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毕业生: 别哭, 你们最“特别”

2020-12-29 00:00:00徐牧心陈光王莹莹刘超群
今日文摘 2020年18期

“2020届毕业生有多焦虑?”“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毕业后,我该怎么办?”类似话题出现在各大论坛、网站。就连还在读大三的学弟学妹们也送出安慰:“2020届毕业生别哭,2021届比你们更惨。”

今年夏天,874万应届毕业生迎来“三无”毕业季。没有肆意抛起学士帽的集体大合影,只能抠图PS;没能在学校礼堂等待校长“拨穗”,聆听最后的教诲,只能捧着手机看直播;就连最严肃、紧张的毕业答辩都被搬到了线上,甚至成为本届网友的“段子”。

现实的残酷和不确定性扑面而来,茫然和焦虑,弥漫在整个毕业季。网友南星苏木在知乎毕业话题中宽慰同学,作为一名因疫情无法返校做实验的工科生,他写道:“没毕业典礼,不能现场答辩,没毕业照,没毕业聚餐,这叫事?这半年发生的事,哪件不比这大?”

这个夏天,每一位最“惨”毕业生都在怀念过去和忧虑未来间徘徊。也许多年后回首,他们会发现,这段充斥着遗憾的时光正孕育着成长。

一张集体缺席的毕业合影

空荡荡的操场上,小鱼撑起手机自拍架,给自己拍了几张照片。她运气不太好,当天只遇到一两位同学,大家凑在一起拍了几张,有些敷衍。

小鱼是上海一财经类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学校规定,毕业生返校时间分为三批,每一批只能停留三天。小鱼的同学都七零八落地分散在不同的返校批次里。大学四年来,班里很少有集体活动,小鱼一直想借着毕业这个机会留下一张正经的集体照。然而,连这个小愿望都被疫情破坏了。

这张“不可能”的毕业照也成为很多人的遗憾,武汉传媒学院的毕业生郗星宇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一个人在学校门口不同的位置分别摆38个造型,后期利用PS软件,将全班剩余37人的脸“移花接木”到自己身上,制作出一张“既孤单又热闹”的毕业合影。他表示,尽管这张毕业合影看起来不那么完美,但也算完成一个小小心愿。

“抠图毕业照”成为这届毕业生心中无法言说的痛。听到网友的一片“哀嚎”,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叶冬楠和同学决定做点什么。

5月30日,华科的冰岩作坊学生团队推出线上云合照的小程序——森林云相馆。叶冬楠是“森林云相馆”小程序的开发负责人,也是团队里唯一的应届毕业生。在云毕业照中,她是一个身穿“华中停水停电大学”T恤,脚踩拖鞋的长发女孩。

利用森林云相馆小程序,毕业生可以设置自己的虚拟形象,自定义实景或插画样式的校园场景,约上同学拍张毕业合照。为表达对母校的思念,叶冬楠的团队还把电动车、校园猫咪、梧桐叶、喻家山的野猪等学校真实细节加入场景中。小程序上线10天后,就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20余所高校加入合作。

“一个人没有毕业典礼很惨,但要是千万人都没有毕业典礼,惨兮兮之余,反而成为很特别的经历。”叶冬楠相信,几十年后回忆起来,2020届毕业生可能还会眉飞色舞地说起当年是怎么“没毕业典礼就毕业了”。

“人生不是只有一种可能,现在的遗憾未来总有方法将其抹平。只要情谊还在,以后一定会重逢,这么一想就会释然啦。”叶冬楠说。

来自“霍格沃兹”的毕业典礼

对所有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典礼都是人生中里程碑式的一段经历,有着重要意义。

华科的曹梦怡,曾经作为志愿者参加过两年前的毕业典礼。“那场毕业典礼是在光谷体育馆举行的,场面非常壮观,现场能坐下7000多人,有一些班级还会举着自己学院的大旗子。”

为了尽可能地弥补遗憾,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云毕业”的方式。截至6月底,已有59所大学完成云毕业典礼,微博上#毕业季#话题阅读量已超12亿。

云毕业典礼仍然不能弥补曹梦怡的遗憾,“如果正常的话,我也可以坐在光谷体育馆,感受那样的氛围。”

6月19日,带着没有毕业照的遗憾,小鱼打开学校毕业典礼的直播链接。看直播的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毕业典礼的流程很短:唱国歌、校长讲话、授予学位证书、宣誓,以及学生代表讲话。“好像在看别人的毕业礼,跟我没什么关系。”小鱼边吃饭,边扫了几眼手机,本想截一张校长拨穗的图,也错过了。

在众多“云毕业”典礼中,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动画学院毕业生王祚的线上毕业设计很特别,还上了微博热搜。他在游戏里造了一个与学校相似度超高的场景,被网友笑称为“霍格沃兹”版本的毕业典礼。

当看到微博热搜#中传毕业生游戏中走红毯#时,王祚一下子从家里的床上坐了起来,他坦言没想到这样的小创意会引来众多关注。这个创意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一直被搁置,直到今年无法进行线下毕业典礼,几位同学一商量,才把这个项目落地,来承载一个特殊的毕业仪式。

6月16日毕业当天,王祚的老师还帮忙租了一个大型服务器,才得以让二三百人同时在线,完成这样一场云上毕业礼。

在这场“毕业典礼”上,模拟沙盒游戏的场景真实还原了中传的校区风貌,甚至包括花草树木和校猫。因为无法回到学校,王祚只能拜托老师在校园里帮忙拍照,每个建筑都需要100多张照片。“和朋友们在线上制作学校建筑时,聊起每一栋楼似乎都承载了很多往事。我们聊着天,想念一些已经消失的东西,比如西街的小摊、炒酸奶,还有男生宿舍梆子井的流浪狗。”王祚说。

