
崔烈在《三国演义》上也露过脸,但他直言不讳的儿子,却默默无闻,是在不应该的呀。
其实,汉帝国买官卖官早已成风,只是一直是以潜规则的形式暗中运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汉灵帝卖官就是变相地向官员逼捐罢了。只不过这些钱没花到处理国家的痛处上,反而拿去享乐去了。这样局面,再强盛的国家,也会被玩坏。
(许辉荐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