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 “落榜者” 的出路?

2020-12-29 00:00:00刘金祥
今日文摘 2020年18期

古代科举考试的“落榜者”,所能从事的职业中,比较体面和荣耀的应属师爷。师爷是何种工作?简而言之,就是给在职的中高级朝廷命官当参谋做助手,协助处理政务,其薪俸酬劳由朝廷命官支付。能当上师爷的绝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落榜”群体中见过世面的出类拔萃之人。明清两代“绍兴师爷”享誉天下,有“无绍不成衙”之说。

受聘于朝廷一二品高级官吏的师爷由于办理的政务非常重要,因而也显得威风八面。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意欲“长为农夫没世”,但在好友郭嵩焘的再三鼓励和劝勉下,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麾下,走出山门干起了“师爷”的行当。晚清重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年轻时曾在曾国藩幕内做师爷。后来,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位师爷因卓异的智慧和出色的业绩均跻身显宦,成为权倾一时的清朝“股肱大臣”。

知识分子由于“落榜”或仕途不通不顺,凭借为他人写诗作赋、撰联题铭收取报酬的历史比较久远。

汉武帝君临天下不久,娇小柔美的皇后陈阿娇失去宠爱,被贬至长门宫居住。富有心计的陈阿娇在仆人提醒下想出一则妙计,派人携带千两黄金跋山涉水拜求当时的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代做一赋,一代文豪司马相如闻言即时挥笔写下了辞赋名篇《长门赋》,汉武帝读罢此文心移情动,立即将陈阿娇召回身边,一篇《长门赋》换来黄金千两,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唐朝著名诗人李邕尽管也是“落榜者”,但由于其文笔出众,原籍及附近州县官衙闻其名纷纷给出高价钱请他代写奏折,李邕一生代写公文1000余篇,据《新唐书》中记载:“李邕代撰官折受筹银巨万,据此为豪富者。”另外,贺知章、宋之问、骆宾王等也曾是代写公文的高手,所得“润笔费”均不菲。唐代韩愈在落魄之时写就《平淮西碑》得稿费500匹绢,根据现在的物价,折算成人民币大约为20万元,而他写的碑文只有1505个字,每个字价值约132元。

隋唐开科取士以降,“落榜者”中一些既有学识又富远见的读书人通过积极兴办学校书院、招收学生学员,在保证自己和家人衣食■

(郑婕荐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