中传“哄台”的传统也在“毕业典礼”上体现出来。所谓“哄台”就是有人在台上讲话或表演时,台下的同学会起哄,在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上,还有人往台上扔黄瓜、卷纸,这并不是一种恶意的起哄,主要是为锻炼台上人的心理素质,没有被“哄”过的中传人是不完整的。也因此,毕业典礼上,系主任讲话时,同学们化身卡通小人在系主任身边转圈圈。老师们则在尽力维持秩序:“同学不要在台上飞来飞去。”

行李云打包,“沉甸甸”的爱

因疫情无法返校的毕业生还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宿舍的个人物品寄送。“打包直播”开始在很多学校上演。

“同学,这件衣服还要不要啊?”微信视频聊天界面上,一位50多岁的男老师,操着一口京腔询问白丁。“老师,衣服留下,我柜子里有一个牙刷盒,里面有充电器和电线,您一定一定要帮我装上,”

6月30日,一场“打包直播”给白丁的大学生涯画上句号。白丁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学生,通过手机的摄像头,他对住了四年的寝室做了最后告别。

白丁的电动牙刷充满电后能用一个多月,因为家在北京,放寒假后,他带着简单的洗漱用品、几件随时穿的衣服就回家了,没有带电动牙刷的充电线,连平板电脑都没拿,想着缺什么东西,可以随时回学校取。没想到新冠疫情突至,电动牙刷已经变成手动牙刷好几个月了,他还是没能回到学校。“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和同学每天都在盼开学,可是最终毕业了,也没有等来开学。”白丁说。

对于何时开学,学校的通知一变再变。据白丁介绍,疫情刚开始时,学校通知北京的学生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外地的学生暂时不要回京;到了3月,学校开始督促他准备毕业论文,在线上找辅导老师;4月中旬,基本上确定了线上答辩。

进入5月,随着疫情渐渐平稳,学校开始收集同学们的返校意向,通知北京的学生可以在6月底返校取毕业证和行李,外地同学需带着核酸检测证明返校。结果,6月11日,北京再次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学校迅速给毕业生发通知,告知,北京本地学生返校也需要核酸证明。这份通知仅仅发出不到20个小时,通知再次调整为:所有学生严禁返校。就这样,白丁失去了回学校的机会。

那些留在寝室里,带着回忆的物品,只能等着学校统一打包。白丁介绍,辅导员老师先把同一寝室的学生拉群,再把负责打包的老师拉进来,负责打包的老师再一个个加学生好友,和每个人约时间,以视频电话的形式直播打包。

衣服、书、骑车的头盔、平板电脑、买了还没来得及用的充气沙发、过生日时朋友送的酒……杂七杂八的物品装了一大箱。白丁庆幸:“多亏了学校包邮,要不然邮费也要不少钱。”当老师将挂在衣架上的一件帽衫装在箱子里,他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留在这里的四年青春彻底结束了:“那件帽衫还是前女友送给我的,她比我低一个年级,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出现在还有她的校园里了。”

新旅途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能和同学一起举杯高喊“毕业快乐”,绝对算得上一件幸事。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的戴劲成吃上了毕业散伙饭。班主任孙老师带来一块大蛋糕,蛋糕上围了一圈巧克力片,写着每位同学的名字,中间写着“环科162毕业快乐”。

聚会时,同学给蛋糕上每一片“巧克力名片”拍照留念,发在群里,让远在新疆、北京,因疫情无法返校的三位同学,分享这份祝福。

戴劲成是环境科学系162班的班长,大三时,该班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他本想以一场班级舞台剧来庆祝毕业,剧本都想好了,但疫情让这场舞台剧成为泡影。头天晚上,戴劲成和兄弟们聚餐,喝了很多酒,大家都有点醉了,一位平时话不多的男生端起酒杯要跟戴劲成干了。他说:“老戴,你是我心里最好的班长。”感动来得猝不及防。

在这段温暖的告别之前,戴劲成也走过一段低谷。若一切顺利,他现在应已拿到荷兰高校的录取通知。因为疫情,雅思考试延期,留学之路也面临很多不可控因素。

思来想去,戴劲成在豆瓣发起“疫情下的毕业生”话题,希望网友们能分享这段特殊经历,有个慰藉。没想刭,两个多月来,该话题已有近千篇内容,300多万次浏览。有人投了40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还没参加过任何一次面试的毕业生,就梦到自己简历被用人单位嫌弃,“要毕业了,无一技之长,缩着不敢动,我害怕这个世界”。还有人感叹,毕业照可能是自己和暗恋对象唯一一次合影的机会,最终全泡汤了。

“发这个话题对我的情绪是一种释放,我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甚至有些人比我更不幸。”戴劲成说。

毕业,意味着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意味着新旅途的开始,留学计划暂被推到明年,戴劲成想看看情况,要是明年留学局势不好,就要考研了。读完研究生,他打算在贵州省级研究院找个做环境研究的工作。

华科的曹梦怡成功保研了,未来她还会在这里度过三年时光,如果一切正常,三年之后,她可以在光谷体育馆补上缺失的毕业典礼。很多学校都做出承诺,欢迎2020届的毕业生,在未来3年时间里,随时回来参加毕业典礼。

虽然这届毕业生着实体会到了什么叫“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这些最特别的毕业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们走向社会前积淀的一笔财富。就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杨生的毕业寄语所说: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不能总是视自己为受害者而怨天尤人,相反,我们应该从艰难困苦中受到启迪,得到锻炼,使自己获得成长,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和坚定,我们的精神世界足够充实与丰盈,那么我们就总能在逆境中保持从容与自信,找到应对的方法。(应受访者要求,小鱼为化名)

(王玮荐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