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动物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类传染病。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口蹄疫在我国被列入强制免疫病病种。但在实际工作中口蹄疫的免疫情况和免疫效果,还存在许多隐患和薄弱环节。本文对四个养殖场和一个屠宰场猪口蹄疫、猪瘟和蓝耳病免疫检测数据(表1)分析,发现在口蹄疫免疫结果存在的问题,以此为线索进行了溯源调查,梳理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供领导、同仁和养殖场参考。
表1 相关屠宰场、规模猪场检测数据汇总表
规模场C2是在养殖场得知口蹄疫抗体合格率检测出来只有75%后,场里进行加强免疫后再次检测产生的数据
1.1免疫程序不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这次口蹄疫抗体检测出现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是由免疫不合理引起。自去年非洲猪瘟的爆发以来,很多养殖场在管理上一切都以防控非洲猪瘟为主,而且有的养殖场为防止人为传入非洲猪瘟尽可能的减少疫苗免疫次数,这就出现了养殖场只免疫了1次或者没免的情况,其中规模场A就只免疫了1次,而规模场B口蹄疫没有进行免疫,规模场C1免疫了2次。这几个场都没有达到畜牧部门推荐免疫3至4次的要求;而规模场C2在3次免疫后进行了口蹄疫抗体检测,在得知合格率为75%的情况下再次进行了加强免疫,而后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说明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可靠的。
1.2免疫操作不规范
1.2.1针头选择有误 在选取免疫接种针头时,有些养殖户选取的针头过于短、粗,很多养殖场对针头没有区分,基本都是一种针头打到底。过短过粗的针头在刺穿皮肤时,针头只能到达皮肤脂肪层,从而影响疫苗的吸收。此外,如果使用过大的针头,就有可能在注射疫苗时引发倒流情况,使注射量无法达到规定标准,最终致使免疫失败。
1.2.2疫苗稀释有误 按照有关规定,在取出疫苗之后,就应该立即参照相关标准,对剂量进行稀释,并且要恢复疫苗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同时,还应该在相应的时间内使用完疫苗,否则就会使疫苗遭到污染。 然而,许多养殖户在使用疫苗时,却忽视了这些操作,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疫苗,很多养殖场并没有注重回温这一细节,很多时候从冰箱拿出来就直接使用,尤其是口蹄疫它使用的是油乳剂缓释工艺,温度过低会影响疫苗的吸收,甚至还会加大猪颈部的肿块,或者疫苗在外面放存时间过长,或者回温温度过高,从而导致了疫苗的药效,最终影响到了免疫效果。
1.2.3不按规定剂量免疫 许多养殖场存在一种思想误区,或者受疫苗厂家的宣传影响,认为疫苗一定要加大剂量免疫,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口蹄疫疫苗是浓缩苗,其抗原含量足够,且做成了油乳剂缓释工艺,依靠其缓释的抗原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较高抗体水平,单次注射剂量过大其副作用更大,且容易形成局部包囊而影响吸收,所以按照疫苗厂家推荐剂量注射即可。湖南农业大学动医学院大量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也证明口蹄疫免疫2次(间隔1月)的抗体水平远高于免疫1次的,而不同剂量组(2 mL,3 mL,4 mL)产生的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
1.3有其他传染性疾病干扰 除了免疫程序和操作方法以外,养殖场整体的健康状况好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前几年在查找免疫失败原因时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个规模场因为抗体检测不合格而对其开展调查,在查阅资料和询问疫苗使用及操作方法后都没发现问题,当时猪群也处于正常状态。10多天后场主报告说母猪及产后仔猪出现了状况,经送检并结合临床症状怀疑为蓝耳病感染,由此我们认为当时合格率低的原因是由于蓝耳病潜伏。
2.1严格按程序实施免疫 畜牧部门推荐的口蹄疫免疫程序一般为母猪每年2次,肉猪3到4次。由于去年以来猪价高趋,养殖出栏头重普遍增加(一般达到了140~150 kg)所以笔者建议以4次为妥。
2.2克服麻痹思想,系好疫病防控安全带 由于口蹄疫病毒的特殊性,大众对牲畜口蹄疫的免疫认知经历了一个提高到思想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在目前处于非洲猪瘟防控期间,千万不能忽视对口蹄疫的防控,毕竟口蹄疫现在有可靠的疫苗可以注射,这就是防止口蹄疫发生的安全带。
2.3注意疫苗的保存、检查与回温 疫苗需要在2~8 ℃避光保存。保存时不能紧贴冰箱内壁、以免造成冻结,避免阳光直射,以免疫苗的有效抗原降解,运输疫苗时,应有完善的冷链无缝对接。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疫苗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疫苗瓶是否有裂损、 封口是否严实、瓶中是否有异物等,正常的口蹄疫疫苗肉眼观察为乳白色或淡粉色均匀乳状液,允许有少量油相析出或乳状液柱分层(不超过1/10),振摇后呈均匀乳剂。冰箱取出后需进行回温,确保疫苗温度为20~25 ℃后再进行免疫接种,防止产生应激反应。
2.4做好器械准备 准备足量的碘酒、针头、镊子、注射器、抗过敏药品。根据免疫动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头,以确保疫苗接种到肌肉内,避免因为针头过短或过粗而影响免疫效果。针头要锐利、畅通,并与注射器凸嘴紧密结合,使用前,检查注射器有无破损,活塞是否匹配,密封橡胶垫是否老化、松紧度调节是否适宜,是否漏气、调节螺旋是否滑动、能否固定,使用连续注射器时,检查疫苗瓶与连续注射器是否连接严密,是否漏气等。尽可能的避免因免疫操作影响的免疫效果。
2.5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 先将注射器、针头等器械用清水洗干净,然后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20 min左右或蒸煮消毒1 h后使用,注射部位可选择用碘酒进行消毒。
2.6加强免疫人员的责任心 避免漏打、飞针等操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