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平衡原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如何实现这一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当前同学们面对的问题。本文以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化学平衡原理进行阐述,并对如何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行探究,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平衡原理
引言: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复杂、分散,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化学平衡原理是比较难学的一个知识点,很多同学在学习中都会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该内容解决化学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就此进行如下分析。
一、化学平衡原理的内容
化学平衡原理,也称为勒夏特列原理,主要是用来研究化学平衡。原理的内容为: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反应物的浓度等),那么原化学平衡就会朝着可以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1]。同学们在学习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时,需要对基础的定义、公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做到熟练掌握,以便为后续综合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
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时,可以通过定义直接分析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进行深度分析,探究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日常学习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判断。
1.分析各物质的浓度
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主要因素。利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时,通常需要计算,以保证判断的准确性。例如,在某一密闭容器中(体积可变化)盛有适量的混合气体A、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A(g) +3B(g)==2C(g),在反应过程中,若是温度与压强保持不变,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的体积为VL,这时C气体的体积占总体积的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V L
B.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V L
C.达到平衡状态时,气体A的体积减少0.05V L
D.达到平衡状态时,气体B的体积减少0.05V L
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进行计算,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变化,进而得到体积变化的情况。
2.分析物质的颜色变化
对于有颜色变化的物质参与的反应,我们可以利用物质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例如,在一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可逆反应2NO2(g)==2NO(g)+O2(g)中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分析压强变化
通常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反应容器的压强会产生变化。对于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不相等的反应,当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反应体系的总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2]。例如,一定温度、一定容积下,可逆反应4NH3 (g) +5O2 (g)==4NO(g)+6H2O(g)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结束语:总而言之,同学们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应加强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分析,对影响化学平衡原理的因素与条件进行探究,并采用适合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以此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实现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汤春珍.分析高中化学中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巧妙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
[2]徐渭.化学平衡原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风,2018(34).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