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安,喻景弈
(淮阳楚氏骨科医院,河南周口 466000)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posterior apophyseal ring separation,PARS)也称“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软骨板破裂症”等,其临床症状与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相近[1]。腰椎PARS保守治疗多无显著疗效,大多需外科治疗。本研究对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77例腰椎PARS患者开展经皮内镜治疗,意在探究其可行性与临床疗效,为腰椎PARS的微创手术提供理论支持,报道如下。
77例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19~45岁,平均(25.31±4.01)岁;患病节段:L3-421例、L4-542例、L5-S114例;断离骨块位置:L4后上缘13例,L4后下缘21例,L5后上缘 19例,L5后下缘 21 例,S1后上缘13例;21例合并LDH;63例经椎间孔入路,14例L5-S1患病因高髂棘遮挡采用椎板间隙入路。纳入标准:(1)经X线、CT、MRI等明确诊断为单节段腰椎PARS[2]或合并LDH;(2)单侧腰腿疼痛症状明显,活动受限,或经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3)无腰椎结核、感染、肿瘤等;(4)无骨折史、手术治疗史;(5)生命体征基本正常无严重合并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椎管严重狭窄或Ⅱ度及以上椎体滑脱;(2)过度肥胖或脊柱明显侧凸、后凸畸形影响手术穿刺;(3)多节段患病;(4)病历资料不全。
经椎间孔入路:取腰部垫高健侧卧位,C臂透视下对患病椎间隙及关节突关节进行克氏针体表标记。穿刺点标记为椎间隙平面头侧2~3 cm、后正中线旁8~12 cm处,行消毒铺巾与浸润麻醉。透视辅助下采用18 G穿刺针定位,穿刺到下椎上关节突与责任椎间盘间。导丝置换穿刺针后,在穿刺处做小切口,导管与扩张套筒通过逐级扩张法置入,行椎间孔扩大成型。若椎间孔成型效果不佳,可通过镜下动力系统去除适量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骨质。工作通道置入后再次透视确认位置,位置良好后,置入椎间孔镜。镜下行双极射频手术刀彻底止血,明确解剖结构。若合并LDH者,镜下采用髓核钳或蓝钳摘除病变椎间盘,随后适当调整通道角度,采用相同器械切除椎体后缘的离断骨骺,若骨骺质地坚硬,可采用镜下动力系统仔细磨除,将受到骨骺压迫的硬膜囊与神经根减压松解。良好的神经根松解效果以神经根血管充盈、硬膜囊正常搏动为准。最后采用双极射频手术刀进行纤维环成型并严格止血。撤出手术器械,切口皮内缝合1 针。
经椎板间隙入路:取腹部悬空俯卧位,手术准备同上文一致。C臂透视标记L5-S1椎板间隙以及棘突中线,在棘突中线旁约一横指标记穿刺点,穿刺针定位点为L5的椎板下缘。取小切口并打开腰背筋膜,透视观察扩张器接近L5椎板下缘后,进入工作套管,再次透视明确位置良好后进入脊柱内镜。镜像显露L5下关节突以及椎板下缘骨性结构,黄韧带浅深层采用蓝钳咬除后,暴露突出组织以及硬膜囊与神经根,必要时可适当磨除S1上关节突,以S1椎弓根内侧缘为安全范围,将S1神经根充分暴露,以减少医源性神经根损伤。采用神经探子进行突出物与神经分离,工作套管适当旋转并根据突出物大小与位置而取出突出组织,随后通过镜下磨钻或蓝钳去除离断骨块,观察硬膜囊、神经根充分减压后,退出工作套管,其余步骤同上文一致。
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ODI指数评价腰椎功能康复情况;末次随访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满意度[3]: 优:无相关症状、体征,日常活动及工作恢复正常;良:症状明显减轻,功能改善,可参加一般工作;可:症状改善,偶尔出现腰腿痛,但不影响生活能力;差: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进一步加重。
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用时(55.98±7.64)min,透视次数(8.56±3.06)次,住院时间(4.87±1.06)d,平均随访(27.33±3.04)个月。术后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腰腿痛,未经处理自动缓解;2例患者LDH复发,采用TLIF术治疗后效果良好;1例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无继发性神经损伤、压疮、慢性腰背痛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末次随访时评价疗效,优47例,良23例,可5例,差2例,手术优良率为90.91%。典型病例见图1。
表1 手术前后功能症状指标比较
图1 患者,男,24岁,L4-5 PARS。a、c:术前CT示L5椎体后上缘离断;b、d:经皮内镜术后1个月CT示离断骨块完全去除。
PARS 多见于青少年,以神经根受压相关腰腿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报告称其在腰腿痛病因中占 5.8%~28.0%,且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更高。经皮全脊柱内镜是新型的脊柱外科微创手术,已成为腰椎间盘疾患手术治疗的常用术式,且手术适应症逐渐扩大。但目前关于经皮内镜治疗腰椎PARS多以特殊病例回顾性分析出现,缺少大样本前瞻性分析的相关报道[4]。本研究对腰椎PARS或合并LDH者开展经皮内镜手术,主要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对于L5-S1患病因高髂棘遮挡者采用椎板间隙入路。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的优良率达到90.91%;同时手术时间短,出血量极低。结果提示,经皮内镜下治疗腰椎PARS或合并LDH患者,不仅能够有效去除因椎体后缘离断骨骺造成的神经压迫,还能有效切除病变椎间盘,且无需进行椎间融合,对腰椎活动度影响程度低。
笔者总结该术式,需要注意以下方面[5-6]:(1)椎体后缘离断骨骺多分布在椎体后方中央,手术入路以经椎间孔为主,该入路能降低对硬膜囊、神经根的“骚扰”。而L5-S1患病者受横突、关节突对术野的遮挡,建议行椎板间隙入路。(2)椎体后缘离断到出现明显症状的病理改变缓慢而复杂,神经根长时间受压,局部炎症可能导致瘢痕粘连,在术中需仔细辨别椎间隙解剖结构再行减压操作。尤其是经椎板间隙手术时,工作套筒旋转时应首先松解硬膜囊、神经根与突出物间的粘连,以降低神经损伤风险。(3)经椎间孔手术时,因离断骨骺位置因素,相较于单纯LDH手术时,穿刺位置应距离棘突中线稍远位置,因为手术通道尖端需要尽可能到达椎体中线甚至对侧,穿刺角度越低越有利于硬膜囊腹侧的减压操作。
综上所述,经皮内镜下治疗腰椎PARS切实可行,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症状以及活动障碍,手术创伤小,恢复块,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