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猪链球菌病该病主要由致病性猪链球菌引起的,患有该病的猪群呼吸道会发现病变,同时还会衍生心内膜炎以及脑膜炎等疾病,严重威胁着猪群的健康生长。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主要传播途径是伤口感染传播,养殖密度大的猪场是该病的高发场所。该病主要分为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和急性败血型四类。为了降低该病的发生率,需要加强接种免疫工作,可采用弱毒活菌疫苗进行猪群的免疫,菌苗和病菌血清型保持一致,从而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此外,还要强化猪舍的消毒处理工作,及时清理垃圾和粪便,保持猪舍卫生、整洁。此外,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中草药,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对于感染链球菌病的猪,应该及时采用青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感染败血型、脑膜炎型链球菌病的猪,可采用地塞米松和青霉素进行治疗;对于感染淋巴结脓肿型链球菌病的猪,可等脓包成熟后将其切除并挤出脓液,用双氧水清洗患处,然后涂抹碘酊[1]。
1.2 猪气喘病猪气喘病属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并且传染性性较强,病原主要是猪肺炎支原体。猪群在感染该病之后,常见的临床反应为咳嗽、气喘等,该病主要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患有急性的病猪极易形成肺水肿、肺气肿,亚急性和慢性的病猪极易导致肺部病变。要想减少该病发生的几率,就要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首先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处理工作,并使用各类消毒剂进行交替消毒。其次,要对猪群做好定期的接种免疫工作,并在接种前半个月和接种后2个月内,严禁注射土霉素等药物,避免不良症状的出现。针对病猪可肌肉注射四环素,对于咳嗽症状发展严重的病猪,可注射止咳因子。
1.3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属于慢性呼吸道疾病,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猪群患病会出现鼻血、鼻炎等一系列临床反应,严重威胁着猪群的健康生长。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外引种导致的,因此在猪群的引种过程中要做好严格的检疫及隔离工作,在保障引种猪群健康达标之后再引入猪群混养。同时,要对猪群做好定期的免疫接种工作,并按疗程注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菌苗,能够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对于哺乳期的仔猪,可以采用土霉素对该病进行防控;对于即将分娩的母猪,可在产前15~20d在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基嘧啶和磺胺噻唑,来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在治疗病猪时,可采用金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2]。
2.1 加强养殖培训,提高预防和检疫意识养殖户要提高科学合理养殖的意识,并重视科学养殖对养猪业疾病预防的重要作用,全面认识到疾病防控和检疫工作的关键作用。在对猪群检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相关防疫部门应该加大对猪病防控措施的宣传和推广,并增派相关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各乡镇养殖人员进行防控措施和检疫知识的讲解与培训,并向养殖人员传播科学养殖注意的事项及日常养殖的问题,提高养殖户对猪病的防控意识。
2.2 完善防治与检疫制度,并具体落实到实处为了更好的落实疾病防控与检疫工作,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治与检疫制度作为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建立该制度的重要依据要结合养猪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要做好养殖户的养殖情况记录,并加强对猪群健康状况的检查工作,建立系统的情况记录表,为今后防控与检疫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交流平台,以便于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对猪群存在的异常情况和疑似感染猪病的情况能第一时间向免疫部门进行反馈,从而有利于进行及时的防治与检疫工作的开展,将养殖人员的经济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综上所述,在养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猪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养猪业经济的平稳运行,并威胁着猪群的健康成长,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通过对常见猪病的临床反应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并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防控和检疫意识,建立完善的防治与检疫制度,可以有效降低猪病的发生概率,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保障猪群的健康成长,促进养猪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